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砚生
清华大学工科物理教学奠基人之一,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夏学江先生因病于2014年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夏学江先生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培养人材的事业上,在清华大学工科物理教学和课程建设上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图为夏学江先生生前工作照。
夏学江先生出生于1925年,祖籍天津。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恩师叶企孙先生的推荐下留校担任物理系助教,1952年9月转入物理教研组任教。曾担任物理教研组副主任、普通物理教学大组长。1979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清华大学恢复物理系(时称现代应用物理系)后,曾担任物理系副主任,主管基础物理教学工作,同时还兼任基础物理教研组主任。1983年5月晋升为教授,1991年8月离休。
夏学江先生曾多次受到系、校、市和国家级嘉奖,1980和1988年荣获“清华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荣获“北京市劳模”称号,1990年获得国家教委 “从事高教科技工作四十年”表彰。他在普通物理理论教学工作、演示实验教学工作、物理教材建设工作、研究生指导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普通物理教学的领军人物
夏学江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普通物理教学工作,他十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注意把自己如何弄懂教学内容的想法教给学生,授课要求明确,分析透彻,教风严谨,物理思想突出,富有启发性。他的课让人听得“过瘾”、学得“解渴”,非常受欢迎。
1952年院系调整后,夏先生开始讲授工科物理。年轻的夏先生讲课效果极佳,他与同样年轻的徐亦庄先生和张泽瑜先生一起被同事们尊称为物理教研组的“三老”。1953年至1956年苏联专家曾来清华作示范讲课,他与当时全国各高校前来学习的进修教师一起,一边向苏联专家学习,一边给学生授课,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与教学难点创造了具有自已特色的教法,在进修教师中产生了热烈反响。从1953年春到1966年文革前夕的多数时间内,他主要承担领导和组织工科一、二年级普通物理课程教学的工作,并亲临教学一线,主讲普通物理大课(几个系合起来的大班课),同时还指导年轻教师进行教学。1973年至1974年,夏学江先生承担起为固体、激光等四个研究生班主讲普通物理的工作。1974年至1977年又参加精仪系的“开门办学”,不仅给工农兵学员主讲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基础物理,还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
夏学江先生的授课不仅使学生们受益匪浅,而且给中青年教师们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十分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1977年秋到1978年秋,他先后给精仪系和物理教研组的教师讲授波动光学(光的电磁理论选讲)和付里叶光学导论,为教师们的进修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80年前后,大批新讲员陆续走上讲台,为使他们尽快掌握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夏先生等人制定了教学大纲,并按照教学内容逐段给中青年教师分析授课要点和教学要求,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这对于文革后稳定物理课教学秩序和提高物理课教学质量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982年至1984年夏先生在担任物理系副主任兼基础物理教研组主任的百忙中,仍坚持亲自给物理师资班和中青年教师讲授“波动光学”和“信息光学”等课程。1988年,已经离开教学管理岗位四年的夏先生又在清华物理教学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受聘于学校教务长,担任可以自主教学管理的五个大组之一——水、土、化、环教学大组组长,指导该大组的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工作。可以说,夏学江先生是物理系公认的普通物理教学的核心和领军人之一。
图为夏学江(左一)在实验室工作。
为物理演示实验室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夏学江先生对清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原称为物理表演室)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至1955年夏先生担任物理教研组表演室主任,此期间正值表演室扩充发展的创业时期,在夏先生等人指导下,表演室按照苏联大纲排出了一百多个演示实验,其中除以表演基本物理原理为目的的演示实验外,还有反映新技术的演示实验,如半导体发电、X光管、盖革计数管、超声波喷泉等,这有力地配合了物理课堂教学,并使得清华的物理表演室在全国高校中享有盛誉。
物理表演室在文革初期遭遇了巨大的破坏,1979年夏先生作为主管普物教学的教研组副主任,又将很大心血倾注于物理演示室的恢复与发展。1980年前后,演示室不仅恢复发展到有百余个演示实验,还进一步在清华学堂建立了物理教学展示实验室。学生可以分批到展示实验室参观,近距离观察演示现象,部分仪器还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受到师生们的欢迎。1982年在清华召开的国际物理教学学术讨论会上,夏先生等人提出报告,总结介绍了物理展示实验室的做法和经验,一些美国、苏联专家学者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该展示室,并给予很好评价。
重视教材建设与研究型人才培养
夏学江先生还十分重视教材建设,早在1952年到1953年之间,他就自己编写《普通物理》讲义。文革中又根据需要自编了《全息照相原理简介》和《波动光学》等油印讲义。1980年以后,夏先生更是在教材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和史斌星主编了《物理学教程》,全套书共5卷7册。对于这套教材,夏先生严格把关,认真修改,精益求精,对参编者给予热情鼓励和指导,他自己还亲自参加了《力学与热学》分册的编写。这是我校多学时工科物理教学使用的一套基本教材,该套教材内容丰富质量很高,不仅在我校使用受到师生们的欢迎,还在部分兄弟院校中被采用并同样受到肯定。他参编的《力学与热学》分册,获得了1978—1985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1982年他还编写出版了《光的干涉及应用》一书,此书对光的干涉的基本概念给出了较透彻的阐述,所选的应用内容具有典型性并能反映光学的近代发展,同时这本书还注意和普通物理教学的配合,成了师生们都喜欢阅读的教学参考书。1985年他与几位精仪系教师合作编写出版了《信息光学基础》一书,该书是国内较早出版的介绍信息光学的著作。
夏先生物理基础深厚、知识渊博,尤其在经典及近代光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1979年到1990年,夏先生在激光物理方面先后作为主导师共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其中,他指导的研究生宋耀祖的论文“空心阴极型He-Cd激光器单纵模运转的实验研究”和“求解原子光谱同位素位移的数学描述”分别发表在《中国激光》和《光学学报》上,研究生任以实、吴锌的论文“原子光谱线性参量的测量和计算机处理”发表在《激光与光学》上。这些论文成果有的属于现象的新发现与解释,有的属于提高精度的测量方法的探索,有的属于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填补空白的工作,均有相当的学术水平。
在全国性教学科研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图为1991年8月夏学江(左二)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讨论会。
夏学江先生在本校担任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了多项全国性教学与科研学术活动,受到了同行们的信任和赞誉。1982年至1995年期间他曾先后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物理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高等学校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为全国性大学物理教材建设、全国高等工科院校的物理课程建设和师资培训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1987年至1992年间,夏先生作为总负责人,领导了由清华大学牵头的六所重点高校的一百余位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国家教委委托的工科物理试题库的研制工作。在题库研制过程中,夏先生倾听不同意见,启发群众智慧,以他正直诚恳的人格魅力,在处理校际关系、团结人、动员人与培养人方面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从而调动起了“大兵团作战”,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试题库一、二期工程的研制任务。1992年题库的第一版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题库的第二版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题库的成果在我国二百多所高等院校中得到了广泛采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科物理教学的发展。夏先生作为主要成员还参与了“高等学校试题库通用软件系统的研制与推广”的工作,该项目获得了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夏先生多次参加高考命题工作,1990年担任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物理学科命题委员会委员,参与高考人才选拔并指导物理学科的命题工作。1985年起,夏先生连续受聘于中国物理学会,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进行命题、口试、主考与评奖,后受聘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到80岁高龄时才由于健康原因退出了此项工作。夏学江先生曾担任国家标准总局全国量和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了该技术委员会第三分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进行该项国标的修订工作。他还担任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物理教材编审组委员、副主编,《工科物理》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光学编委,并编写了光的色散、光的吸收、光的散射、旋光等条目。夏先生还是全国电工术语标委会特聘高级顾问,为我国电工术语标准化和把汉语术语列为国际标准术语,做出了卓越贡献。
离休以后,夏学江先生一直关心物理系各项工作,特别是人才培养工作。1992年至1999年期间他担任物理系“叶企孙奖”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为激励物理系学生们学习发扬叶企孙先生的崇高品德,勤奋学习,树立为科教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十几年来他始终不辞辛劳参与每年一度的叶企孙奖评审工作,对青年学子进行关怀指导。
夏学江先生一生谦虚谨慎,诚恳正直,工作认真,精益求精,堪称楷模。他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学中辛勤耕耘,为我国大学物理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学生和同行中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本文转自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