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与中国赴美留学生项目

作者:顾迈男  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11期 

李政道

    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简称CUSPEA)是李政道教授主持,为解决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才断档,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事业的一个中美合作项目。该项目的具体内容为:从1981年始,由中美双方联合通过专门的招生途径,每年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等院校中选送1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较大规模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为中国后来的大规模国际人才交流和科学文化交流起到了开拓性作用。到1988年该计划结束时为止,美国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中国近千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目前活跃在国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等各行各业,成为各领域的专家。他们如今依然非常感谢李政道,把他视为自己的恩师。

提出推行赴美留学生项目的初步设想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为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中国政府准备派遣一批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到美国进修。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对留学生工作作出指示:留学生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万把人。这是5年内快见成效、提高中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他还说,现在我们迈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学水平,一方面要派人出去学习,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如何。1979年初邓小平率团访问美国时,中美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国派遣留美学生的协议。

  但是,当时美国的名牌大学对中国学生的学术水平既不了解,也不信任。许多美国第一流的学校,至少在物理系,还不肯接受中国留学生做正式的研究生。除访问学者外,很多中国留学生仅仅是旁听的。1979年春天,李政道来中国访问,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对中国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说:“为什么不派正式的研究生呢?这样做既可以得到学位,又受到和美国学生同样的训练。至少在理学院,还可以得到美国政府的资助,不用中国政府出钱。”

  回到美国后,李政道就一直在为这件事操劳。1979年11月9日,他在写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的信中说:  

  裘照明等五位同学都早已在纽约安住下来,汤拒非先生亦已来哥校,他们给我们学校和系的印象很好,想来也已有信向您直接报告,我们希望他们将来能一切成功。

  在这封信中,想和您商量一下,关于明年继续接受由中国来哥校物理系做研究生的问题。

  通常我们收研究生都需要经过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简称GRE),由GRE的结果,加上学生在大学的课程成绩及教授的介绍信而决定。因为中国还没有设置GRE考试的考点,所以关于明年的招生,我们希望能够类同,麻烦您和其他教授帮助我们办理,不知道能够吗?

  一、这一次招生,我们想以研究院和北大为主。因而,同时我也有一封信给周培源校长,甚盼您和他能取得联络。

  此外,我们希望其他学校物理研究生和大学生中程度好并有兴趣的学生也能参加。

  二、不同学校的学生必须在同一地点、时间参加考试。地点和时间只能请您和北大决定。

  假使来得及的话,最好能在明年一月三、四日(或以前)考。因为那时候我恰好来中国参加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

  三、考试题目,已由哥校物理系出好,随函寄上,请代严为保存。

  考试全长时间是两整天。答案请用英文。

  四、请研究生院和北大的老师们能代为改卷子。

五、我们希望能收到前十名考试卷子,连同他们的大学和其他履历及教授介绍信。

  假使考卷能在一月十二日前改好,则我在广州会议后路过北京时可带回纽约,否则请寄来。

  六、他们的英文程度想请研究生院和北大的外语教师加以审定,口试和笔试都可以,这里不另出题目。

  七、我们根据他们的考试结果、英文程度和学历,再决定录取的名额(我的估计,大概是两三位。如成绩有特好的亦可略增,否则略减)。

  录取者,望能在明年八月下旬来纽约,待遇与袭照明等相同。诸事麻烦,容明春北京见时再面谢。  

  与此同时,李政道在美国还思考如何把为中国培养学生这件事扩大到其他学校。那时,他在美国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已有30多年,但始终没有担任过学校行政方面的事务工作。一天,他把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系主任请来说:“我虽然在美国教书多年,但是对美国的招生细则不很清楚,请你给我讲讲美国的招生程序。”于是,这位教授跟李政道详细介绍了有关的问题。李政道发现,请求入研究院的手续繁杂,要考GRE、TOFEL……除建立考点,还需要相当可观的美金,当时,这对普通的中国学生来说根本无法承受。思忖半晌,李政道说:“好的。现在我想把美国中国留学生的招生制度改良一下,发明一个新制度!”他把自己的构思详细写下来,寄给了40多所美国第一流大学的物理系主管,说他们如果愿意招收中国学生的话,请填表参加这一新的组织,并要求他们说明各自研究院有哪些科研专长项目。信中还提出了参加该计划的具体要求和条件:凡被接收的中国留学生都是该校的正式研究生,生活费、学费和医药费等,全部由校方负担,直到该中国留学生得到博士学位为止。李政道在致各所大学的函件中保证说,他一定送去高水平的中国学生,并且给这新的招生办法和组织起名为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

  当年12月26日至29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俄勒冈等7所学校共录取了13名中国研究生。

  在这之前,李政道在参加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途经北京时,向马大猷、吴塘等人提出了在全国推行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的初步设想。当时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教育部部长蒋南翔等随后向中央转达了李政道的建议,中央领导表示同意。  

为赴美留学生项目呕心沥血

  1980年1月10日,李政道在致方毅副总理的信中,正式提出了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的设想。他在信中说:  

  方副总理:

  …………

  我现在有一个对推广哥校做法的想法,即在今春将美国一些好的物理系研究院的大学(估计约三十所左右)联系起来,每年共同出一组考试题目,请科学院主办,每年年底前在国内举行统一考试。这统一考试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然后各学生可以这个考试的分数及大学的成绩和教授的评价向美国各大学请求入研究院,可以不只向一所学校请求入学。

  当然,这个计划目前仅在我个人的思考之中,尚未展开。假使成功,每年可有30位以上新的物理研究生在美国。如物理成功,化学、数学想来亦可相继成行。这样,将来每年约共达百名左右。训练他们的方法和美国训练好的科学人才是完全一样的,因而他们每人在美国一切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美国各学院负担,和美国对本国的理科研究生一样。

  但是,想来在国内各同学参加考试,和如申请成功来美国,种种步骤一定也是不简单的。

假使这个考试是在北京举行,是否在外地的大学能允许本校有高才生参加呢?能否资助他们去北京参加呢?

  将来如考试申请一切成功后,由中国至美国的旅费是否能得到国家资助?

  假使这一计划成功,第一次考试将在今年年底前举行,那是为了1981年能入研究院,是否各大学能允许1977年入学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参加?

  这些和其他的问题,极望您能加以指点

  专此敬祝您和夫人

  健康

  李政道

  于从化  

  数日后,方毅回信表示对李政道的建议“深为赞同”。

  为了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顺利进行,早日培养出中国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利用他在国际物理界的威望,在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旗帜下,尽可能多地聚集起全美第一流大学的物理系共同参与对中国物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他曾经给哈佛大学物理系主任卡尔·斯特劳奇教授写了一封信,就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作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一个实验性的草案。

  经过李政道的不懈努力,美国46所著名大学的物理系都加盟了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李政道经常与这些学校联系,1980年4月9日,他曾亲自给参加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的美国各大学发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  

  这是关于中国—美国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的第一份报告。由于贵校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已经顺利地迈出了第一步。共有46所美国大学加盟。随信附上学校名录。今年的考试将由哥伦比亚大学和康乃尔大学负责命题。

  近日我分别收到方毅、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诸位先生的来信,信中重申了他们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该项目的坚定支持。在此,我建议诸位各向中国赠送一份我们现有的招收研究生的院系名单及任何其他有关这些院系的材料。这些资料经汇编后,可连同你们的问卷一起在中国编辑成书,提供给所有有志参加考试的学子。请尽快惠寄有关资料,以便及时成书,不误考期。  

  1980年4月16日,当时的中国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给李政道写信说:“我们对您如此热情地为推动美国大学联合在我国招考研究生,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这么多大学的响应,深受感动。”信中还说,完全同意李政道所作出的安排,感谢他为祖国四化所做的极有价值的工作。

  当时,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非常繁重。白天,他在学校工作,下班以后处理为中国培养人才和建造对撞机的事情。几乎每天晚上都工作到深夜,这样的工作节奏不是一两天,而是持续了许多年,并且全部是义务劳作。国内有关部门曾多次提出愿意支付给他相关的费用,但都被他婉拒了。他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中国培养人才是有意义的!”

  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的考试工作,也是在这样的忙碌中开始的。各种手续办妥之后,李政道又亲自从美国给中国各地正在准备应考的同学写了充满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写道:  

  亲爱的同学们:

  这次由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各大学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的大力支持,使CUSPEA初步有了很好的结果。当然,最主要的是你们自己的努力。

  因为CUSPEA的程序是一种新的尝试,与中国、美国通常的入学方法不一样。随信附上我给美国58所大学物理系的通告(12月12日发出),其中详述了一切申请和录取的手续和处理的期限,阅后请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严济慈院长办公室取得联系,使一切步骤能按时进行。虽然美国的各大学是各自为政的,但是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使你们132位之中的绝大多数得到录取。

  来美国后,请不必立刻定专业,除自己的兴趣外,对将来的用处,国家的需要,亦请多加考虑。大体而论,做实验的应该远比念理论的要多。请注意,进研究院不过是学习的初步,得博士学位亦仅是就业的开始。这次你们考试成功,充分表现了中国的高等学校有很好的水准,而将来你们学成回国后,可更快地提高各大学和研究院的质量,使之超过世界水平。科学基础好,工农业也可以随之发展。

  祝你们前途光明

   李政道

   于纽约

   1980年12月13日 

  在李政道的不懈努力下,1980年美国60多所大学在中国联合招考的第一批研究生共127人,翌年赴美,他们在60多所著名大学受到与美国本国最优秀的学生同样的培养和训练。他们之中,除8人学理论物理外,其余的都是学习中国急需的应用物理和新技术方面的专业。127人全部享受美国提供的公费待遇,按每人每年学费和生活费的下限1万美元计算,仅第一批127名留学生,每年就为中国节约外汇120多万美元。

  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在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录取的学生在美国各大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为中国学生赢得了很好的声誉,美国各大学物理系都纷纷要求接收中国学生,这在这些著名学府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中国培养更多人才而献策  

  自那时起,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李政道对中国如何更有效地派遣留学生的问题,在美国做了大量工作,仅就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问题写给中国有关负责人的信件,就多达数十万言。他在信中,反复地阐述了自己的有关培养人才的观点,介绍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和培养人才的经验、做法。

  1981年2月11日,他在写给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的信中说:  

  要吸收美欧科技成就,宜求其本。或可问他们的科学工作人员是如何培养的?是怎样训练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步是“研究生”的一阶段,亦即由学士到博士这一段的教育,这些由理工科研究院毕业的博士们就是将来科学工作的基层人员。可是,得博士学位不过是工作的开始,尤其是理科的学生,通常尚需有一段“博士后”( post doctoral)时期的训练,才能主持科学研究的任务。

  当然,培养科技人才主力在国内,可是在最近几年中,送留学生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中亦有些大关键,中国送至美欧的留学生,是不是能进该国的好学校?而入校后是不是确实受到他们与自己本国的学生完全一样的科技训练?假使不能做到这两点,送留学生并不能解决问题,人数多不一定有益,或亦有害。

  研究生的制度,美欧不一。而在美各校各科亦有异同。请允许我在下面简述在美国理科研究院的一般情况。

  研究生是由各研究院从各大学毕业生(即得学士学位后)向该校申请的学生中选的。好的研究院选择和入院后的训练都是很严格的,程度不好或工作不努力的会被淘汰。通常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是选课,一部分的时间是在实验室(数学除外),有的需担负帮助低年级学生的教导工作。这些工作通常均认为是研究院的训练的一部分(并非半工半读)。大部分的研究生在第三年开始就全力从事研究,写博士论文。由学士至博士的期限视各学生的能力而定,约四五年。 在美国,凡好的大学,一般理科研究生的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医药费等通常全部由学校供给(这与医科不同,与工科也有区别)。

  送留学生,是不是能送入好学校?是不是能受到好的训练?是不是能得到与其他学生同样的待遇?亦即是不是能成为正式的研究生?是必须讨论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不简单的。试看,这两年来中国送出的留学生规模极大,但5000名中在美国最好的研究院,如Harvard,Yale,Princeton,Cornell,Univ. Of California(Berkeley),Stanford…——中被收为正式研究生的数字是极少的,而至目前为止,在大部分好的研究院中可能尚是零数。

  为什么?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好的研究院的方针和决定权在系而不在校,与校长订条约是不起大作用的。但是各系均单独为政,如何能向这样多的研究院(亦即这样多的系)打交道,实非易事。  

  他在信中还说:  

  由于这些试验的成功,1980年初决定先以物理为例加以推广。自去年开始,承方(毅)副总理、蒋(南翔)部长、严(济慈)副院长的大力支持,略有小结果。去秋在国内举行了联合考试,尤其是研究生院及各大学的物理系做了大量工作,使我极为感谢。现在仅第一轮后已经有114位同学收到美国各大学的物理系能接收正式研究生的申报,而其中很多是收到好几个学校的接收电报。目前正在开始第二轮。

  因为觉得您也许会愿意知道这些发展,故冒昧地写了这封信并随信附上有关的一些材料……并请原谅这封信的唐突之处。  

  可是,李政道的这番苦心和热忱,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支持。他提出的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在中国国内传开以后,国内学术界不少人对此颇有疑虑和非议。说他这样做,是使中国年青人才外流,势必影响到国内研究院的发展:使物理太受人注意,与其他学科不平衡……

  种种议论传到美国,李政道并未因此却步。他心想:“这些理由都是颇有根据的。这充分表示了:凡做一事,不小心,必有坏果,而小心不一定有好成就。一切事情均能误解。”

  针对种种非议,1981年2月21日,李政道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他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事情的始末,解答了人们的质疑。在这封用中文书写的信件中,李政道还向邓小平讲述了他在使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学习的情形。他说:“这个问题自1979年来一直耿耿在心,1979年春在北京时就和科学院及教育部再三讨论,后来蒙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协助,做了两个小试验,第一次是选了5位来哥伦比亚大学为研究生,对每一位均给University Fellow-Ship,每人每年1万余美元(包括学费、医药费及每月450美元的生活费)。第二次选了13位,3 位来哥校,其他介绍至美国别的研究院,他们的待遇亦大同小异,均为正式研究生。”

  在这封信的背后,李政道还附上了附件: 《CUSPEA这一类通道的利弊和问题的讨论》一文。

  1981年3月,李政道接到了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的亲笔信。信中说:  

  承蒙先生的倡导和赞助,去年的CUSPEA选考,甚为成功。欣闻一百多名研究生将于今秋去美各高等学府就学,我仅借此机会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完全同意方毅副总理的意见,CUSPEA今秋仍应举行。如推广到其他学科,我们也表示欢迎。这些办法可与教育部举办的招考赴美国研究生的英文考试(TOFEL)和研究生入学考试(GRE) 并存,以便通过各种渠道,造就我国四化伟业的各方面人才。我相信,在今后中美学术交流和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等方面,您将会作出更加出色的贡献。  

  从1981年至1988年,每年的头三个月,李政道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到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上。一年约有100位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的学生去美国。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十几封推荐信,都是李政道和他的夫人以及秘书3人亲手书写。10年中他家的信件总是把附近的邮筒塞得满满的,以致邮局写来抗议信说:你的信件太多,影响别人使用邮筒。之后,他和夫人、秘书3人,便用手推车推着,走过10个街区,把信分别投入到不同的邮筒里。10年间,近1000名中国留学生的上万封推荐信,就是这样发出的。 

  年复一年,在美国,所有有关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的工作,包括同几十所大学的联系,组织命题,邀请美国教授来华面谈,直到为被推荐学生分送材料,解决特殊疑难问题,等等,李政道都事必躬亲。发出的函件每年多达数百封,电话不计其数。他的夫人及秘书对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的工作,也都给予了热情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