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超:还是文人最自由

作者:史飞翔  来源:人民政协网  时间:2013年09月12日

    叶公超早年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叶公超在清华教的是英文,他的教学方法非常奇特。

    据季羡林回忆,叶公超教第一年英文用的是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他几乎从不讲解,一上课,就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课文。到了一定段落,他大喊一声:“Stop(停)!”问大家有问题没有,没有人回答,他就让学生再依次朗读下去,一直读到下课。有人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有学生问他:“有的字在《英华合解词汇》里查不到怎么办?”叶公超说:“你那个《英华合解词汇》没用,烧了,要查《牛津大词典》。”

    1938年至1939年,杨振宁和许渊冲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一年级,两人都上过叶公超的英文课。杨振宁回忆,叶的英文课极枯燥,他对学生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要作弄学生:“我不记得从他那里学到什么。”许渊冲则说:“我还记得1939年10月2日我去外文系选课时,系主任叶公超先生坐在那里,吴宓先生站在他旁边,替他审查学生的选课单,他动也不动,看也不看一眼,字也不签一个,只是盖个图章而已,真是够懒的了。”

    叶公超虽然是西南联大的外语系主任,但有时也会做出一些与身份不符的事。有段时间他和吴宓同住在文林街一所单身教员宿舍。因为没有夫人相伴,所以他每天早晨要自己到菜市场去买菜。抗战时,教授们普遍生活困难。叶公超放下教授架子,也学会买菜时斤斤计较。每次谈妥价,他还要从摊贩的菜堆里再抓一把放在自己的菜篮里。但由于他手脚不灵便,十有八九会被菜贩把菜夺回去。吴宓见此,觉得有辱教授身份,遂警告他:“如果你这种爱占便宜的习惯不改,我就不再陪你逛菜场了。”谁知叶公超下次去依然如此,吴宓实在受不了就搬到另外一个宿舍去了。

    叶公超在台湾时,有一次给台北的《中国日报》社打电话,找发行人余梦燕。“她不在。请问贵姓?”对方说。“我是叶公超。”接电话的人以为他是寻开心,回答说:“你要是叶公超,我就是叶公超的老子。”叶公超听后心平气和地对那人说:“好。那么,爸爸,请你告诉我在哪里能找到余梦燕。”对方一听,知道玩笑开大了,赶紧把电话挂了。

    1940年秋天,叶公超任职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从此脱离学界,步入政坛,后历任台湾“外交部长”、“驻美大使”等职。作为学者从政的典型,后人曾这样评价叶公超:在他从政后的举止言行里仍然可以看出,他基本上还是一个读书人、一个书生、一个知识分子,一生都放不下他那知识分子的身段,丢不掉那股知识分子的傲气。古人曰:“见大人,则藐之”,叶公超正是如此。当“驻美大使”时,他曾对人说:“见了艾森豪威尔,心理上要把他看成是大兵,与肯尼迪晤谈,心想他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一个有钱的小开而已。”有学生祝贺他荣膺“驻美大使”,叶公超一笑,俯耳低声说:“别提了,那可是赔本儿的生意。”

    赋闲之后的叶公超重操旧业,在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兼任教授,开讲他的老本行“现代英美诗”。台下听者如云,叶公超于是感慨:“还是文人最自由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是话音刚落,有关方面便不断向学校施压。结果是,叶公超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便被迫匆匆收场。

本文转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