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子善 来源:今晚报 发布时间:2020年2月20日
杨绛短篇小说集《倒影集》1981年初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1982年1月又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简体字本。三十多年后,随着《倒影集》手稿和杨绛与刘以鬯关于《倒影集》出版的往来通信十七通由中国嘉德在香港拍卖,《倒影集》的编辑和在香港出版的过程终于浮出了水面。
《倒影集》是杨绛的第一部小说创作集。杨绛虽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创作了《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等话剧剧本,显示了她杰出的文学才华,但集中撰写小说却是迟至70年代的事。据《杨绛全集》附录《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她在1977年完成了小说《大笑话》,出手不凡,“锺书以为《大笑话》最好”(杨绛答记者问)。以后两年,她又再接再厉,完成了《玉人》《鬼》《事业》三篇。这四篇作品,再加上她1934年的“散文习作”《璐璐,不用愁!》,就组成了《倒影集》的全部。
然而,《倒影集》能够面世,得力于柯灵的提议和刘以鬯的远道约稿。刘以鬯1980年5月21日致杨绛信中说得很清楚:“此间有一家出版社,约我为他们编一套《新文学丛书》,第一集正在集稿中,不知道女士肯不肯拿一本集子给我们在香港出版……《新文学丛书》要是没有名家的著作,多数会失败。”刘以鬯把杨绛视为“名家”,专诚约稿。而刘以鬯此信和杨绛6月1日通知刘以鬯“我有短篇小说五篇,可凑成一集,大约本月底编就,自当献丑,不敢藏拙”的复信,都是由柯灵中转的。显然,如果不是机缘凑巧,刘以鬯不主编这套新文学丛书,柯灵也不推荐杨绛这几篇还未发表的新作,《倒影集》的出版就在未知之数,至少可能会延迟一段时间。
杨绛同年6月21日致刘以鬯的第二封信中通知刘“拙集已编定”,可知《倒影集》不到6月底就已编就,进展很顺利。但是,如何把书稿交到刘以鬯手中,却颇有点周折。杨绛和刘以鬯通信的大部分,都在讨论如何交稿这件事。刘以鬯先建议杨绛把书稿交给正好赴京的香港《广角镜》主编李国强带回,他在6月15日致杨绛信中说,“我虽不认识他,相信他也会交给我的”,同时告诉杨绛也可以挂号邮寄。但杨绛6月21日致刘以鬯信中认为“我偶闻传说‘稿子寄不出去’,不知此说有无根据”。尽管如此,杨绛还是在7月7日把书稿航空挂号寄给刘以鬯。谁知书稿果然被退回,她7月9日致信刘以鬯说:“顷邮局将稿退还,据称未刊行之原稿寄至香港,须先得机关证明方可。因此如禅家所谓‘用尽气力,不离故处’。”甚至表示,书稿寄港“倘有麻烦,此事便作罢论”。刘以鬯当然不会就此作罢,又寻找新的途径,建议杨绛把书稿寄给在深圳的香港文汇报社曾敏之转交。幸好柳暗花明又一村,杨绛在7月16日把书稿面交来访的李国强,最后仍是通过李国强之手传递了《倒影集》书稿。而刘以鬯也于8月16日致信杨绛:“尊著《倒影集》已收到,请释念。”
总之,细读杨刘之间的这些通信,就会发现《倒影集》书稿的送达,说复杂并不复杂,说不复杂还是有点复杂,看来在改革开放之初,像杨绛这样的老一辈作家到香港出书,也绝非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