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华生活的回忆——傅葆琛(1916)

傅葆琛(1916)

    我是1913年夏天由天津南开中学以同等学力直接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的。清华学校初成立时(称“清华学堂”),曾直接招考过几批学生,保送到美国留学。后来成立了高等、中等两科。高等科直接招考中学生或同等学力的青年人校攻读四年,毕业后,派送到美国留学四五年不等。中等科则由摊派有庚子赔款的省份每年夏天派选一批高小毕业生入校,人数不等,视所摊派的款额而定。

    那时清华学校高等科十几位教员中,除了教国文的马老先生外,全是美国人。我们初到清华,几乎一天到晚都和美国教员打交道。还记得那时清华高等科十几位美国教员中有五位女教员:两位皮凯娣姊妹(Piekett),两位李格娣姊妹(Ligget),还有一位Miss Silly(希丽)教音乐、唱歌。体育指导员也是美国人,他是Shoemaker,他的助手就是马约翰先生。

    那时的清华学校建筑十分简单。全校只有一幢二层楼房,那就是高等科大楼和办公室。中等科的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是平房。美国教员住在特建的教师院,虽是平房,但格局设计都是依照美国的社会习惯。

    我在清华园虽只是短短三年,但有几件事印象特深:

    (1)1915年暑假中,我在天津家中接到清华学校校长室的通知,说周贻春校长要见我,有要事商量。我第二天回到清华园,见了周校长,才知道他找我帮助开办一个星期日农民子弟学校,因为两年前我曾和1915级的吴兴业同学试办过这种学校,帮助清华园附近失学农民子弟读书,教师由本校高等科同学义务担任,读的书由学校拨款购买。

    (2)清华学校附近还有一座古刹,就是远近闻名的大钟寺。它是明代的建筑,寺内有一个钟楼悬挂着一个大铜钟,传说有几千斤重。以木槌或石块击之,声闻十里左右。我和同学们到那里去游览过几次,印象特深,并曾写过一篇《游大钟寺记》,刊登在当时的《清华学报》上。

    (3)每逢星期日,同学们或是三三两两到紧邻的圆明园残址去探索,从废墟中拾得一些古磁片或小钱,珍惜保存,留作历史纪念品,或是骑驴到附近的颐和园,玉泉山一带游览。校门外赶驴的小伙子们总是围着同学,争拉雇主,鼓吹他自己的驴儿跑得快。同学们也借此机会来一次骑驴竞赛,看谁跑得快,一路上驴蹄声,项铃声,驴夫的吆喝声和骑驴者的“嘟嘟”声,汇成一片天然的乐章,倒是非常有趣。不知这种乐趣至今还存在否?

    (4)清华学校高等科的食堂是同学们最喜欢、最留恋的地方。管食堂的大师傅们对同学们照顾得非常周到,还给客人做点心。他们做的一种特别点心叫做“高丽馒头”。它是把冷馒头切成片,用打烂的生鸡蛋调匀拌裹,放在油锅里轻微炸一炸,然后取出,撒上白糖,味道十分可口。

(本文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