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气节

许新复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家。其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已成经典。

    在“人生的盛宴”丛书里,其文集《月光下的人生》共收录作品八十四篇。其中,既有平淡朴素、清新秀丽、韵味悠长的散文,也有抨击黑暗、针砭时弊、“用笔如舌”的杂文。朱自清一生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为人正直,爱国忧民。1948年时,他每月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饭都不够,更无钱治病,仍毅然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当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重去世,年仅五十岁。毛主席在《别了,司徒文登》一文中,赞扬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后期的杂文创作是他抗战胜利后直面严酷现实的反映,是其民族气节的文学表现。他选择杂文为武器,向反动势力挑战,越到后来战斗性越强,不啻为民主自由的斗士。朱自清认为:杂文既有揭示“人生的种种相”的功能,更有“发掘社会病根”,指明“向着新社会发脚的路”的功能,不仅要诊断社会的病根,也要指出疗治的方向。1947年后,他陆续发表《论气节》《论吃饭》《论书生的酸气》《论不满现状》等犀利深刻的杂文,都是因现实斗争有感而作。

    在《论气节》里,他先引用《左传》的“一鼓作气”、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文天祥诗咏的“正气”,来阐明“气”的含义,再引《左传》“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揭示“节”的实质,指出“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当时,他因抗议当局任意逮捕民主人士而被列入“黑名单”。这时谈气节显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在《论吃饭》中,他说,吃饭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想不到吃饭更难,没饭吃的也更多了”,“没饭吃会饿死,严刑峻罚大不了也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称赞学生写出“饥饿事大,读书事小”的标语,工人喊出“我们要吃饭”的口号是天经地义的正义行动。

    再后来,他发表了《论不满现状》的文章。文中写道:“到了现状坏到怎么吃苦还是活不下去的时候,老百姓本能的不顾一切的起来了,他们要打破现状”,“读书人也渐渐和统治阶级拆伙,变质为知识阶级……如果这不满人意的现状老不改变,大家恐怕忍不住要联合起来动手打破它的。”明确指出,老百姓和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就在于“联合起来”打倒反动统治,走上一条向着新社会的道路。

    (原文刊载于《今晚报》2020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