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70岁的北京高校运动会

袁帆

田径,享有“运动之母”之誉,自然也是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简称:高校运动会)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到2025年,这项充满故事的经典赛事已经走过70个年头,今天就让我们以清华体育人的视角,一起来追溯它的风雨历程。

一、高校运动会的历史脉络

伴随高等教育在近代中国的逐步发展,北京地区各类学校的校际田径比赛,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但缺乏统一组织,规模有限。1930年代曾出现过“五大学联合运动会”,由清华、北大、师大、燕京、辅仁等大学联合举办,后因“抗战”爆发而中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确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事业发展宗旨。在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各类行业性、地区性的综合赛事有序开展。

清华大学参加北京市西郊区高校第一届联合运动会(1955年4月)

1952年的“院系调整”后,北京地区的高等院校总数约在30所左右。1955年4月24日,位于北京西郊的10所高等院校,曾在新创建的“中央体育学院”进行过“北京市西郊区高等院校第一届联合运动会”。此次运动会为半年后正式举办的北京高校运动会积累了经验。在那之后,这项赛事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70年间共举办过62届。

(一)前10届运动会(1955-1966)

1955年10月15至16日,北京市高等院校第一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举行,共有26所院校的886名运动员参加了各项比赛[1]。最终,中央体育学院、清华大学、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分获此次运动会的男女总分前三名。

1956年5月5至6日举行的“北京市大学生田径举重运动会”是由两部分比赛组成,其中的“田径比赛”即为第二届高校田径运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在赛事历史上,只有这一届是田径与其它项目混合举办,此后再未采用这种模式。

从1957年的第3届至1966年的第10届,除了1961年和1962年因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暂停举办外,每年5月中下旬的某个周末,高校运动会都会在某一个大学如期举行。具体举办信息如下:

第3届,1957年5月25日至26日(清华大学);

第4届,1958年5月17日至18日(北京矿业学院);

第5届,1959年5月16日至17日(北京石油学院);

第6届,1960年5月21日至22日(北京航空学院);

第7届,1963年5月25日至26日(北京大学举行);

第8届,1964年5月23日至24日(北京师范大学);

第9届,1965年5月22日至23日(北京工业学院);

第10届,1966年5月21日至22日(北京地质学院)。

第6届(1960)第7届(1963)北京高校运动会奖章

清华大学田径代表队全部参加了这十届赛事,共计取得105个项目第一名,28次打破北京高校记录,4次打破北京市纪录;从第5届开始,连续6次获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

第10届高校运动会是赛事举办以后规模最大的一届,共有46所院校、1892名选手参赛。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66年6月开始,所有大学中断招生,从1967年到1971年的五年时间里,各类高校体育比赛也随之终止。这届运动会竟成为一个历史阶段的终结。

(二)恢复举办后的16届运动会(1972-1987)

1970年部分大专院校开始恢复办学,1972年9月17日,第11届高校运动会恢复举办。当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高校运动会的规模与水平也不断得到恢复与提高。特别要说的是,一直到1987年的第26届高校运动会,除了体育院系的运动员具有专业训练的背景以外,参赛的其他各院校运动员都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参赛水平直接反映学生体育教育质量和群体运动开展的水平。

参加第21届高校运动会的部分清华运动员(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

清华大学田径代表队参加了这个阶段的全部16届高校运动会,并6次取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分别是在第11届(1972年)、第12届(1973年)、第15届(1976年)、第16届(1977年)、第23届(1984年)和第24届(1985年)。

第25届高校运动会入场式(1986年/北京工业学院)

(三)举办至今的36届运动会(1988——)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试点学校管理办法(试行)》。由此,高校运动会的竞赛规程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从1988年第27届高校运动会开始,根据学校规模以及运动水平划分为不同等级,分级进行比赛。这一竞赛制度一直延续至今,不仅扩大了学生参与范围,提升了高校体育运动总体发展水平,也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第30届高校运动会(1992年/北京理工大学)

从2005年第43届开始,这项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学生体育赛事更换名称为:首都高等院校学生田径运动会。

第56届高校运动会会标(201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清华大学从1995年第33届高校运动会开始,到2008年第46届高校运动会为止,连续14届取得高水平组男女团体总分冠军的成绩。从2010年第48届高校运动会开始,到2024年第62届高校运动会,又连续15次取得甲级组男女团体总分冠军。综合统计,在至今62届高校运动会的历史上,清华大学总共取得过41次男女团体(不同组别)总分第一的成绩。

第60届高校运动会(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

二、都有哪些院校承办过高校运动会?

高校运动会是由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体育局主办,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承办的重要体育赛事,每届运动会的具体承办院校并不固定,采取申办与协商相结合的承办机制。从1955年至2024年,先后有25所院校担任过主承办方,分别是:

1.清华大学(8次);

2.北京科技大学(6次);

3.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各5次);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各4次);

5.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地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各2次);

6.北京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吉利大学、北京先农坛体育运动学校(各1次)。

在过往的62届高校运动会中,有几个细节特别值得回味:

1.1955年承办第一届高校运动会的院校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该校是参加过全部62届高校运动会的中坚力量,也曾先后承办过6届赛事,另外还协办第57届高校运动会(2019/中国地质大学)。

2.清华大学是全部参加过各届高校运动会的院校之一,同时也是承办次数最多的学校。

3.迄今为止,参赛学校数量最多的是由北京大学于2024年承办的第62届高校运动会,来自首都81所高校的1721名运动员,在116个田径项目中展开角逐。

4.在承办过两届的院校中,相隔时间最长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从1956年第2届到2014年到第52届,其间相隔58年之久。

5.2010年举行的第48届高校运动会,是由北京吉利大学承办,这也是赛事举办以来唯一由民办大学承办的运动会。2020年教育部批准该校整体搬迁至四川成都并更名为“吉利学院”,因此这届赛事也成为吉利学院留给北京高校体育发展史的永久记忆。

2010年第48届高校运动会奖牌

三、两本秩序册留下的清华办赛记忆

在高校运动会历史上,清华大学第一次承办可以追溯到1957年/第3届,以后又承办过1972年/第11届、1981年/第20届、1988年/第27届、1997年/第35届、2001年/第39届、2011年/第49届、2021年/第59届,至今总共承办过8届赛事。

笔者在研究清华校史过程中,有幸收藏到两本高校运动会史料,分别是1972年/第11届和1981年/第20届的秩序册。通过对这两本珍贵体育史料进行解读,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高校运动会发展的许多历史背景与细节。

(一)1972年第11届高校运动会

第11届高校运动会于1972年9月17日在清华大学东田径场举行。这届赛事距离1966年举办的第10届已经过去6年之久,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中重启的第一届,因此具有特别意义。

第11届高校运动会秩序册(1972年9月)

这届赛事规模很小,只有17所院校、852名运动员报名参加,与第10届的46所院校、1892人的数字对比,显然差距非常之大。参加这届赛事的17所院校是(按报名顺序):

1.北京工业大学;2.北京大学;3.北京师范学院;4.北京电信工程学院;5.北方交通大学;6.北京医学专科学校;7.中央民族学院;8.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9.北京化工学院;10.清华大学;11.北京钢铁学院;12.北京医学院;13.北京航空学院;14.北京外国语学院;15.北京工业学院;16.北京中医学院;17.北京体育学院。

今天的人们一定会问:为什么这届赛事的规模如此之小,甚至小于1955年举办的首届高校运动会?原来,在“文革”中的1966年至1971年这六个学年中,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学校停止教学活动。而在1969年到1970年的两年时间里,北京原有的大专院校规模又发生重大改变,其中被迁到外地的有13所,被撤销停办的学校14所,最后只保留了20余所院校。

从1970年下半年开始,北大、清华率先开始试行恢复招收“工农兵学员”,之后其他院校也逐步恢复招生与教学活动。因为院校基数很小,所以第11届高校运动会的赛事规模无法达到6年前的水平。

这届赛事总共设立35个项目(男子21项,女子14项)。除了男子3千米、1万米两项提前举行外,其余所有比赛均在一天中完成。清华共派出83人参赛,约占运动员总数的10%,位居各校参赛人数榜首。

清华大学领导和老师有多人参与了这届赛事组织工作。秩序册中显示有:组委会主任委员是刘冰;8位副主任中有艾知生、夏翔;11位委员中有王英杰。有16位体育老师执裁:总裁判夏翔,4位副总裁判中有王英杰;2位径赛裁判长中有杨道崇;8位检录员中有罗来芬(女),18位终点裁判员中有王维屏;2位终点纪录是唐慧珍(女)、陈蒂侨(女);19位记时员中有于鸿森、林伯榕,4位检查员中有苏应惠;2位田赛裁判长中有刘儒义,19位跳部裁判员中有陈兆康,15位掷部裁判员中有王毅,6位全能裁判员中有詹世林;10位纪录公告员中有苏其圣,宣告组组长尹嘉瑞。

清华代表队的领队是方惠坚和张锦云,教练员是胡贵增、周钦霖、刘津珍(女)。运动员都是1970年和1972年入学的最早两批工农兵学员,最终取得了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这也证明,清华通过长期体育教育实践培养的体育传统与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1981年第20届高校运动会

1981年恰逢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第20届高校运动会选择在清华园举行。运动会于5月23日、24日在清华东田径场举行,共设39个比赛项目(男子22项,女子17项)。

这届高校运动会的组委会主任由时任清华党委副书记艾知生担任,6位副主任委员中包括清华的夏翔、王英杰、宋尽贤等3人。清华代表队领队由贾春旺、翟家钧担任,教练员是马俊英(女)、苏应惠、孙建国、张荣国。

第20届高校运动会秩序册(1981年5月)

参加这届运动会的院校共计55所,运动员报名人数达到1202人(男子727人,女子475人),与9年前在清华举行的第11届赛会相比,数量上有了明显提升。这届运动会规定每个学校报名人数上限为40人。达到这个报名上限的学校有8所,包括:北京林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清华大学。而其他47所院校平均参赛人数只有19人。

为什么参赛人数分布会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55所参赛院校中,含有18所重点大学的分校(院),包括:北京工业学院(2),北京师范大学(2),北京第二医学院(1),北京工业大学(2),北京航空学院(2),北京钢铁学院(1),北京师范学院(1),北京外贸学院(1),北京邮电学院(1),清华大学(2),北京外语学院(1),中医学院(1),北京经济学院(1)。尽管这些学校占比33%,但242个运动员,只占运动员总数的20%,平均每队只有14人。

原来,在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为了充分挖掘高校教育资源,有关部门决定由北大、清华等一批传统骨干高校以创办分校的形式扩大招生。于是,在1978年有25所高校成立了36所分校。几经调整后,1985年3月,由其中15所分校组建成为北京联合大学,“分校”遂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各分校代表队的参加,充分体现了“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特别要说的是,“清华一分校”的陈华在此次赛会的男子400米比赛中力压群雄取得第一名,成为分校代表队4次参加高校运动会中获得的唯一“金牌”,为北京高校体育史留下特殊印记。

1981年高校运动会,是第一次全部由1977年恢复高考和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后的学生运动员参赛。在清华代表队的40名男女运动员中,除了两位78级、79级研究生外,其余都是77级至80级的本科生,他们是:

陈钢、张平、董都、陈希、方兴、黄涛、牟文殊、宋卫星、李洪斌、贾海东、张振西、毛玉平、宋晓晖、王宝康、沈维聪、姜焕正、李国光、丁红兵、李剑波、陈小茁、杨军、王一鸣、方向、茅为华、董晓泉(男25人);姜倩、陈红、张立杰、叶绿、熊南燕、张燕红、任钢、张芸、马万云、叶向阳、李希敏、杨跃丽、牛淑芳、林文、赖青莲(女15人)。

北京钢铁学院摘得本届高校运动会男女团体总分第一的桂冠。清华代表队参加了除男子铁饼和女子3千米以外的37个项目比赛,取得了男子总分第一、女子总分第二、男女团体总分第二的成绩。在所有参赛项目中,共获得9项第一、9项第二、6项第三。此外,分获男子十项全能第一名的陈钢、第二名的张平双双打破北京市高校纪录;获得男子标枪第一的李剑波也打破北京市高校纪录。

清华大学校领导与参加第20届高校运动会的全体队员合影(1981年)

四、结语

笔者在校期间是田径队长跑运动员,40余年前曾3次代表清华参加高校运动会,难忘的训练与比赛经历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运动生命中。提笔回顾高校运动会的历史,正当2024巴黎奥运会火热进行时。夺冠与挫败同在,鲜花与泪水共情,无论对奥运会还是高校运动会,这都是其价值所在;“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这就是人类在体育运动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清华大学校领导与参加第17届高校运动会的全体队员合影(1978年5月)

70年62届赛事,田径场上留下万千运动员奋勇争先,拼搏向上的无数精彩瞬间!在即将迎来北京高校运动会70岁生日之际,谨以此文致敬为此奉献智慧与辛劳的一代代北京高校师生,并祝愿这项属于北京高校的田径“奥林匹克”长久不衰,精彩永远!

(2024/8/3初稿,2025/5/15修订于上海)


附件:历届北京高校运动会举办信息(1955-2024)


注释:

[1]《新清华》第109期第4版,1955年10月26日

主要参考:

1.《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2.《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1950-60年代纪实》2014年10月

3.《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纪事》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

4. 各个时期的新闻报道等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