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时间:2014-03-31
杨振声(一八九○─ 一九五六年),字金甫,又作今甫,山东蓬莱人。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北方渔民生活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五四运动”期间,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杨振声,是“新潮”社的主要骨干之一,他曾因参与火烧赵家楼、怒打章宗祥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与冯友兰、何思源等人一同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和哈佛大学教育学,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他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邀请他与朱自清一起筹办了中文系,并担任系主任。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他离开清华,出任青岛大学校长,与闻一多、梁实秋等学者一道,给这所大学带来生机。一九三○年四月,他又出任山东大学校长。
杨振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曾发表在《新潮》、《现代评论》、《新月》、《国闻周报》等刊物上,还曾为《大公报》主编文学副刊。
主编文艺副刊
一九三三年夏,杨振声到了北平,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託,担任编选中小学教科书的任务。除了编教材之外,从一九三三年九月开始,他与沈从文主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副刊有许多栏目,如《书报简评》、《名著介绍》、《创作经验谈》、《文艺新闻》等,还多次出版专刊、特辑。
杨振声、沈从文刚接手《文艺》副刊后,需要一批撰稿人,需要团结一批作者队伍,因而他们基本上是每月出面邀集北平的文人聚餐,团结、联络作者,并徵求办刊意见。为了广泛地取得北平著名文人的支持,每次招集聚餐,所请的文人并不拘于某一团体,也没有把副刊办成小团体的同人刊物的意思。于是,周作人、冯文炳、俞平伯、朱自清等原来的《骆驼草》成员,都是每次聚餐必请的常客。有时《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总经理胡政之也应邀从天津赶来参加,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查周作人日记:一九三三年九月十日记载:“(下午)四时往达子营三九(号),应沈(从文)君茶话之约,谈《大公报》‘文艺’副刊作文事。”十月二十二日记载,“午(和俞平伯)同往北海漪澜堂‘文副’之会,来者今甫、从文、废名、余上沅、朱孟实、振铎等共八人”。十一月二十六日记载,“午往丰泽园应《大公报》‘文副’招,来者金甫、从文、平伯、佩弦、西谛、健吾、巴金、梁思成君夫妇等”。这种频繁的聚餐会,显然扩大了北平文学界、知识界的互相交往,促进了思想情感的交流。
杨振声、沈从文对报纸副刊社会功能的认识,是他们制定《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方针直接的思想来源;同时,“文艺”在副刊编辑实践过程中,他们的编辑思想体系又得以不断补充完善,日益成熟。杨振声、沈从文与《大公报》的相遇,适逢其时,该报文人论政的民间立场,自由立言的办报宗旨,与他们追求文学的独立意义不谋而合,自主编“文艺”副刊以来,就开始在其中构建自己的文学蓝图,用独特的文学观念影响?这个副刊,影响?读者。
《文艺》副刊具有显著的特色,并在文艺界发生一定的影响。文学史上所说的“《大公报.文艺》副刊”通常就是指这个时期而言,以京津为中心的北方作家活跃在这块文学阵地上,拥有“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初即已蜚声文坛的作家阵容。在这份“文艺”副刊上,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冯文炳、凌叔华的散文,蹇先艾、靳以、冰心、老舍、张天翼、沈从文、杨振声等人的小说,陈梦家、戴望舒、林庚、冯至等人的诗歌,继续保持与发展?各自的艺术风貌。
“文艺”副刊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作品,还培养了一大批新人。因此,它被作家萧乾称为“我的文学摇篮”。萧后来去《大公报》工作,也是二人介绍的。
倾心教育研究
《大公报》从一九三四年开始闢设“星期论文”专栏,杨振声积极投入对“星期论文”的写作。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就写作八篇,均是谈论教育问题,如《今日中国的明日教育》、《对整理专科以上学校的两个建议》、《论小学宜添设本国史地一门》、《救济农村破产与现行教育》、《先做到教育统一》、《整顿中小学之师资问题》等。
杨振声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倾注的了极大热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研究儿童教育,这位曾任大学校长的教育家还跑到北师大实验小学当过老师。教学中,他讲故事绘声绘色,做游戏追逐打闹,没有一点儿“师道尊严”的影子。胡适在一篇文章中也说,一九三三年冬天,他与杨振声等人应邀去武汉大学演讲。有一天,东道主似乎要考考几位学者运用“大众语”的水平,便安排他们与小学和幼稚园的孩子们见面。胡适说,尽管他在国内是“久经大敌的老将”,在国外也往往博得好评,然而在这次“考试”中却不幸落第。在他看来,孩子们虽然可以听懂他所讲的故事,却不大明白其中含义;相比之下,“只有杨金甫(杨振声字金甫,也作今甫)说的故事是全体小主人都听得懂,又都喜欢听”。这显然和他的教育背景有关。
继续发挥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声继续从事大学教育。他任北京大学教授,继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还担任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创作部部长,广泛团结文艺界同仁,创作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美好的新中国。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他被安排在长春东北人民大学,担任该校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等职。
杨振声作为老一辈的文学工作者,时刻不忘把老传统传给后学。他曾撰写《回忆五四》一文,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叙述了他与俞平伯(当时俞在学术界正受到批判)一同参加“五四运动”的情景,并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杨振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玉君》、《渔家》、《一个病的家》、《贞女》、《阿兰的母亲》、《她的第一次的爱》、《抛猫》、《报復》、《荒岛上的故事》等等。一九八七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振声选集》、一九九九年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杨振声代表作》、二○○九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线装书局分别出版《杨振声随笔》以及《杨振声文集》,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得以继续在读者中流传。二○○七年郑州黄河出版社出版的《杨振声事辑初稿》,为研究杨振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九五六年三月七日,杨振声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在他临终,唯一的遗嘱是将其全部藏书(二千三百七十九册)捐给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