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的兴起

 作者:龚云  来源:团结报  时间:2014年04月10日

    在文章中,罗家伦分析了研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主要意义和研究方法。他认为“最近人事的历史,影响于人类,或人类某一部分民族也最大”,“所以做近代的人,必须研究近代史,做中国近代的人,更须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实际的需要,也是知识的要求,因为当时中国虽然有许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作品,不是“信史”,这是因为主流史学尊古贱今的态度和写近代史不容易客观造成这一现象,所以罗家伦希望打破这一偏见,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为此他提出了当时研究中国近代史首要整理中国近代史料。罗家伦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提倡科学地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标志,也是倡议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体系的开始。

    罗家伦的文章表明了将中国近代史研究纳入主流史学范畴的呼吁。作者对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和方法的论述,奠定了此后中国近代史研究体系的基础,正是在他的呼吁和带动下,在现实政治的推动下,一大批学者包括主流学者开始投身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来。

    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的兴起,是遵循两个途径产生的:一是一些受过西方史学训练的史学工作者运用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研究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以蒋廷黻、陈恭禄为代表;一是以西方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以范文澜、胡绳为代表。20世纪30-40年代,由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这两派学者都将研究领域锁定在对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进行研究,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并且形成了共同的研究取向——政治取向。

    这一时期中国近代通史代表著作有: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等。这些近代通史著作大体可归结为两种中国近代史范式:一种是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可称之为“现代化范式”,以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为代表;一种是把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入侵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革命过程,可称之为“革命史范式”,以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为代表。

(本文摘自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建立(1931—1949)》,近代中国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