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文 时间:2011-04-21
胡敦复是马相伯的弟子。1901年,每日清晨5时,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蔡元培徒步来到咫尺之遥的土山湾绿野堂,静候马相伯醒来并做完晨祷,毕恭毕敬。南洋公学黄炎培、胡敦复等24名学生亦步亦趋,纷纷投于马相伯门下,由此孵化出震旦学院。之后,因与作为主办方的法国耶稣会发生冲突,马相伯遂率众学子出走震旦,另创复旦。可见,胡敦复既是震旦也是复旦的开山弟子。
1907年9月,复旦肄业生胡敦复赴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专攻天文学与数学,两年后获哲学学士。这批公派留美生共15名,随行的还有14岁的宋庆龄和10岁的宋美龄。
本该继续深造,适逢清廷设置游美学务处,特招胡敦复回国,负责游美学务处的考选、护送留美生等事宜。1910年4月,年仅24岁的胡敦复出任游美学务处肄业馆教务提调(教务长)。一年之后,该馆经清廷批准改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胡敦复遂成为清华学堂首任教务长。
清华学堂创设的原始资本来自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共10785286.12元,教员由基督教青年会从美国聘请。中国教员与美国教员相比,待遇悬殊,工资落差达近10倍,居住条件更是天壤之别。学校处处受制于美国公使馆,教育教学上堪称寄人篱下。稍有不慎,公使馆便鲁莽干涉。美方执意要在清华开设美国史地、政治、公民等课程。这种殖民式的压制与丧国般的凌辱激发起中国教职工的愤懑。
就此,在护送庚款生赴美时,胡敦复曾努力与纽约教会交涉。主事人非但不允,还要求学务处责令胡敦复迁就。
因年轻而血气方刚,因爱国而铁骨铮铮。
果然,胡敦复揭竿而起。1911年6月,他携手清华教员平海澜、朱香晚、吴在渊等10人,组建立达学社。旗帜鲜明地提出: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此语既是百年前立达学社的宗旨,更是教育国际化之永恒信条。
自立,自达,虽标新立异,自立门户却并非易事。立达学社仅仅旨在维护中国员工切身权益,竭力与美方和平共处。然而,局势突变。
暑期开学,胡敦复提议强化理工科教育,而美籍教员坚持以英文和美国的文史地为课程主干。观点相左本为常事,何况又存在文化差异。不料,美国公使粗暴介入,使势态迅疾升级。
胡敦复遂以“不能遵办”愤然辞职,离京返沪,受恩师马相伯之邀出任复旦公学教务长。
当年10月,正值辛亥革命,立达学社其余社员也一并出走清华,南下与社长胡敦复会师。次年,立达学社在沪创办大同学院(1922年改为大同大学),胡敦复出任校长,史上遂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
本文转自民国春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