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齐与游美学务处及清华学堂的筹办

清华大学校史馆 刘惠莉

周自齐(1869-1923),山东单县人(今属成武县),是晚清民初时期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实业家,曾先后担任过清政府驻美参赞、代理公使,民国政府时期山东省都督,署理中国银行总裁,交通总长、财政总长(两任)、农商总长、教育总长,署理国务总理、代总统等重要职务。除此之外,他还是我国庚款留学事业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亲自参与了中美交涉退款办学事宜,是游美学务处的主持者和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的创办者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于周自齐已经有一些研究,但对于他主持游美学务处和创办清华学堂的研究,存在或论述不足、或相关史实不够准确等问题。笔者通过查阅档案及报刊资料,对周自齐主持游美学务处、创办清华学堂等方面的活动及贡献略加阐述,供学界参考。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参与中美交涉退款办学事宜

周自齐与清华的渊源在其主持游美学务处工作之前就已开始。

1896年12月,周自齐以随员身份跟随新一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大臣伍廷芳离京赴美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自1897年起,先后任清政府驻美使馆三等参赞官、纽约正领事官、驻古巴总领事并兼驻古巴参赞等职。在这些任上,周自齐的外交才干得到大家的认可,伍廷芳称其为“才具开展,精细耐劳”[1],当地华侨商民赞其“廉慈公正,练达洋情”[2]。在此期间,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自1902年起,清政府对签约各国的庚子赔款正式实施,清政府驻美使馆在协商、接洽对美赔款各项事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02年底,伍廷芳卸任。1903年初,新任驻美公使,兼任西班牙、秘鲁公使梁诚赴美任职[3]。上任伊始,梁诚“就前任调派人员内,择其才干稳练、勤能素著者,遵章酌留,俾资熟手。”梁诚对周自齐的各方面能力非常肯定,将其调署二等参赞官、调补旧金山中国总领事官。[4]后因驻美二等参赞陈昭常因国内有任,未能赴美,梁诚改任周自齐为二等参赞官,旧金山总领事官一职则改派他人担任。[5]自此,周自齐成为梁诚的得力助手。

1904年,梁诚在得知美国向中国索取的庚子赔款“原属过多”的消息后,开始与美方积极交涉“赔款核减”事宜。经过中美两国多年交涉和谈判,至1907年7月梁诚卸任回国前,减收赔款一事终有结果。梁诚呈报外务部:“……兹接美外部来文,减收赔款,事已妥协。自应遵照部电,将美墨秘古使事,遴派暂留美馆二等参赞官周自齐代理”。[6]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议案,授权总统批准修改中国应向美国交付的赔款义务,总数由原来的24440778.81美元,限定为13655492.69美元,利息按规定4%年率计算;美国将赔款差额作为一项友好举动予以豁免。12月31日,美国政府正式通知清政府驻美公使伍廷芳[7]:“退款将从1909年1月1日起始”。在磋商过程中,中美两国确定了将退还的赔款用于派遣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中方提供了由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签署的《派遣美国留学生的章程草案》,对培养目标、留学生资格、留学生的考试和选拔、创办培训学校等事宜作出初步规划。[8]

毫无疑问,驻美公使梁诚在中美两国之间为交涉、促成美国退还超收的部分庚子赔款、并将其用于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和贡献。但是,周自齐在这一交涉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应忽视的。虽然目前我们看到的关于庚子赔款交涉的档案及其它资料中,大多都是以驻美公使梁诚的名义出现,无法看到周自齐在其间所起的具体作用,但是,作为梁诚所欣赏的得力助手、二等参赞官,并在许多重要事务中常被委以重任的周自齐[9],在此交涉过程中应该是协助梁诚做了不少工作。清华1930级校友、历史学家罗香林在《梁诚的出使美国》一书中专门指出,周自齐“先已随同梁氏,与美国政府交涉退款,和商议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事宜”。1912年4月17日《申报》所载《山东周都督小史》一文中也提到“周与美之还款亦与有力”。清华1922级校友姚崧龄在《清华谈往》一文中也说周自齐“驻美期间,甚得侨胞爱戴,交涉美国退回庚子赔款,亦著成绩。”[10]1907年7月初,梁诚卸任回国,周自齐任清政府驻美国使馆代办。在1908年3月新任公使伍廷芳正式上任前的这一段时间,周自齐以代理公使的身份继续交涉、联络中美两国间有关庚子赔款的各项事宜。[11]无疑,周自齐的这些工作经历及其作为,成为他日后出任游美学务处总办的有利条件。

担任游美学务处总办

1908年3月,周自齐与新任公使伍廷芳交接完驻美使馆的工作手续,结束了他在美11年的外交生涯。回国后,周自齐回外务部任职,并在短时间内连获晋升。7月20日,署理外务部右参议。1909年1月8日,署理左参议。[12]5月16日,转补左参议。[13]5月29日,外务部复照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决定派外务部左参议周自齐主持遣派学生赴美游学事宜。[14]

与此同时,周自齐参与的外务部、学部“关于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也在制订当中。7月10日,清宣统皇帝批准外务部、学部关于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奏折。奏折称:“拟在京师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派员管理,综司考选学生、遣送出洋、调查稽核一切事宜。并附设肄业馆一所,选取学生入馆试验,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同折附《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大纲》规定了“设游美学务处”;“在京城外择清旷地方,建肄业馆一所”,“延用美国高等初级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习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扞格”;“考选学生”,所取学生拟分两格:第一格学生100名,年龄在20岁以下;第二格学生200名,年龄在15岁以下;“津贴在美国自费生”;“专设驻美监督”等内容。[15]随后,游美学务处成立、暂行章程制订及对各级管理人员的选派、赴美学生的招考等各项繁复工作一并展开。

对于游美学务处总办人选,外务部和学部的意见曾一度出现分歧。外务部考虑的人选是周自齐;主持学部的大学士张之洞对周自齐任总办无异议,但提出“惟事关两部,似以各派总办一人禀承两衙门堂官会同办理此事,较为灵捷。前在枢廷已与那中堂商妥,贵部派周参议,敝衙门派杨郎中熊祥。”同时提议“既派总办二员,自无庸再派会办,拟改设为书记官或文案二员……”。[16]但最后权衡的结果,学部先奏派周自齐兼学部丞参上行走,然后周自齐代表外务部、学部担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全面负责游美学务处的各项工作。

1909年8月23日,学部奏派外务部左参议周自齐兼学部丞参上行走:

“再查现署外务部右丞[17]左参议周自齐前充驻美使馆参赞兼充游学生监督历有年所,于游学事宜极为熟悉。此次臣部与外务部会商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该参议筹画之力居多。伏查邮传部左参议梁士诒曾由外务部奏派在该部丞参上行走,现经臣部与外务部详加商酌,若将该参议周自齐派兼臣部差使,则诸事可以贯通,于游学事体必能得力,拟援照梁士诒成案吁恳天恩将该参议周自齐兼派臣部丞参上行走,于学务外交均有裨益。”[18]

1909年8月25日,外务部正式以外、学两部名义,正式任命周自齐为游美学务处总办:

“案察按年遣派学生赴美留学事极为繁重,兹由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查有署理外务部右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中西学问俱称优长,堪以派充该处总理综办留学一切事宜。[19]

周自齐早年曾在广州、京师同文馆学习,参加过科举考试,被录为光绪甲午科副榜;后来又长期在驻美使馆工作,称得上“中西学问俱称优长”。他有开放的眼光,初到美国就关心美国的大学教育[20];熟悉美国情况,有与美使馆长期交往的经验,利于今后中美两国庚款事务的交涉。此外,1905年前后,周自齐曾兼两广、湖北游美学生监督[21],并受张之洞委托,“约月通一信,以便体察情形”[22],有管理留学生的经验;特别是学部与外务部“会商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周自齐“筹画之力居多”。可以说,学部和外务部的任命书充分说明了周自齐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是符合担任游美学务处总办的最佳人选。

此后,学、外两部又任命范源廉(代表学部)、唐国安(代表外务部)为游美学务处会办。[23]

1909年9月,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主持制订了《游美学务处暂行章程》。根据《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相关规定,《游美学务处暂行章程》进一步明确了性质、规定了具体组织细则。该暂行章程包括总纲、与学堂及驻美监督之关系、办事人员、办公规则、经费、簿册文件、附则等内容,对游美学务处的性质、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工作办法及薪水各项内容都作了明确说明和规定。这使得留美生的选拔、派遣与管理,驻美监督的选派,肄业馆的筹建,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等诸项工作,在短时期内得以高效有序地开展执行。

在该暂行章程中可以看到,总办职责为:秉承外务部、学部堂官命令,偕同会办选任各员并督率办理本处所司之事。会办职责为:会同总办各就所长,督率各员分任本处事务。在所附薪水清单中写明:外务部署左丞[24]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每月薪水二百五十两(支半薪),会办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每月薪水四百两,学部员外郎范源廉每月薪水二百两(支半薪)。从中可以看出,总办周自齐在游美学务处属于总体领导、兼职的性质(半薪,他在外务部的职务是实职),会办范源廉也属兼职(半薪),只有唐国安属于专职性质。[25]

主持前三批留美生的选派工作

游美学务处成立后首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赴美留学生的选拔和派送。周自齐担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后,即以已奏准的“关于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奏折”及《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为依据,在范源廉、唐国安两位会办的协助下,开始着手落实其中所规定的各项细则,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

1909年7月10日,外务部、学部“关于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奏折”及《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获批后,留学生的选派工作就已开始。但由于学生选拔面向全国进行,考选工作极其繁杂。根据《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计划,最初四年,每年在全国招考第一格学生100名、第二格学生200名,先入肄业馆学习数月或一年后进行甄别,“于两格学生内各选50名,送赴美国留学,其不入选之生,仍留馆肄业。”对入馆的第二格不合格之学生,则“咨回本省”。但因这次准备时间紧迫,眼看美国学校开学在即,只得变通办理,“拟将本京报考及各省咨送第一格之学生,汇集考试,按照定章,认真选录”。[26]

自1909年9月4日至11日,游美学务处组织了第一批直接留美生的选拔考试。考试共分五场,先后有6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参加。第一、二场分别为国文、英文,之后阅卷,“各按分数先行取录张榜晓示;已录取者准其接试科学”。9月8日初榜,共录取68名。这68名学生再继续参加代数、平面几何、法文、德文、拉丁文;立体几何、物理、美史、英史;三角、化学、罗马史、希腊史等科的考试。后三场考试是随时校阅,各给分数,“一俟取定之后,传至本处核对笔迹相符,然后取具愿书,另订日期放洋赴美。”9月13日正式发榜,共录取合格学生47名。[27]10月,由游美学务处会办唐国安等亲自护送第一批留美生赴美学习。到达美国后,鉴于当地学校学学期过半,且各生程度不一,唐国安和驻美学生监督容揆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安排一部分人直接升入大学,另一部分人则先入高级学校补习,“循序渐进”。

1910年的招考工作仍采取了变通的办法。主要是由于肄业馆未能按期完工,无法在秋季开学,只能援照上年办法,只“考取第一格学生,先行派遣。其第二格学生仍俟肄业馆修造工竣,再行招考。”[28]1910年7月21日至29日,游美学务处组织了第二批直接留美生的选拔考试,共分四场,先后有各省选送及在京报考学生共400余人参加,“计选出分数较优者70名,拟定径送赴美学习。其各科学力深浅不齐,而根柢尙有可取,年龄亦属较轻各生,亦经从宽选取143名,拟俟新建肄业馆落成,收入高等科,分班肄习,以资豫备。”[29]8月16日,第二批直接留美生由游美学务处英文文案唐孟伦、教务提调胡敦复等护送赴美学习。在外、学两部看来,与上年相比,“此次考选各生甄录綦严,颇能整齐一致,该生等到美后,以所学资格,按诸各该学等级尚无差异,遂一律直入各大学暨各专门大学肄业,较第一次所遣派者尤有进步”。[30]

由于准备时间相对充裕,肄业馆即将建成,因此,第三批留美生的选派基本上是按照《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预定的计划来完成的。

1911年2月12日至14日,游美学务处组织了在京报考的第二格学生的初试,从1000余名考生中正取116名,备取25名。3月初,游美学务处又组织了第二格考生的复试,全部合格。1911年3月30日,由游美肄业馆更名的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暂行开学,“各省咨送学生184名,本年正月在京考取第二格正取学生116名,备取学生25名,合之上年六月备取第一格学生143名”,共计460余名学生经过体检,均属合格,入校学习。根据测试成绩,分别编入中等科、高等科。经过在校两个多月时间的学习,6月下旬,清华学堂组织高等科学生留学选拔考试,从134名高等科学生中选出63人赴美留学,49名继续留堂学习,其余学生予以退学。[31]

综观这三次直接留美生的选派,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为履行中美之间达成的退款办学协定,自1909年起,中国政府必须每年遣派一定数额的留学生赴美学习;而另一方面,招考学生从全国各省初选再到北京复试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程序、多部门沟通才能完成,工作量极大。与此同时,游美学务处还要根据现实客观条件一再变通招考计划。面对重重困难和复杂多变的情况,周自齐主持的游美学务处以负责、务实的工作态度,最终顺利完成三批直接留美生的选派任务。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在选派留学生的任务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游美学务处仍然坚持严格选拔人才,宁缺毋滥,并没有按照预定的前四年每年录取100名的计划去执行,而是在众多考生当中,三批一共只录取了180名。多年以后,从这180名学子当中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可以说这是对当年考选工作的充分肯定。

筹办游美肄业馆及清华学堂

筹办游美肄业馆是周自齐任游美学务处总办期间所主持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1909年7月获准的《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中为肄业馆的建馆地点、办学性质及方向作了明确规定:“在京城外择清旷地方,建肄业馆一所”,“延用美国高等初级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习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扞格”,“此馆专为已经选取各省学生暂留学习,以便考察品学而设。”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在会办范源廉、唐国安的配合下,开始游美肄业馆的筹建工作。

游美学务处通过对京城附近地方“详加相择”,认为“西直门外成府东北清华园旧址一区”是建肄业馆的适宜地点:“方广约四百余亩,尚存房屋数十间,卉木萧疏,泉流映带,清爽高旷,于卫生最为合宜,且与京张铁道路线距离仅有半里,往来亦称利便,以之建筑讲堂、操场、办事室、图书馆、教习寓庐、学生斋舍,庶几藏修游息各得其宜。”9月30日,宣统皇帝批准外务部、学部奏折,同意将内务府所经管的清华园旧址约450余亩,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32]

1909年12月,游美学务处开始在清华园兴建游美肄业馆。通过招标,首先选择长顺等三家木厂共同修建肄业馆围墙工程。之后选择顺泰洋行及广聚、广恒、天义、永和、长顺等厂分别承包了学务处办事处——工字厅、高等科讲堂——清华学堂大楼、高等科礼堂、高等科宿舍、初等科教室和宿舍、医院、中国教员住所——古月堂、外国教员住所——北院等工程的修缮和新建任务,全部工程预算约28.88万两。其中,工字厅、古月堂“虽窗牖不全而基础坚固”,以修缮为主,花费较少,约合3.7万两,由广恒、广聚两家木厂承包;奥地利商人斐士[33]负责的顺泰洋行承建了高等科讲堂、斋舍、外国教员住所、大小门楼等主要工程,这些建筑工程,多是西式风格或中西合璧,内部配有先进的生活设施,工程造价达16万两,超过了全部工程的一半以上。[34]所有工程原定1910年秋完工,但因工人罢工等原因,致使大部分工程延迟至1911年春完工。

由于当时校内建筑分别由国内多家厂商和外国洋行分别招标承建,加之开学在即,时间紧,所以在后来一些专家看来,这些建筑风格较为混乱,建筑标准参差不齐。其中,“校门与高等科一院大楼的形式、比例、尺度、构造、材料及施工水平,在20世纪初应属上乘。”而“高等科宿舍二院及中等科教室宿舍三院、校医院、同方部”等建筑“设计风格混乱”“施工粗糙”。[35]

但是,1909年至1911年间由游美学务处主持的游美肄业馆(清华学堂)的校园规划与建设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除了留下了像二校门、清华学堂大楼等一批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标志性的建筑外,它在设计规划之初,就秉持包容与开放的立场,在保留皇家园林风格的基础上融入西式建筑风格和形式,使古今、中西建筑和谐并存于校园。而且,这种特点为清华后来的校园规划进一步发扬。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与清华办学从一开始就坚持的包容与开放的态度是相契合的。

与此同时,教师的选聘工作在1909年下半年也开始准备。游美学务处委托美国基督教青年会负责美国教师的聘任。1909年11月,学务处会办唐国安护送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到达美国并安排妥当后,即着手在美为肄业馆招聘美籍教师来华一事进行接洽。[36]1911年2月,游美肄业馆(清华学堂)所聘第一批美籍教员及家眷18人抵达北京(教员男7女9)[37]。在中国教师选聘方面,1910年3月,总办周自齐及会办范源廉、唐国安亲自致电学成归国不久、在上海任职的胡敦复,聘请其担任游美肄业馆教务提调(教务长)一职。北上后,胡敦复参加了第二批直接留美生的选拔考核工作,并于8月16日,与学务处英文文案唐孟伦等一道护送第二批直接留美生赴美学习。在清华学堂开学前后,学务处又从各地陆续聘请了约20名中国教师。虽然目前限于资料,还不能完全掌握这些中国教师的详细情况,但根据已知相关资料推断,此时任教于清华学堂的中国教师除姚华[38]、钟文鳌[39]外,还有平海澜、朱香晚、吴在渊、顾珊臣、郁少华、张季源、顾养吾、华绾言、周润初、赵师曾等人[40]。从整体来看,清华学堂成立初期聘请的这些教师素质较高,美籍教师基本上都获有学士学位,来清华前有在美国中学或大学任教的经历[41]。中国教师中,很多人或获取过科举功名,或曾留学日本等国,或学有专长。如国文教师姚华是1904年甲辰科进士、曾留学日本,在文学及诗画艺术创作、古文字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朱香晚是优贡生;英语、数学教师平海澜,数学教师周润初,物理教师顾珊臣等留学日本;吴在渊属自学成才,但专精于数学。

由于利用庚款选派留学生是一项新生事物,加之时间紧,所以,在留美生的选派过程中,游美学务处对于游美肄业馆的办学性质和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当中。1910年12月21日,游美学务处呈文外务部、学部,申请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认为:

“游美肄业馆原为选取各生未赴美国之先,暂留学习而设,故命名之初,取义尚狭。现在该馆分设高等、初等两学堂,学额推广至五百名,以后每年遵照奏案,尚须添招学生,而遣派名额岁有定数,旧生未尽派出,新生相继入堂,自非预为规划,不足以宏作育。现经拟定办法,於该馆高等、初等两科各设四年级,并於高等科分科教授,参照美国大学课程办理,庶将来遣派各生,分入美国大学或直入大学研究科,收效较易,成功较速,而未经派往各生,在馆毕业,亦得各具专门之学,成材尤属较多。如此办理,则该馆学生不仅限於游美一途,自应改定学堂名称,以为循名核实之计。”[42]

从该份申请可以看出,游美学务处将“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最大的变化在于:它由一所临时的培训机构变成了一所正规的留美预备学校,通过对招考进来的学生进行长期、系统的培养之后再选派出去,以期提高留学的质量与程度。同时,对未能出国的学生也能进行完整的专门培养。在这份呈文中,学务处还对学堂名称提出建议,因肄业馆所占地基原系赏拨的清华园旧址,园内并有咸丰帝所书扁额,建议学堂“仍沿旧称定名为清华学堂”。学部、外务部先后批准了申请。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组织制订了《清华学堂章程》。《章程》规定:清华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并对学程、入学、修业毕业、游学、学生管理通则、职员职能等作了明确规定。[43]同年9月,在学堂开办一学期后,学务处“觉向定章程与现在情形尙有未尽适宜之处”,再次申请“酌量变通,以期完善”。新《章程》中将中等科毕业年限由4年改为5年,高等科毕业年限由4年改为3年;并对学程、修业毕业、学生管理、职员职责等各项均有所调整和进一步的明确。[44]

1911年3月30日,在建筑工程没有完全竣工,但讲堂斋舍及一切亟须应用之屋已布置完备的情况下,清华学堂暂行开学。460余名学生经过测试,分别编入中等科、高等科学习。 同年8月,游美学务处又招考高等科、中等科学生共100名,决定入堂试学三个月后再甄别去留。11月9日,因武昌起义爆发,以及清政府挪用这一年“退还”的“庚子赔款”去弥补军费,学校经费断绝,清华学堂宣布暂时停课。

1912年初,在清华学堂重新开学之前的准备阶段,周自齐还在主持学务处的工作,为学堂联系聘请教职人员。[45]4月7日,鉴于“清华学堂业已成立,所有办法,均经次第组织完备”而经费支拙之际,游美学务处申请裁撤,其所有事务移交清华学堂接管。[46]

1912年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学。

至此,周自齐主持的游美学务处完成了它“筹办学堂、考选学生”的使命。

结语

周自齐是我国庚款留学事业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在驻美使馆工作期间,他作为驻美公使梁诚的得力助手,协助其交涉、促成美国退还超收的部分庚子赔款;在梁诚回国后,他任代理驻美公使期间,继续交涉、联络中美两国间有关庚子赔款的各项事宜。在庚款留学计划的实施阶段,周自齐受外务部和学部的委派,担任游美学务处总办,负责留学生的选派和游美肄业馆(清华学堂)的筹建。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而且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周自齐主持的游美学务处以负责、务实的态度,顺利完成了最初三批直接留美生的选派任务;以包容与开放的态度,规划建设了第一批在保留皇家园林风格基础上融入西式建筑风格和形式的校园建筑;为清华学堂招聘了最初的中外师资队伍,组织招考了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还主持制订、修订了《清华学堂章程》,善始善终地完成了游美学务处“筹办学堂、考选学生”的使命,为清华学堂(清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注释:

[1] 伍廷芳:《奏为张荫棠暂署旧金山总领事片》(一八九八年六月一日),见丁贤俊、喻作凤编:《伍廷芳集》上册,中华书局,1993,第57页。

[2]《外务部收古巴华商关士棠等禀》(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一日),见黄嘉谟主编:《中美关系史料·光绪朝五》,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第3377-3378页。

[3] 1903年10月,梁诚免去驻西班牙公使一职,改兼出使墨西哥公使。梁碧莹:《梁诚与近代中国》,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第4页。

[4] 丁进军:《清外务部部分重要官员履历单》,《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梁诚:《派驻各署人员名衔清单》,见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香港大学亚洲中心出版,1977,第190-192页。

[5] 梁诚:《奏为美埠地震华侨灾重荷蒙发帑赈恤遵报筹办情形由》(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四日奏),见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第221-222页。

[6] 梁诚:《奏为交卸使事起程回京日期由》(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三日),见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第236页。

[7] 伍廷芳继梁诚之后再次任驻美公使。但此时还未到美国赴任。

[8]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第73-110页。

[9] 梁诚对周自齐的能力非常欣赏,对之也很信任,是其得力助手。如1903年6月,梁诚带领周自齐等到白宫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递交国书;1904年7月,兼任墨西哥大使的梁诚赴墨访问前,即“安排所有驻美使馆事宜”由周自齐代办,并赞其“心细才长,学识兼裕”“熟谙交涉”。1906年4月,美国旧金山发生大地震,华人居留之地及领事馆皆在劫中。灾害发生后,梁诚立即委派周自齐前往旧金山进行赈灾,之后梁诚亲临察看,认为周所做“办法极为周妥”等等。以上分别参见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第200、210-211页,及《申报》1906年5月25日。

[10] 姚崧龄:《清华谈往》,载台湾《清华校友通讯》新16期,1966年4月29日。

[11] 1907年12月4日,外务部收到周自齐关于“本日美总统谕国会与我议改办大赔款办法以践减收之诺,又谕优待游学华人并饬各校设法招致齐俭”的电文;1908年1月16日,外务部收到周自齐关于美国“减收赔款事同上议院议准移送下院复核”的电文。清华大学档案1-1-4。

[12] 丁进军:《清外务部部分重要官员履历单》,《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13]《申报》1909年5月17日。

[14] 李守郡:《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选派》,《历史档案》1989年第3期。

[15]《会奏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分别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第115-116页、120-121页;另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第4页。

[16]《张之洞为游美学务处官员设置事致外务部函》(宣统元年六月二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游美学务处档案史料》,《历史档案》1997年第3期。在此之后,即1909年8月9日,外务部因有要事交周自齐承办,怕其恐难兼顾游学事,“拟改派本部候补主事唐国安为总办,与学部所派杨郎中商同办理一切”。见清华大学档案1-1-4。

[17] 1909年8月13日,周自齐署理右丞一职。见《政治官报》第645号,宣统元年六月二十九日,第2页。

[18]《又奏派外务部左参议周自齐兼本部丞参上行走片》,《政治官报》第658号,宣统元年七月十二日,第6页。

[19] 清华大学档案1-1-4。

[20] 1898年1月,周自齐曾将在美国获赠的《大学章程纪事》等书寄往国内友朋。

[21] 丁进军:《清外务部部分重要官员履历单》,《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22]《申报》1905年6月22日。

[23] 两人的正式任命是在1910年3月11日。见清华大学档案1-1-4。

[24] 1909年9月8日,周自齐署理左丞。《申报》1909年9月10日。

[25] 清华大学档案,1-1-3;

[26]《外务部学部呈报开办情形及刊用关防》(宣统元年八月初一日),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第117页。

[27]《游美学务处为报第一次留美学生报名及考试情形事致外务部呈文》(宣统元年七月十八日),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宣统年间清廷遣派赴美留学生史料选》,《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另见李守郡:《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选派》,《历史档案》1989年第3期。

[28]《游美学务处招考第一格学生》(宣统二年七月初十日),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第133页。

[29]《游美学务处为报考试第二次留美学生事宜致外务部呈文》(宣统二年六月十九日),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宣统年间清廷遣派赴美留学生史料选》,《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

[30]《外务部等为报第二次遣派学生赴美入学情形事奏折》(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游美学务处档案史料》,《历史档案》1997年第3期。

[31]《外务部札奏准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订章开学》(宣统三年三月十三日),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第143-144页;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一百年》,第8、10页。

[32]《外务部为兴筑游美肄业馆奏稿》(宣统元年八月十五日),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政府开办清华学堂史料选》,《历史档案》1987年第3期;《外务部给游美学务处札》,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第2页。

[33] 斐士(Emil Sigmund Fischer,1866-1945)奥地利人,后加入美国籍。他与周自齐约于1899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国际商务会上相识。后来长期在中国经商,其经营的顺泰洋行承建了清华学堂一期的主要建筑工程。1945年在天津日本集中营逝去。著有《北京及其近郊指南》《1894—1940年在华旅行记事》等书。参见李盛平主编:《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第806页;周政:《祖父周自齐创办清华学堂纪事》,见《联合日报》2014年3月15日;周政:《清华学堂创办人和承建人的传奇人生》(未刊稿)。

[34] 清华大学档案1-1-4。

[35] 罗森:《清华校园建设溯往——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年纪念》,见张复合主编:《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36]《申报》1909年11月19日。

[37] 清华大学档案1-1-9;美籍教员名单及授课科目详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一百年》,第7页。

[38] 姚华著、邓见宽点注:《书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第242页;姚华:《五月初三日清华园道中》《廿四日清华园道中》,见姚华:《姚华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28、29页。

[39] 吴宓:《吴宓日记》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54、69、76等页。

[40] 1911年5月,教务长胡敦复因与美教员在办学理念上有分歧,离开清华。在此前后,胡敦复和平海澜、朱香晚、吴在渊、顾珊臣、郁少华、张季源、顾养吾、华绾言、周润初、赵师曾等教师在清华组织成立立达学社,旨在兴办教育,培养人才。辛亥革命后,立达学社其余10人也相继离开清华赴沪,于1912年与胡敦复一起创办了大同学院。见上海市大同中学编:《上海市大同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第388页;《吴宓日记》第一册,第70页。此外,《吴宓日记》第一册中曾提到顾珊臣、周润初二师,见第65、72、87等页。

[41] The Tsing Hua College Bulletin of information,No.1,1913-1914,第16-18页,上面有美籍教师简介。从该刊来看,1911年清华学堂聘请的第一批16名美籍教师中,此时约有12位仍在校任教。

[42] 清华大学档案,1-1-3。

[43]《清华学堂章程》(宣统三年正月),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第146-150页。

[44]《游美学务处改行清华学堂章程缘由致外务部申呈》(宣统三年七月十四日),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第150-155页。

[45] 此时,周自齐于1912年3月被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为山东省都督。

[46] 清华大学档案,1-1-3。

(原文刊《北京史学》2020年秋季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因限于版面,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