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娴熟于人文,右手精通于数理———记鸿儒硕学顾毓琇

来源:江苏经济报  时间:2014年3月25日

顾毓琇

    20世纪,有一位与梁实秋、茅盾和冰心齐名的鸿儒硕学,被誉为“中国近代以来唯一能够左手娴熟于人文,右手精通于数理的旷世通才”,他就是享誉世界的科坛巨擘、文坛翘楚、杏坛耆宿———顾毓琇。顾毓琇一生广惠学子、桃李芬芳。1997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专程拜访了这位恩师,也正是这次拜访,使得这位“德高、智高、寿也高”的文理兼通的旷世奇才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顾毓琇先生的童年在无锡度过。他13岁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毕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29年回国后,顾毓琇先后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工学院院长。1928年起,他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在此期间,他曾兼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教授、交通大学教授。1950年,顾毓琇旅居美国,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荣誉教授,2002年9月9日,病逝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享年100岁。

  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佛学家,其中任何一两称谓都不足概括其博学。应该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集众家于一身、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杰出的文理大师。

    “现代电机理论的最有贡献者”

“兰姆”奖奖状

    顾毓琇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1923年,顾毓琇自清华学校毕业后,被公派赴美留学,进入当时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理工科院校———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电机工程,并在哈佛大学选课。他的老师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布里奇曼、“计算机之父”范内瓦·布什等。

  留学期间,顾毓琇发明了四次方程通解法。这是一项基础数学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直至现在,用计算机求解方程的算法仍然基于此“通解”的基本思路。

  顾毓琇仅用了4年半时间就取得了MIT的学士、硕士和科学博士三个学位,创造了该校的历史,这一纪录至今没有被人打破。同时,他还是获得该校科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

  顾毓琇在准备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发明了“顾氏变数”,初步奠定了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1928年,顾毓琇学成回国,开始了漫长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生涯。他创立《电工》杂志,并发起成立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被推举为会长,还被选为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曾获得过中国电机学会的学术金质奖章。

  上世纪50年代,顾毓琇完成了从行政管理到学术研究的惊人转型,而且一跃又站到了世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开创了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先河。

  基于顾毓琇在数学、电机和控制理论领域的卓越贡献,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先后授予他素有“电气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兰姆”金质奖章、杰出成就奖———千禧奖和“巨比利”奖。他是世界上唯一获得过此三项大奖的科学家。国际电机学界称他为“现代电机理论的最有贡献者”。

    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驱

    顾毓琇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轫人之一,是“国剧运动”的发起者和积极推动者,一生共创作话剧12部。他的历史剧和抗战剧曾风靡抗战后方,并被改编成京剧、汉剧和其他地方戏公演。

  顾毓琇在新文化运动初始便开始了翻译和创作活动。新文化运动中,顾毓琇担任清华文学社戏剧组的主席。当时的中国现代戏剧仍处在萌芽期,现代剧坛还是独幕剧的天下,而顾毓琇一出手便是四幕剧。他的剧本除在《小说月报》等著名刊物上发表外,还被搬上舞台,其中有些由顾毓琇自编自导,梁实秋、冰心和吴文藻等都曾在其剧中扮演过角色。

  1923年,顾毓琇从清华毕业,被公派到美国最富盛名的理工科院校MIT学习电机工程,成为了从该校取得科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的同时,他的话剧创作也硕果累累。他先后完成了《荆轲》《项羽》《苏武》《西施》和《琵琶记》五部历史剧,以及《国手》《国殇》《天鹅》等现代剧。

  《琵琶记》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剧院的隆重公演,是中国“国剧”运动的里程碑事件,它聚焦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最强的阵容之一:顾毓琇担任编剧、导演并扮演剧中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梁实秋扮演蔡中郎;闻一多和赵太侔专程从纽约过来相助;闻一多负责布景和舞美,赵太侔则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舞台灯光效果。《琵琶记》的演出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在之后纽约的公演中,日后成为美国第一夫人的南希·里根参加了演出。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战联合政府的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虽公务繁重,但仍创作不缀,他以其抗战剧和历史剧闻名剧坛。特别是他的《古城烽火》《岳飞》等话剧,富有爱国热情,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除在重庆连续公演外,还被移植成京剧、汉剧等多种地方戏公演,并由外交协会招待英、美、法、苏大使和其他外交使节。

  1945年,顾毓琇与李健吾等人创立了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顾毓琇亲自起草、修改学校章程,推荐戏剧名流到校任教。解放后,该校发展成为上海戏剧学院。

    弘扬国乐的音乐权威

    顾毓琇曾担任国立音乐院(今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长、国立交响乐团团长、国立礼乐馆馆长。他对古典音乐有很深的造诣,破解了许多中国古代乐谱中的疑难问题。

  1940年,重庆国立交响乐团排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国内尚无中文版,兼任团长的顾毓琇凭借着自身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德文基础,将席勒的原作翻译成中文,成为把《欢乐颂》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中国历代均以黄钟音为古乐的“标准音”。但由于历代度量衡不统一,致使黄钟“定律”音高差异很大。时任国立音乐院院长的顾毓琇以一个科学家的执着和钻研精神,运用功底深厚的数学、物理知识,经过细密的计算和与西洋音律的比较,得出了黄钟标准音为348频率的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开发中华古乐以至“重新奠定国乐之基础”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1940年,学术界以他的348频率为中国的黄钟标准间。

  顾毓琇在海外潜心多年研究中国古乐谱,将明末“工尺谱”翻译成简谱及五线谱,将姜白石的自度曲翻译成五线谱并在国际上公演,还整理了大量其他唐宋古乐谱,成为了这个领域名副其实的研究权威。他还积极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在向世界弘扬中国古乐方面,厥功甚伟。

    “国际桂冠诗人”

顾毓琇部分诗词作品

    顾毓琇自小在祖母和父母熏陶下就喜爱我国古典诗词,读书和工作后对我国历代知名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几乎都有涉猎、探研、评述和唱和。他铭记古人提出的“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理论并扩大到诗歌乃至整个文艺创造。“以此论诗,则渊明以拙,太白以大,少凌以重”“以重、大、拙为一切中西文学艺术之批评标准”,他在诗词创作中不懈追求这样的意境、使他的诗词艺术不断升华。

  打开近30部顾毓琇诗词集,翻阅他数十年写下的作品,我们可以触摸到他那跳动着的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创作上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真挚喷涌的情感,欣赏到他那清雅、俊逸、隽永的文采,几乎找不到随意、无谓、苍白、枯涩的词句。

  在抗日战争年代里顾毓琇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和抗日的热情,写下了多首诗词,如:“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士贡言献爆狂;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雄关今日集群英,夜月中秋处处明。誓歼狂倭同意气,浮图古寺且谈兵。”“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等等。

  顾毓琇旅居美国时,写下了大量怀国思乡诗词。1954年,他在《百字令》词中写道:“离乡万里,鸿雁无来去……海天寥阔,梦魂何处吟……烟波万里五湖心。”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道:“重洋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他又在《一落索》词中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又霜露遍地,燕然未勤那能归,对白发,征夫泪。”1958年,他思念家乡惠山,梦魂飞归,醒来写下《春山三首》,其中一首为:“万里春山隔几重,醒来忆句意朦胧,窗前只见杜鹃好,归梦何曾到听松。”听松是惠山一块奇石,顾毓琇因梦中未能见到而遗憾。1964年,他在《珠帘卷》词中自问:“青山外,赤霞飞,乡心十载依依,鸿雁已知归,为何人别离?”

  1973年,顾毓琇实现了他回国返乡探望的宿愿,到辞世时,先后8次回国访问,目睹祖国家乡翻天覆地变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多首诗词。他在《南乡子》一词中赞美祖国成就:“滚滚大江流,无限风光黄鹤楼,天下兴亡多少恨,休休,明月轻舟赤壁游。极目望神州,大地丰收酬众志,千古英雄无敌手,悠悠,如画江山何所求。”

  顾毓琇一生创作诗词歌赋近8000首,出版诗歌词曲集达34部之巨,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陆游的多产大诗人。他被海外学术界和出版物评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大诗人之一,1975年巴西人文学术院授予金质奖章,1976年被世界诗人大会授予“国际桂冠诗人”称号。

    “三千弟子尽豪英”

顾毓琇与夫人王婉靖参加MIT校庆

江泽民与顾毓琇在一起

顾毓琇应邀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讲学

   1929年顾毓琇学成回国后,即从事高教的教学,1931年执教中央大学时,安徽省建设厅厅长程振钧曾盛情邀请他赴皖担任该厅技正兼安庆或芜湖工务局长,许以丰厚待遇并承诺工作一段时间后推荐为一个市的市长。顾毓琇志在教育婉言谢绝。后来,清华大学邀请他去筹建工学院,他随即北上。

  抗战期间,顾毓琇担任了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兼战时教育委员会主任,为抗战时期的教育工作殚心竭虑。他制订了战时教育实验方案,筹组了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先后到云南、贵州、新疆、广西、湖北等省,视察指导教育工作、对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民众科学教育、妇女教育等都极为关心,提出了许多适应战时的教育措施,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他对音乐、戏剧、美学等方面在的教育也相当重视。1940年秋,他兼任了新创办的国立音乐学院院长,1943年5月又兼任礼乐馆馆长。1944年8月,国民政府任命顾毓琇为中央大学校长,虽校务繁忙,他仍坚持兼授电机学课程。抗战胜利后,顾毓琇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50年移居美国后,他先后任麻理工学院客座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荣誉教授。1979年后,他被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工学院、西北电讯学院、南京大学等高校礼聘为名誉教授,并多次在这些学校讲学。

  顾毓琇的学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出现了不少知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顾毓琇担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期间,在交通大学兼课,江泽民选修了顾毓琇的“运算微积分”一课。朱镕基的导师章名涛是顾毓琇聘请到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的最早教师之一。钱伟长是顾毓琇担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期间的受业弟子。顾毓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航空研究所后,1935年开始招收航空专习生,钱学森被录取。不久,清华将钱学森送往美国,到顾毓琇多年的朋友冯·卡门足下深造。曹禺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顾毓琇是清华的“四大院长”之一,因此,曹禺解放前一直都尊视顾毓琇为师。抗战期间,曹禺与顾毓琇交往频繁,曾请教顾毓琇对抗战前途的看法。顾毓琇告诉他:“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认为抗战有望,则未必得胜;但如知识分子认为抗战无胜利希望,则抗战必败。”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后,他的母亲李静贞这样告诉顾毓琇:“这次小儿棣文得了诺贝尔奖全靠了您的指教。”顾毓琇与朱棣文家三代有深厚渊源。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1923年与顾毓琇同船赴美留学。朱棣文和其父朱汝瑾均经顾毓琇推荐,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授予顾毓琇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在这座常青藤大学270多年的历史上,它的名誉学位授予的对象,大都是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人物,包括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大主教图图)。给顾毓琇的授词如下:

  “作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管理人才和诗人,顾毓琇对那些听说过他、请益过他的人们显现出了诸多方面的才能,而每一次的才华毕露都向人们展现了一位集种种天赋于一身、取得无比成就的形象。

  顾毓琇以其慷慨、耐心并谦虚,为自己的祖国热忱服务,先后担任过两所工学院的院长,两所大学的校长,教育部次长等职,并且是成人技术教育的建议者和支持者。1949年他返回美国之后,非常成功地完成了从管理人士到工程学专家的转变,其主要成果便是:为解决非线性电路与控制系统问题提出一整套分析与图解理论,以及在电机领域的普遍理论。

  顾毓琇所创作的那些雅致的诗受人喜爱,所谱写的温婉的歌曲被人们传唱。他的学生们常常提到,他为教育贡献甚著,能够鼓舞他人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本校董事会认为,应当颁赠其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的成就。”

  顾毓琇一生都从事教育,他曾在一首诗中自豪地称自己是“三千弟子尽豪英”。

    心系祖国 高山仰止

顾毓琇(后右三)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右二)、教授冯友兰(左一)等郊游

1973年8月29日周恩来会见顾毓琇夫妇

    顾毓琇作为现代“鸿儒”的现实关怀和人文理想,除了融化于文学艺术创作的天赋中,还见诸于具体的社会、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1936年冬,顾毓琇带领清华师生为傅作义部队制作一万具防毒面具,后亲赴绥远庆祝百灵庙大捷。1937年7月,顾毓琇与教育界梅贻琦、胡适、蒋梦麟、张伯苓五人应蒋介石之邀参加庐山谈话会,最终与会者一致同意宣布抗日决策。抗战胜利后,顾毓琇以中将参议的身份,参加对日受降典礼,并被政府授予抗日胜利“景星”勋章。

  抗战期间,顾毓琇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加入“联合政府”,任教育部政务次长,年仅35岁(时任教育部长为陈立夫)。顾毓琇与任联合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建立了友谊,经常探讨教育话题。1973年8月29日中共“十大”结束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顾毓琇全家,从晚上10点谈至凌晨1点半。周恩来称顾毓琇是国民政府“难得的客卿”。

  顾毓琇作为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一方面自强不息、积极入世;另一方面淡泊自持、两袖清风。顾毓琇的飞扬才华和价格魅力吸引了民国史上的许多文化大学与其交往,他晚年曾著文纪念60位师友。不仅如此,晚年的顾毓琇还担当起大陆与台湾沟通的桥梁,得到两岸最高层的肯定。江泽民主席曾说:“顾老师心系祖国统一,献计献策,为众所敬仰”。

  道、学、政,向来被看作传统中国“士”所追求的目标。顾毓琇不但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广泛吸纳现代科学和人文精神,使其发扬光大。他惊人的学术成就和高风亮节,赢得了世人广泛的尊崇。

  本文摘编自“顾毓琇纪念馆”网站之《顾毓琇生平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