杨廷宝:打造了半个南京城

来源:金陵晚报  时间:2014年1月3日

    无处不在的关怀

    在新街口街道组织员潘翔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又名“成贤小筑”的杨廷宝故居。这个约一千平方米的院子里,有大树有菜地,一旁还有石栏水井。主楼坐北朝南,造型简洁,里面的摆设一仍其旧。虽然冬日里看不到绿树成荫,也看不到人来人往,但可以想见,这里曾是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地方。

    据潘翔介绍,抗战胜利后,避居重庆的杨廷宝回到南京,买下这块地。这里本来是有房子的,已毁于战火,但地基还在。为节省开支,杨廷宝就直接在原来的宅基地上,设计并建造了一幢二层别墅。从1946年一直住到1982年去世。

    2011年,玄武区政府、新街口街道主动提出与东大联合修缮杨廷宝故居,与杨廷宝的家属签订了一份7年的协议:政府出资修缮,家属免费提供小楼7年的使用权,“主要用于东南大学和地方政府举办的与建筑文化等有关的纪念活动,平时对外开放,我们还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协助维护管理。”潘翔说。

    担纲“成贤小筑”修缮设计总监的是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周琦教授。他用“极致的好”来夸赞这幢建筑。“我注意到其中的一些细节,比如阁楼的高度是按照杨廷宝的身高精确到毫米设计的,阁楼顶灯的开关正好在上楼梯的右手位置,一上去就可以碰到。这些人性化的设计最能体现杨廷宝的风格。”周琦说,杨廷宝真正关心的是建筑的内在气质,是用最经济的方式建造最实用的建筑,“所以不要看它不奢华、不壮观,这种简约实用、朴实无华的设计风格,其实和他做人一样。”

    周琦又提到杨廷宝所设计的中央医院,也就是现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老楼。为了设计中央医院,杨廷宝仔细研究了国内外大小医院的设计,他发现医院清洁工在扫地时,墙角处都很不好打扫。就为这个,杨廷宝将医院所有的墙角都设计成圆弧形,并以光滑的水磨石打造,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设计。这种匠心独运,再次体现了杨廷宝对细节和人性化的关注。

    打造半个南京城

    周琦认为,杨廷宝的体现人文关怀的设计观念与其深厚的传统修养是分不开的。“他所受到的儒家教育,形成的道德观念,在那种时代背景下的士大夫情结和忧国忧民的意识,是当代人所不具备的。”

    周琦介绍说,杨廷宝出生在河南南阳的一个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以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顺利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在宾大,他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所有课程,事迹还登上了美国当地的报纸。1927年毕业回国后,杨廷宝应邀加入中国最大的民办建筑师事务所——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开始他的执业生涯。只有27岁的他,在当年设计出了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京奉铁路沈阳总站。在当时被西方垄断的建筑市场,几乎没有中国人设计的建筑。杨廷宝从此名声大噪,成为和梁思成齐名的建筑大师,人称“南杨北梁”。

    基泰工程司总部迁至南京后,杨廷宝也来到南京。除了抗战期间避居在外,杨廷宝的余生都在南京度过。因而他为南京设计的建筑是最多的。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之中,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除了中央医院,杨廷宝在南京的手笔可谓到处都是: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陵音乐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国际联欢社、大华大戏院、宋子文公馆、孙科公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大到恢弘的公共建筑,小到私人宅邸,说民国时期的半个南京城都是杨廷宝所打造的,一点儿都不为过。

    在南京以外,杨廷宝还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的设计。他在北京和武夷山的“救树”举动也很为人津津乐道。

    杨廷宝的最后一件作品是雨花台红领巾广场。几十年来,他一直想为孩子们设计点什么。雨花台红领巾广场成为他给孩子们的最后的礼物。

    父子都是院士

    说到孩子,杨廷宝还有一处为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他和他的长子杨士莪都是院士。杨廷宝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声学的奠基者杨士莪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样的“父子院士”在中国大约仅5对。除了杨士莪,杨廷宝的后代基本上都在科教领域工作。

    杨士莪的儿子杨本坚出生在东北,从小在南京祖父的身边长大。已在美国定居二十多年的他,近期恰好在南京出差。在与我的交谈中,这位年逾五十的中年人,竟然说起了地道的南京话。

    “父子两院士,满门科教才”。说到祖父对子孙后代的培养,杨本坚表示,祖父一生醉心于建筑设计,在家的时间很少,其实并没有刻意地指导过自己的儿女。“他很开明,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他从没有强求子女也去学建筑,所以我父亲学了物理,我姑妈学了化学。只有一个小叔叔学的建筑。”杨本坚的学化学的姑妈叫杨士英,是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而他学建筑的叔叔,现在在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工作。

    在杨本坚眼里,祖父温和、低调,十分平易近人,在工作岗位也很廉洁。“他后来做到江苏省副省长,还是东南大学的副校长。”杨本坚说,“虽然是副校长,但开大会的时候,祖父都是坐在中间,两边则是校长和书记。”杨廷宝的德高望重于此可见一斑。

    杨廷宝去世30多年了,“我们将故居改造成纪念馆,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杨本坚说。的确,杨廷宝为南京留下了这么多建筑,留下这么多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他。

    一年以前,走过成贤街104号的时候,如果不注意院墙上文保单位的小石碑,你再也不会想到,这个安静古朴的小院是一位大师的故居。若再告诉你,这位大师是搞建筑的,你就更要吃惊于它的不起眼了。文如其人,建筑亦如其人。朴实,大方,低调,简洁,这个院子里的建筑正是它的主人和设计者杨廷宝的真实写照。

    2012年12月,杨廷宝故居修缮完毕,以后每周二和周五的下午对外免费开放。我们因此才有机会敲开院门,走进大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