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清华与奥林匹克结缘

袁帆

2024年巴黎奥运会来了!在奥运年回顾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缘分,一定绕不过奥运史上那些难忘的中国故事。

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中国人的身影,虽然只有来自东北的刘长春独自站在百米赛道上,但他毕竟实现了与世界田径高手同场竞技的愿望,尽管名落孙山,却创造了历史。

四年后的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第一次派出了由140余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田径、足球、篮球、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等项比赛以及国术表演项目。

1936年参加柏林奥运会的部分中国代表团成员(坐者二排左3:马约翰;左4:宋君复;左5:刘长春;前排右1:符保卢)

对于此次中国参加奥运会,当时的国民政府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具体组织则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负责。当年的新闻媒体围绕这个热点话题进行了大量报道,为后人研究中国奥运史留下了宝贵史料。非常难得的是,通过解读这些历史信息的细节,我们竟然发现:清华大学与奥运的历史之缘正是由此开始!

一、清华大学协助奥运田径和篮球选手的训练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简称“体协会”)1924年8月4日成立于南京,总部设在上海(曾在圣约翰大学)。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民间体育组织,体协会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今天中国奥委会的前身。体协会采取董事会制,董事会由15人组成。名誉会长张伯苓、主席董事王正廷,沈嗣良为主任干事。

第一次组织中国业余运动员组团参加第11届世运会(即奥运会),是当时体协会的头等大事。为了保证田径、篮球运动员的选拔质量,决定对参选运动员进行短期训练,而训练地点就选定了位于北平的清华大学。为此,时任体协会总干事沈嗣良专程由沪北上,与清华大学洽商。1936年4月14日的上海《时报》记者采访了刚刚返沪的沈嗣良,并有如下报道:

【在平训练商妥办法】沈氏继称,此次北上最大任务,系接洽田径选手在(北)平训练事。此事曾与清华当局商妥,自本月十六日起,训练四十天,各项田径运动员,自问合于参加标准及自愿赴(北)平受训者,由即日起向体协会报名,旅费自备,膳费则由体协会津贴之。训练期满后,再来沪参加预选,正式代表名额为十二人,名单在预选会后,约一二日即可公布。

【篮球训练定七十天】至于篮球代表队在(北)平受训时期,现已决定为七十天,至六月十日结束,定六月廿日在沪集中。……六月廿六日,与田径、游泳、国术、举重、拳击等一同出国。

1936年4月14日的上海《时报》报道

在《磐石杂志》1936年第四卷第四期中则披露了更多细节:

【世运篮球选手 训练课程编定】我国参加世运篮球代表队,……定于四月一日起在(北)平清华大学集中训练,并聘董守义为教练。现董氏……于昨晨十时特赴清华大学与该校体育主任马约翰会商训练方针,当即决定集中训练,选手均宿于清华大学二院,定于本(三)月廿九日与三十日为各选手报到日期,报道地点在清华大学体育部。自四月一日开始训练,上午七时起并请清华赵逢珠担任早操及基本动作,下午由董氏亲任教练。董马两氏商洽完竣后,并为免除各选手荒废学业计,特与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商得同意,准予各选手免费自由选科,作为旁听生。此后即编造每日课程,兹照录于次:

(一)上午六时三刻起床,(二)上午七时至八时早操与早餐,(三)上午八时至九时基本动作,(四)上午九时至十二时自选室内课程,(五)正午十二时至下午二时午餐与休息,(六)下午二时至四时自选室内课程,(七)下午四时至六时正式训练,(八)下午六时至七时晚餐与沐浴,(九)下午七时至十时自修,(十)下午十时安眠。

“清华大学二院”“体育部”“马约翰”“赵逢珠”“潘光旦”,当这些熟悉的字眼跃入眼帘时,我感到十分亲切与惊喜!88年前的新闻线索告诉后人,清华曾与中国奥运走得有多么近,清华在中国首次组团参加奥运会的历史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特别重要的是,清华大学为备战奥运提供训练条件,体育部加入奥运训练团队,其实都是经过清华校方同意的,认为是经过梅贻琦校长首肯也完全符合逻辑。由此推断“潘光旦教务长同意免费为奥运选手提供自由选课旁听”,并非单纯由其个人喜好所决定,而是表明了清华师生对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支持态度。

马约翰(后左1)与田径训练班合影于清华西大操场(1936年4月)

可以想见,从1936年4月1日起,一直到6月10日的70多天里,清华园忽然多出了几十位水平超群的田径、篮球运动员,为本就活跃的清华体育氛围增添了一抹奥运色彩,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值得纪念的历史佳话呀!

田径训练班在清华西大操场训练情形(1936年5月)

二、中国奥运团队中的清华人轶事

1936年中国首次派出的奥运代表团虽然只有140余人,但在台前幕后为代表团提供各类支持与服务人士却无可计数。特别要说的是,在直接为选拔、训练选手提供技术支持的奥运团队中,清华人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马约翰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田径总教练自不待言,夏翔、赵逢珠在清华举办的田径、篮球训练班中也直接成为专业教练。要知道,夏翔擅长田径,赵逢珠则专攻篮球,他们两位可都是曾经参加过远东运动会的国手呢。

中国奥运篮球队在清华园训练(1936年春)

6月3日,马约翰离开北平赴上海,主持田径选手选拔,确定最后参赛名单。6月10日,夏翔也从北平赶到上海,与马约翰、沈昆南共同完成田径选手出国前的最后阶段训练。

马约翰(右1)夏翔(右2)与参加选拔的部分田径选手在上海申园体育场(1936年6月)

6月6日,田径选拔赛开始在上海申园体育场举行。6月9日,赴德参加田径比赛选手名单公布。当天的《大公报》有如下报道:

【参加世运会我国田径代表十六名昨晚选定】参加世运田径预选十项后半,八日在雨中举行,总结果第一张龄佳,五一五四分;第二周长星,五零三九分;第三程孟平,四九七六分。选委(会)今晚在德邻公寓选定正式代表十六名:傅金城,贾连仁、陈宝球、吴必显、王士林、黄英杰、刘长春、戴淑国、张龄佳、李森(女)、程金冠、王正林、林绍洲、冷培根、郭洁。尚有撑杆一名,指定符保卢、王禾二人择日测验,再定去取。王正林调入马拉松。九日下午召集录取选手训话,十一日开始训练。

第一次公布的参加奥运会田径比赛选手名单(1936年6月9日)

在这份名单中,我特别关注的张龄佳也是清华人,他在十项全能选拔赛中以5154分的成绩拔得头筹成为正式选手,本可以在1936年就成为“清华参赛奥运第一人”,从而在清华体育史上成为奥运开创性人物。但就在名单公布之后,外界却对选拔结果颇有微词,质疑选拔存在双重标准,有失公允,而大多“不满”正是集中指向十项全能选手张龄佳。原来,张龄佳是清华大学1935年的心理学系毕业生,当时的身份是清华大学体育部助理。因此外界认为他属于“专业人士”,与选手应为“业余”的遴选原则不符。

选拔委员会开始对这种质疑的“舆情”采取不予置评的态度。但这种态度反而使得“不满”升温。在此情况下,“职能机关”开始出面干预。1936年6月14日《申报》报道:

【体协会今日下午开董事会】参加世运田径代表,经选出十五人后,外间对此处甄拔颇为不满,教(育)部体育督学郝更生,为重视各方意见,特电体协会,请召开董事会提出讨论,现定十四日下午三时在沪举行,郝于十三日晚携吴蕴瑞 赴沪出席。

体协会董事会议如期举行,讨论结果刊登在6月15日《申报》上,要点如下:

【世运田径代表张龄佳取消资格】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第五次常务董事会会议出席者:郝更生、沈嗣良、褚民谊、吴蕴瑞;列席者:马约翰、宋君复;主席:褚民谊。

甲、报告事项

……(略)

乙、讨论事项

㈠……(略)

㈡请审查田径游泳竞走人选案。……(略)

㈢①田径录取:傅金城,贾连仁、陈宝球、吴必显、王士林、黄英杰、刘长春、戴淑国、程金冠、王正林、林绍洲、冷培根、郭洁、李森等十四人为代表。

②关于业余资格问题,由马约翰董事报告,张龄佳自去年毕业后,确在清华大学体育部图书馆服务,惟其聘书误填体育助教名称,致与业余规则有不符之处,特提请董事会公决。决议,停派张龄佳田径代表出席世运十项运动,不再补派代表。

③决定张嘉夔、司徒光、郝春德为田径代表候补员,依次递补缺额。

④撑杆跳高一项,……兹为选拔真才起见,特准予符保卢同时参加补试,两人补试结果,如确属可取,除第一名选派外,第二名即作田径候补员。

(下略)

关于体协会董事会决议的报道(1936年6月15日)

梳理当年的历史资料,我们对“张龄佳风波”的前因后果已经基本清楚。再次得到的启示是:遗憾从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张龄佳与奥运会失之交臂,这对他本人,对清华大学当然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遗憾。但我们仍然记住了“马约翰、郝更生、夏翔、赵逢珠、张龄佳”等几位清华体育前辈的名字,因为在中国人实现奥运梦想的历程中,他们无疑都是值得后人尊敬的先行者。

三、清华园见证了空军英烈符保卢的奥运足迹

在关于奥运会选手选拔的许多报道中,一个时常被提起的名字“符保卢”引起了我的关注。仔细一查这位撑杆跳高选手的经历,原来真是非同寻常。1914年8月符保卢出生在吉林,是一位父亲经商,家庭条件优渥的中俄混血儿。他13岁开始练习撑杆跳,1931年以3.54米的成绩获得华北运动会第一名。1933年他逃出被日军控制的东北到达上海,在读书、工作之余继续练习撑杆跳高,成绩不断刷新,成为被体育界瞩目的田径明星。

符保卢在奥运田径训练班(1936年春)

符保卢报名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奥运会田径训练班,得到曾是撑杆跳国手的夏翔直接指导,技术有所改善。在5月18日的训练测试赛中,符保卢竟然跃过了4.015米的高度,一举打破了当时的远东地区记录,顿时引起轰动。《时代》杂志1936年第12期以图文报道形式,生动地记录了这一过程:

【符保卢撑杆跳破远东最高纪录】我国参加世运田径训预选练班第四次测验,于十八日下午四时在清华大学举行。是日密云不雨,观众仍伙。结果撑杆跳一项获得极好成绩,符保卢以四公尺零一五(4.015米)打破远东西田修平(日本)保持之四公尺(4米)记录。这一项是老符和王禾对跳,保卢留下小胡子,他抵场时非常高兴,三公尺六零(3.60米)符(和)王随意跃过,再升至三公尺八一(3.81米)时,符两次跃过,而王卖足了力气,三次挣扎未过。四公尺零一五(4.015米)符以一杆而过,满场男女为之狂呼。王这时也兴奋起来,一连二次均未过,复落至三公尺九十(3.90米)亦五次未能跳过。符跃过四公尺零一五(4.015米)后,本欲再跳,但被马(约翰)先生中止,只好作罢。老符这四年来撑杆高度的突飞猛涨,正是他每天不断练习的结果。

五届全运——三公尺七八五(3.785米)

十届远东——三公尺八七零(3.87米)

六届全运——三公尺九零(3.90米)

此次测验——四公尺零一五(4.015米)

而我们知道,上届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世运,第六名巴西选手的成绩不过三公尺九二(3.92米),能撑在四公尺(4米)以上的都有入选前六名的希望,况且此次在清华的测验时因竹竿不济,不然四公尺十或十五亦不难而过,只待老符努力矣。

1936年5月18日,符保卢在清华园打破撑杆跳远东记录的报道

当年记者的报道十分传神,尽管过去了88年,画面感仍然生动地呈现在后人眼前。当时在清华西大操场见证“老符”跳过4.015米的“满场男女为之狂呼”,清华观者情绪有多高涨?我甚至觉得超过2024年4月20日,中国厦门观众见证“瑞典杜普兰蒂斯以6米24打破由他自己保持的男子撑杆跳高世界纪录”。为什么这么觉得?因为那是在1936年,因为那是中国人第一次跃过4米以上的高度!

符保卢注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在清华园的这一跳让中国人第一次感到有希望在奥运赛场上拿名次,就连西方体育界都对他刮目相看。1936年的《星华》杂志第6期这样报道:

【跳王符保卢威名远震】这几天我们翻阅欧洲寄来的书报,多发现有跳王符保卢的照片和历史,他的大名,现在已满播全欧洲了。

欧洲各报所载的,大概有根据了符在北平四次测验时所造的四米零一五的远东新纪录,路透社把它译成西文,送欧洲各报刊登。于是在一星期内,符便成为世界名选手了。

有几张报,都在符的成绩之下,加以按语,谓中国一个体育落后的国家,有此东半球新纪录出现,即在欧洲各国,亦属少见。

也有几张报,于符君相片之下,加以一段介绍辞,谓符是从东北伪满势力下逃出来的,他不特是位体育健将,而且是富有民族思想的一位爱国志士!

欧洲各报,近以世界运动会开幕在即,所以对世界各国选手实力,非常在意,常有预测文字发表,其关于撑杆跳的预测,谓冠军定属于美国选手无疑之外,日本西田修平将与符君争第三四席,诚如此说,则我国此次大张挞伐,当不致空手而回,有宝贵之三四分可得了。

就是带着这样充满希望的预期,符保卢在6月26日随队踏上奥运征程。然而经过近一个月的舟车劳顿,在缺乏正常训练的情况下,再加上器材、场地、环境等种种外界因素,符保卢参加了8月5日的撑杆跳比赛,虽然在上午预赛中跃过3.80米的高度,成为进入下午复决赛的21名选手之一,但最终止步于3.95米的横杆,遗憾落幕。最后跃过4米高度的共有5人,冠军被美国选手米杜斯夺得,成绩是4.35米。面对这一结局,当年的新闻报道中有如此描述,“功亏一篑,使万余侨胞懊丧之余,痛哭流涕者大有人在”。

符保卢在奥运会撑杆跳比赛的镜头(1936年8月5日)

赛前预测基本靠谱,如果发挥出最好水平,符保卢完全可能拿到名次。但即便没能如愿以偿,他还是创造了历史,成为中国在奥运赛场上跳过3.8米的第一人,也是中国选手进入复决赛圈的仅有一人。这段轶闻也再次说明,奥运梦想的实现一定是荆棘丛生,意外不断的过程,过去如此,现在如是,将来亦然。

奥运健将,空军英烈符保卢墓碑

柏林奥运会之后一年,中国爆发全面抗战,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符保卢再也没有机会踏上赛场,然而他却毅然于1938年投考空军航校,走上抗击侵略者的战场。当年中国经济贫瘠,军力敌强我弱,年轻的中国空军将士,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天上与敌人缠斗。1939年6月就曾传出“体育健将符保卢为国捐躯”的新闻,当时的舆论一片哀悼怀念之声。虽然后来证实是误传,但符保卢身处险境的局面并不可能改变。最终的噩耗还是到来:1943年7月8日,符保卢在四川巴县上空执行任务时,壮烈殉国,成为中国空军英烈之一。当时他只有29岁!

四、结语

奥林匹克事业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产物,而百年清华的发展也是东西方文明相融的结晶。清华有幸在中国奥运起步期与之结缘,是历史双向选择的结果,有其偶然,更有其必然。历史已经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

今天,我们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奥运之旅确实有一种苦涩之感,但那就是没有经过包装,没有滤镜效果的历史表现。学会承认差距正是中国与世界现代文明相向而行的必然阶段,同样是激励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必修课。

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拉松跑进清华园

如今,清华大学与中国奥林匹克事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清华人不仅为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科技与文化的支持,并且也已经实现了在校生直接参赛和夺取奥运金牌的一个个梦想。可以肯定,清华人在未来的奥运之路上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2024/7/22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