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宝岛的清华英雄

袁  帆

长期关注于清华史料收集和校史研究的1975级校友袁帆,近期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的资料中发现两位清华人的信息,并为此进行了深入考证,整理出一篇研究文章发给我们。“无名英雄广场”是2013年解放军总政联络部为纪念上世纪50年代牺牲于台湾的大批隐蔽战线无名英雄而修建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在此特刊登袁帆校友的文章,一方面展现出清华人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不朽贡献;另一方面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资料,不断加深对所有清华人中的无名英雄事迹研究。

──编者

无名英雄广场

在郁郁葱葱的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有一座庄严肃穆的“无名英雄广场”。这里是经中共中央批准修建的国家级永久纪念平台,专门用来纪念1950年代在台湾殉难的中共特工人员和其他特殊爱国志士。

在署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的《修建无名英雄广场铭文》中这样写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批无名英雄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秘密赴台湾执行任务,牺牲于台湾。不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普天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时刻,他们始终坚守隐蔽战线,直到用热血映红黎明前的天空,用大爱与信仰铸就不灭的灵魂。

这里,目前已将846名能够确认的烈士英名镌刻在纪念墙上,其中包括著名的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四位中共地下党员,他们被解密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然而,还有更多的烈士只知姓名,不知来历,继续沉默在历史烟云中。他们的事迹在等待知情者揭秘和传颂,他们的英魂在呼唤亲人前来祭奠、认领。

一、无名英雄中也有清华人

在这些殉难者中,沈镇南和林良桐就是两个此前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注意的名字,他们是谁?他们曾经有怎样的经历?他们为什么被杀害?他们的后人又在哪里?

无名英雄广场的部分英名:沈镇南(左二)林良桐(右二)

1.林良桐的清华身份确认

从台湾地区2004年编纂出版的《清华大学师生名录资料汇编(1927-1949)》中,可以发现“1934级”毕业生中列有林良桐的名字,其信息含有“为台糖公司人事室主任,'51.1.11以叛乱罪名被枪决”等字样。这些敏感的信息显然将一位清华校友与政治蒙难者的身份挂起钩来。

沿着这个线索查询,林良桐更多的清华履历逐渐显现。查阅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在1930年国立清华大学录取名单和1934年毕业生名单中,确有“林良桐,福建闽侯,政治学系”的记载;另外在1936年“第四届留美公费生名单”的18人中,也可以查到“林良桐”(林良桐和1933级王铁崖是其中两位政治学毕业生)。综合这些历史记载,基本确定了林良桐的清华学籍属实无误。

在清华大学法学院编纂的《法意清华》这本专著中,西南联大时期“法律学系”教员名单里,又出现了林良桐的信息:在1939年至1942年期间,他曾先后担任专任讲师和副教授。从1930年考入清华,林良桐在后来的12年间与清华有着各种联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清华人”。

林良桐的相关清华信息

在《法意清华》一书相关记载中,林良桐的生卒信息标注的是“1914-1951?”一个“?”表明该书作者对林良桐卒年时间的不确定,而“1951”恰好与前述台湾资料的信息相吻合。

一位大学法学副教授,后来怎么又去了台湾,变身为“糖厂”人事主任?这就引出了“无名英雄”名单上的另一位“沈镇南”。

2.沈镇南的清华身份确认

在199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蒋介石与台湾》一书中,有一条明确记载:“就在蒋介石复职视事的1950年3月,发生了震惊全岛的最大两企业台糖、台电事件。台糖公司总经理沈镇南、人事室主任林良桐被枪毙,部下多人被判刑。”原来,林良桐在台糖公司的“老板”是沈镇南,并且沈、林二人系同时遇难。

沈镇南的相关清华信息

沈镇南是否与清华有关呢?从1948年上海清华同学会编录的《清华同学录》中,在“1922级”下可以查到,“沈镇南,福州路卅七号台湾糖业公司”。这一明确信息证明,台湾糖业公司总经理沈镇南无疑也是“清华人”。

再经查阅各类清华历史资料,得到的综合信息是:沈镇南,上海人,1902年生人,清华学校1922级(壬戌级)毕业生。1922年8月13日赴美留学(《1926年清华一览》P149),先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于1925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于1926年获得硕士学位(《1937年清华同学录》P146)。

此外,在清华大学化学系网站关于杨光弼(1889-1949)的记载中,有这样的信息:“1926年,清华第一次评议会通过设立化学系,杨光弼任系主任,兼学校建筑委员会主席,另4名教师为梁传铃、赵学海、高崇熙、沈镇南,皆为原留美预备部的化学教员”。由此可以知道,沈镇南从美国留学归来,曾回到母校担任过化学系教员。这也说明,清华于他,或他于清华,同样重要。

综合以上各种信息,完全可以确认西山“无名英雄名单”中的沈镇南和林良桐确实是两位“清华人”。

二、两位清华人的历史足迹

沈镇南和林良桐在清华历史上分属于两代人,年龄相差十岁左右,但他们都留过洋,属于学业有成,后来又在各自专业领域中产生影响的佼佼者。在1930年代之后,沈镇南的主要身份是一位留美归来的化学家,他在近代中国制糖工业领域的业绩历历可数。而林良桐则是在政治学领域中发展,他从国外留学归来已是抗战时期,第一份教职是在西南联大担任专任讲师,后又担任法律系和社会学系副教授。

关于他们各自的详细履历,目前尚未发现权威的系统资料。但作为各自领域内的知名人士,后人总能从历史的“雪泥”中,为他们缕出一些人生“鸿爪”。

1.沈镇南对中国制糖产业发展的贡献

沈镇南在清华化学系任教三年余,大约1929年前后离开清华(原因似与首任系主任杨光弼在罗家伦任校长后辞职离开有关),之后回到家乡上海发展。这一时期,他的信息在两个地方出现,一是担任晶华制糖公司经理(1930年《清华同学录》),另一处是在光华大学任教(1930年第5期《光华大学年刊》)。

再之后,沈镇南开始进入广西实业界发展。1934年8月,国民党广西省政府为提高榨蔗制糖水平,决定筹建机制糖厂。同年11月在柳州设立广西糖厂筹备处,由沈镇南任筹备处主任。后因柳州霜期长且土壤问题不适宜建设糖厂,于是1935年1月又选定贵县(今贵港市)县城以东6公里的罗泊湾为厂址,并从美国进口制糖机器。经过一年多建设和机器安装调试,终于建成广西历史上第一座机制糖厂,开启现代制糖工业化时代。

沈镇南在抗战时期发表的《我国制糖工业概况》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广东、广西等沿海省份相继沦陷,大后方的四川成为中国制糖业的重镇。在此期间,民国政府资源委员会与中国银行、新华银行和商股集资,在内江创办中国联合炼糖公司,并于1940年初正式投产,而这家“国”字号的制糖公司董事长又是由沈镇南担任。

抗战开始后,中国的石油进口困难,汽油来源受阻,战争和交通运输都急需酒精作为补充燃料,而制糖时产生的副产品“糖蜜”就是比较理想的酒精原料。于是各制糖厂就承担起生产酒精的战略任务。据有关资料记载,“该(联合炼糖)厂购糖清为原料,加工制成各号晶糖,每年购用糖清约二百余万公斤,制造能力每日可出糖七千公斤及酒精五百加仑”。沈镇南在领导“联合炼糖”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当时中国制糖工业领域中的重要人物,并为其后来的人生走向埋下了伏笔。

2.林良桐在中国政治学领域的表现

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刚毅坚卓”的不朽篇章。西南联大还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策源地,赢得了“民主堡垒”的称号。

当时,由于恶劣的战争环境和不利的经济政策产生双重作用,国统区内恶性通货膨胀造成了人民的深重灾难。有鉴于此,西南联大的部分教授先后三次公开对政府提出了批评意见。1942年4月30日,他们发表《我们对于当前物价问题的意见》,签名者有伍启元、李树青、沈来秋、林良桐、张德昌、费孝通、杨西孟、鲍觉民、戴世光等九人,林良桐名列其中。

1944年5月1日,他们又发表《我们对于物价问题的再度呼吁》。之后,于1945年5月1日,再发表《现阶段的物价及经济问题》。但这两篇文章的签名者都是各自只有五人,除杨西孟、戴世光、鲍觉民、伍启元等各两次署名,费孝通、李树青各一次署名外,沈来秋、林良桐、张德昌等三人都没有再署名。这一情况也间接证明林良桐在1942年后离开西南联大,但去向不明。亦即,他从西南联大到台糖公司之间的履历是个“空白”,有待进一步发掘。

1940年代昆明九教授的呼吁

1945年由伍启元汇编三篇文章,并以重庆《大公报》上刊登的一篇响应文章为附录,交予求真出版社,以《昆明九教授对于物价及经济问题的呼吁》为名出版。九教授发出的声音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西南联大历史上也留下一笔。正如《呼吁》的编者所言,“这次集体写作是愉快的,写出了读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林良桐作为参与者之一,也表现出其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参与爱国民主运动的积极态度。

3.沈镇南和林良桐的人生交集

毫无疑问,沈镇南与林良桐同为清华校友,但他们在校期间相隔十几年,又不是同一专业,一般来说他们成为同事的机率并不大。让他们在人生旅途中产生交集的背景与机缘,则应是抗战胜利后的“台湾接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终于摆脱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如何重建被战争摧毁的台湾经济,成为摆在当时政府和台湾民众面前的大问题。

制糖产业在日据时代就是台湾重要的经济来源,在经济发展总量中所占比重很高。但二战期间,在盟军的持续轰炸之下,四个日本制糖株式会社所属的42家糖厂,有34家被炸毁,只有8家糖厂完好。全台湾1945-1946年期的蔗作面积仅4.3万公顷,收获面积为3.3万公顷,砂糖产量减至8.6万吨,不足战前最高峰时的一个零头。

1945年12月,国民政府派出专家考察组,赴台湾考察经济情况,并与台湾省政府协商重建台湾事宜。1946年2月,考察组提交了《台湾工矿事业考察报告》,提出以制糖业和电力为建设核心,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建计划。沈镇南不仅参加了考察,而且之后被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委派为糖业接受组组长。

由总经理沈镇南签署的历史文件

1946年5月1日,台湾糖业公司(台糖公司)在上海成立,沈镇南担任总经理。其职能是对日本废弃的4家企业进行恢复、重建,经营200万亩蔗田,40多家炼糖厂和自建的2000公里轻便铁路。

台糖公司是战后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台湾省政府合作经营的“官办”企业,名列台湾十大企业之首。在沈镇南的带领下,仅用了三年时间,台糖公司的生产能力就从年产8.6万吨增加到63万吨,其产值占台湾工业总产值的65%。这些业绩足以说明台糖公司的重要性以及沈镇南的领导能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沈镇南绝对不是单打独斗。面对战后重建的艰难,他十分清楚“百废待兴,人才为首”的道理,因此他从接受台糖重建任务的之始,就千方百计挖掘人才,特别是从清华校友中动员相关人士共同参与这项工作。

1940年代台糖公司的有关人事文件

在一份1949年1月编发的《(台糖)公司各部分主管人员名册》上,可以发现其中五人具有清华背景,他们是:沈镇南(总经理),吴卓(协理),周大瑶(总工程师),林良桐(人事主任),郭铎(人事副主任)。

这几位中,沈镇南是1922年留美生,吴卓、周大瑶同为1923年留美生;林良桐是1936年留美生,郭铎是1944年政治学系毕业生。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得知,沈镇南与吴、周二人是清华学校时期的前后级同学,在校时就应该彼此认识,赴美留学后三人又都是学习的化学工程和制糖专业,并且分别是俄亥俄大学和路易斯安那大学的校友。回国后,三人都是长期在中国制糖界工作,更应该相知相熟。因此共同去到台湾参加接收,成为台糖高层领导,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与他们三人背景不同,林良桐和郭铎都来自“政治学系”,能被沈镇南看中并加入台糖公司,则需要一些特殊的考量。从沈镇南执掌全局的角度,要经营好台湾最大的制糖企业,人事管理至关重要,他当然需要一位能替他管好“人事”大门的“守门人”。林良桐的背景和资历显然适合于这个岗位,而郭铎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间与林良桐的此时履历有交集,或许他是林良桐比较认可的学生。

至于沈镇南究竟通过怎样的途径聘请林良桐加入台糖公司,目前尚未发现具体信息。但可以想见,沈镇南要吸引清华人加盟,一定会从清华校友圈内寻找合适人选,找到林良桐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当然,如果能掌握确切的史料揭秘出沈镇南、林良桐都是由地下党派往台湾执行任务,那么他们相识和同往台湾,或许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两岸统一大业中的悲壮先驱

1949年以后,中国政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的统治分崩离析,败退台湾岛。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国民党为了保住最后一块反共基地,在岛内施行了“党禁、报禁、军事管制”的戒严状态,全面限制人民的生活自由和民主权利,以达到镇压反抗、维持统治的意图,一时间“白色恐怖”遍及全岛。

1.沈镇南、林良桐因“台糖事件”殉难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50年5月发生了震惊全岛的“台糖、台电事件”。当年台湾最大的两家官办企业,其“第一把手”同时被捕,罪名都是“通共资匪”。台糖公司有10余人因“沈镇南等叛乱案”被逮捕,最终除沈镇南、林良桐被枪杀外,另有3人被判10年以上徒刑,有8人被送到火烧岛“感训”(其中包括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之父洪子瑜)。

在笔者掌握的有关资料中,有一份台湾澎湖地区的《建国日报》(1951年1月12日),刊载有一则相关报道,全文如下:

(标题)勾结匪帮 阴谋叛国 沈镇南林良桐二匪枪决 史国英判刑十五年

(台北十一日电)前台湾糖业公司总经理沈镇南,人事主任林良桐,顾问史国英等勾结匪帮,阴谋颠覆政府,经台省保安警察第二总队察觉缉获,解省保安司令部依法审明判决,经国防部核定,沈镇南、林良桐各处死刑,并禠夺公权公身;史国英处有期徒刑十五年,禠夺公权十年。除史国英送监执行外,沈镇南、林良桐等已由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于十一日六时提庭宣判后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这篇报道明确记载沈镇南、林良桐的罪名是“勾结匪帮,阴谋颠覆政府”,并于1951年1月11日早上被杀害于台北。当年,台北的刑场是在“马场町”,想到这两位清华人竟然是在那里悲壮地走完人生之路,不禁令人唏嘘!

2.沈镇南、林良桐究竟为何被害

沈镇南接收并领导的台糖公司,在抗战后为恢复台湾经济作出突出贡献,这一点在当时众所皆知,为什么这位“功臣”却会“首当其冲”被杀害呢?根据有关史料分析,这其中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沈镇南属于当时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的“红人”,而时任“资委会”主任的孙越崎(1893-1995)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回到新中国,服务于人民政府。再者,作为沈镇南助手的台糖公司“协理”宋以信也在这一时期返回大陆。这些“投共”人士都与沈镇南有关系,势必会令台湾当局感到十分紧张。

沈镇南就义前的照片(左)

在当时中共加紧进行“解放台湾”部署,国民党残余政权如“惊弓之鸟”的大背景下,台湾当局为了防止时局进一步恶化时“国营”企业员工可能的“变节”,因此先施以“杀鸡儆猴”之策,在半年时间内,以“资匪通共”的罪名,先杀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刘晋钰,再杀台湾糖业公司总经理沈镇南,借此遏止“投共”潮的意图十分明显。

沈镇南、林良桐两人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到底是不是像指控书中所说,“加紧产糖,留存少卖,以减少政府外汇收入,藉以增加保护该公司财产,俾供匪来台使用”;“研究如何使台糖所属铁道转运灵活,以配合共匪进军运输之用”;“从事破旧车辆与机车之整修、水泥枕木之制造、港口潮汐之调查,以备共匪军事登陆之用”呢?

其实,后人仅仅根据表面上的现象或者现有的一些公开资料,是完全无法彻底说清楚这些问题的。在国共两党几十年相恨相杀的过程中,有多少“不为人知”或者“不想为人知”的真相存在,又有谁能完全知晓呢?特别是,如果林镇南、林良桐正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员,那么他们的背景、他们的资料、他们的活动情况,更不可能轻易为人所知晓、为人所揭示。

但可以肯定的是,沈镇南、林良桐这些“高学历”“高能力”的爱国知识分子,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是有判断力,有决断力的。在日寇侵略、国难当头之时,他们选择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在抗战胜利,百废待兴之际,他们又选择以民族利益为重,临危受命,宁愿挑起重振台湾经济的重担,而不为己身利益而远走海外,轻言放弃。这中间,或许他们还肩负着特殊使命,只不过由于“暗战”的特殊性,我们可能永远都不能知道其中的细节。

更为令人赞叹的是,当身陷独裁者的囹圄,面对罪恶的枪口之时,两位“留洋书生”没有做出任何伤害无辜的举动,没有表现出奴颜婢膝的怯懦,最终含恨慨然就义。他们的流血,是坚强勇士为“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决战付出的生命代价;他们的牺牲,是在台湾回归祖国漫长过程中发生的悲壮奉献!因此,将他们视为两岸统一大业中的殉难先驱,恰如其分!

四、两岸对待沈镇南事件的态度

“沈镇南资匪案”是台湾19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著名案件,影响深远。据悉,关于此案是否存在“冤案”可能之说在台湾官民两界也从未间断,沈镇南夫人一直以各种方式为其鸣冤。更有台湾著名历史学者程玉凤博士,多年来持续调查研究“沈镇南案”,写出《台糖沈镇南案研究》等专著。

随着历史的变迁,1987年7月15日,在蒋经国(1910-1988)主持下的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并废除30种相关的“法规”“条例”,在台湾地区施行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被解除,岛内政治走向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为两岸关系的逐步解冻提供了可能。

据了解,在沈镇南殉难的50年后,台湾地区的“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基金会”于2002年7月根据程玉凤等历史学者的调查报告,通过《平反申请案》,正式为沈镇南“恢复名誉”并发放补偿金。但对于“林良桐案”未见相关处理信息。

大陆方面在1990年代之前,从未就包括“台糖沈镇南案”在内的任何台湾政治案件透露过相关信息。随着台海两岸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后,关于此案的零星信息才出现在一些媒体上,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修建无名英雄广场铭文

2013年,随着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的修建,关于海峡两岸在1950年代初期进行的“暗战”开始逐渐被解密,包括沈镇南、林良桐在内的846名在台殉难人士终于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褒扬。

由于这些无名英雄的事迹带有特殊性,加之年代久远,其中绝大部分人的情况知之不详,还原事迹还需要各有关方面付出极大努力。据了解,清华大学此前对于沈镇南、林良桐这两位校友成为“无名英雄”也并不知情,同样亟须对他们的事迹加以收集整理,用以弘扬他们的宝贵精神,在新时代两岸统一大业中作出清华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在《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纪念专刊》中,有一幅林良桐的毕业照,同时配有一首题诗:“鹏翼抟风气自遒,几春鼓箧旧畿游;晋安独秀方年壮,博览多阅为国谋。”其时,20岁出头的政治系毕业生林良桐,青春独秀,意气风发。但他不会想到,17年之后他却在实现“为国谋”的抱负中殉难于台湾岛。

1934年林良桐的毕业照

关于林良桐的家世,目前尚无更多资料,他是否有家室或后人也不得而知。而沈镇南的资料显示,他的夫人已逝,二人曾育有两子一女,如健在也已是耄耋老人,身在何处目前亦不清楚。

沈镇南与家人的合影(约拍摄于1940年代后期)

可以让沈镇南、林良桐在天之灵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为民族、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认可,他们的英名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在他们身后,祖国大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正在朝着两岸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继续前进!

清华是沈镇南、林良桐的母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对他们不平凡人生的潜移默化影响自不待言。清华以包括“沈镇南、林良桐”在内的所有为民族解放与复兴事业牺牲的“清华英烈”为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清华英烈碑”上一定会添加沈镇南、林良桐的英名。他们未竟的初心理想也必定在新时代清华人的持续奋斗中得以实现!这正是:

血沃宝岛,垂泪惋惜;两岸统一,历史必趋。

英名迟晓,终将牢记;清华甚幸,英魂归兮!


2022.11.8修订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