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炀
清华大学初创在清代皇家赐园清华园旧址上,民盟历史上众多重要人物和先贤都曾在清华园留下印记,他们曾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战斗,清华园里的风物承载、见证着他们的故事。这些历史风物留传至今,作为多种形式的文化遗存蕴含着深厚内涵,延续着丰富的故事,值得我们持续发掘研究、传承弘扬。
历史的印记之文物建筑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反映了西方近代学校建筑在中国的演变过程。这些建筑不仅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因其见证着清华百余年的历史而深蕴内涵。
清华学堂
庄重典雅的清华学堂是清华园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1911年4月29日,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学堂正式开学,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清华学堂西部建于1909—1911年,建成后成为高等科教室。同期兴建的还有二院、三院、同方部等一批建筑。1916年清华学堂向东扩建,东部建成后曾作为高等科毕业班的学生宿舍,是当时清华园内第一座大楼。建校初期,梁思成、闻一多等多位先贤在清华就读时,这里正是首批校舍主体建筑。
闻一多于1912年自湖北浠水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与吴泽霖、杨廷宝、方来等同学发起成立美术社。1920年10月,美术社社员已增加到60多人,其中包括梁思成、闻亦传、高士其等人。美术社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清华学生的绘画水平。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的教学、行政等机构设在清华学堂。50年代以后,以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清华学堂,一楼门厅和长廊上悬挂着琳琅满目的名画,呈现出一派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成为许多清华人美好的记忆。如今的清华学堂依然是杰出人才成长的摇篮。
同方部
同方部位于清华学堂北侧,建成于1911年,是清华最早的礼堂。大礼堂建成后,同方部被用作小礼堂开展一些较小规模的讲演、聚会和社团活动。1936年10月鲁迅逝世时,清华文学会在同方部举行追悼大会,闻一多、朱自清出席并发表了演说。1948年7月,清华学生自治会在同方部召开闻一多遇难两周年纪念会。朱自清在《挽一多先生》中写道:“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刻画出闻一多民主斗士的光辉形象。
1947年秋,梁思成首次将“理工与人文必须结合”的教育理念带到了清华。在同方部,梁思成作了题为“理工与人文”的演讲,提出学理工的人应当加强人文科学素养,这个命题至今仍发人深省。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先生也正是在这里给清华学生作了以“君子”为题的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
大礼堂
大礼堂建成于1921年,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是当时国内高校中最大的礼堂,为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大礼堂一直是清华重要的集会中心,也是留下历史影像最多的地点之一。数不清的国际政要、学术大师、社会名流在这里留下身影,重大活动、报告讲座、文艺汇演在这里留下回响。潘光旦第一次返母校任教授即在这座大礼堂举行演说。清华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生活,闻一多在当时是学校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他编写并参演了戏剧《革命军》《蓬莱会》。在《蓬莱会》演出中,闻一多扮演长耳朵毛驴,一出场就伸长脖子叫了起来,引起全体观众哄堂大笑。
1947年7月20日,闻一多先生死难周年纪念会也正是在这里举行,潘光旦、吴晗等多位民盟先贤参会。潘光旦为《闻一多先生死难周年纪念特刊》封面题字,写下“卅载论交浑似梦,几番饮泣泪无痕”的悲愤诗句。
先贤的足迹之历史建筑
清华大学近现代教学楼历史建筑群、新林院历史建筑群、西院历史建筑群等建筑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这批历史建筑以住宅、名人故居为主,也包括近现代教学楼等,具有一定保护价值,反映了清华大学历史风貌和特色。
旧水利馆
清华大学近现代教学楼历史建筑群建于20世纪20—50年代,是近代中国建筑师对建筑设计的探索,也是清华大学发展历程的见证。其中,旧水利馆位于清华学堂南侧,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实验室。旧水利馆由水利水电教育家施嘉炀设计并主持修建,建于1932—1934年,在当年被称为“中国第一水工实验所”。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立水利工程系,张任任系主任。系内设水工结构、水能利用和水力学三个教研组,张光斗、施嘉炀和夏震寰分别担任教研组主任。
1947年,梁思成主持的建筑系设在旧水利馆二层,包括设计教室、素描教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及土木实验室等,兼具了巴黎美术学院式的图房以及包豪斯式的工作坊。1945年3月,梁思成致函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在清华大学成立建筑系,并提议舍弃“颇嫌陈旧”的学院派“布扎”体系,而采取“着重于实际方面”的包豪斯教学方法,还提出“成立建筑学院,逐渐分添建筑工程、都市计划、庭园计划、户内装饰等系”的远景。在创办清华建筑系之初,梁思成已规划出其远景目标和发展蓝图,并且与国际建筑教育发展方向高度同步,其远见卓识令人赞叹。1946年夏,清华建筑系正式建立,聘梁思成为系主任,吴良镛为助教,暑期招收第一届学生15名,本科学制四年。
新林院8号
新林院为清华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教师住宅区,位于校园南侧。当年,这里曾云集一大批著名学者。其中,新林院8号曾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居住八年的寓所,不仅见证了清华建筑系的创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起步,而且新中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方案均在这里诞生,其客厅被誉为“红色客厅”。
当时梁林夫妇在新林院的邻居,包括周培源、陈岱孙、俞平伯、潘光旦等。梁家一直有午后茶聚的习惯,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至今仍清楚地记着:“我每周回到新林院8号时都发现,这里是一个各种活动——学术的和生活的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积极投入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梁再冰回忆道,“新林院8号客厅中的气氛也变了。这里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作间’,建筑系的师生们川流不息地来来往往……感受到家中浓厚的‘国徽氛围’”。中华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完美结合的国徽方案,在新林院8号诞生了。此后,夫妇二人又投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北京城的规划工作中。
这里也是清华建筑系的“家园”。1946年,受梁思成之邀,吴良镛从南京北上清华共创建筑系,在新林院8号,他们长谈专业、艺术与生活。经师生共同努力,建筑系很快成为清华在学术文化和政治活动等方面都非常活跃的一个系。20世纪50年代初,梁思成领导建筑系师生投入“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各项实践,完成了中南海怀仁堂改建设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城市规划、国庆10周年献礼工程规划设计等多项成果。
西院12号
西院12号是吴晗的故居,清华复员后吴晗继续在清华任教,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46年,吴晗任北平市民盟主要负责人,他的居所西院12号,成为中共地下组织、民盟、民主青年同盟的秘密活动据点。吴晗回忆,“尽管外面是黑的,这所老房子里却经常有明朗的笑声、热烈的争论。民主青年同盟的同志,民主同盟的同志,有时还有地下党的同志,经常在这里聚会。清华的同学不必说了,燕京、北大的同学也经常来。有许多次运动的宣言、声明、通电等等,是在这所房子里起草的”。
在这里,清华的进步青年还组织了读书会,吴晗多次为读书会演讲。他还担任共产党领导下由青年教师组成的“通识学社”的导师,参加学社活动。费孝通曾回忆:“他从不以高明自居,总是用商量探讨的态度,把多年精湛的研究心得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体会,毫无保留地摆出来,通过讨论引导大家提高学习革命理论的兴趣。”
纪念与传承之纪念物的设立
闻亭与闻一多雕像
在大礼堂西侧的水木清华小山之巅,矗立着一座古式六角亭,名闻亭。亭内匾额为闻一多当年级友、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所书,亭中悬挂“使糊涂人清醒,使反动派战栗”的警世古钟,闻亭下的闻一多雕像于1986年建成,通体用红色大理石雕成,雕像背后的石屏上刻着闻一多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亭与闻一多雕像,是对学者、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及其不朽精神的纪念。
闻一多于1932年8月受聘担任母校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在轰动中外的“一二·一”运动中,他完全与学生站在一起,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辞和演说,并写出《一二·一运动始末记》一文,无情地揭露国民党当局的种种罪恶行径,由此受到学生们的拥护和爱戴,同时也引起当局的强烈不满。1946年,民盟领导人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拍案而起,不顾恐吓参加了李公朴追悼会并登台演讲,会后倒在国民党政治谋杀的枪弹下。闻一多“一生不愿做官,不愿离开清华”,这一次离开竟成永别。
晗亭与吴晗雕像
1984年10月,为了纪念杰出的校友、学者吴晗,学校在近春园内建造了一座玲珑别致、碧瓦飞檐的古亭,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晗亭”匾额高悬于檐下正中。1986年4月,又在晗亭附近建吴晗雕像一座,呈手持书卷、面容含笑、遥望远方的姿态,成为他作为学者、民主战士壮丽人生的写照。
1931年,吴晗考入清华历史系,1934年毕业留校任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先后任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他本来埋头书斋、不问政治,后来在民族危亡时刻,毅然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1943年,吴晗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开始新的政治生涯。他与李公朴、闻一多一起揭露与批判国民党的投降政策和法西斯统治,深受青年学生拥戴。1945年,民主青年同盟成立后,吴晗帮助他们建立了秘密印刷厂,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进行不懈的斗争。1949年北平解放后,他作为北平市军管会代表回到清华,参加改建校务领导机构的工作,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兼任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等职。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在清华大学校园主干道西侧的青草坡上,有一座复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于2007年西南联合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落成。碑体主看面朝向昆明所在的西南方向,正面刻有冯友兰撰写的碑文,背面镌入抗战期间参军学生姓名,共计834人。
纪念碑以1136字(文1016字,铭120字)记载了西南联大创建始末,讴歌了其精神,“诗书丧,犹有舌”掷地有声,“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体现了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气节。“撰文”冯友兰、“篆额”闻一多、“书丹”罗庸。关于碑文,冯友兰晚年曾有“自识”:“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词藻,有音节,寓六朝之俪句于唐宋之古文。”“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有蕴于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
清华英烈纪念碑
1989年国庆40周年之际,为缅怀先烈、教育师生,学校在水木清华北山树立了清华英烈纪念碑,9月28日举行了清华英烈纪念碑落成典礼。建成的纪念碑,高约两米,镶有“祖国儿女、清华英烈”八个铜铸大字,镌刻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献身的清华英烈永垂不朽”以及包括闻一多在内的23位清华先烈的英名。
三院遗址
三院是清华园内最早兴建的建筑物之一,1912年建成。清华改办大学以后,冯友兰、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陈岱孙等文学院、法学院的著名学者讲堂都曾设在这里。1926年11月,清华第一个中共支部在这里成立。抗战期间,三院遭敌寇破坏。三院既展现了清华的悠久历史,又记载着清华人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追求真理、英勇斗争的历程。2016年12月30日,“三院遗址·清华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纪念物在图书馆逸夫馆东南门和西南门之间的草坪上落成,该处恰为原三院正门所在位置。
清华大学成立110余载,荟萃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也为社会输送了不可胜数的优秀人才。老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民盟先贤们民主进步的思想和爱国奉献的精神,往往与在清华的经历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他们的素养气质和精神内核与清华大学“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相互印证,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和品格风骨诠释着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先贤们在清华园结识并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进知识分子,共同的初心和方向联结着他们,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坚。他们与民盟、清华共同成长,肩负着“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使命感,将民盟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不断延续发扬。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群言》2025年第3期,总第4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