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焦虑与时代变迁——《1931年新同学须知》阅读札记

一、引子

1915年暑假过后,著籍京兆大兴县的少年梁治华(实秋,旧制1923)踏上到海甸清华学校的求学之路。对他来说,“卷起铺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住,不是一件平常的事”,对这个“二次断乳”的过程,后来在他的《清华八年》中有细致刻画。从西直门到清华园的沿途风景,梁先生的描述充满诗情画意,似乎也在暗示,在那个现代交通工具匮乏的年代,这段距离一路走下来并不轻松。他在入学之际百感交集、心潮难平,固然有年龄太小的因素(14岁),更多的则是表达了一种少小离家的学子所共有的心理感受。北京土著梁实秋尚且如此,对他的那些从全国各地到北京的同学来说,要经历更多的奔波之苦,经受更强烈的心理波动,自不待言。

1932年夏天,因九一八事变从奉天流落到北平的邹承曾(1936,土木),以借读生身份投考清华,成功上岸。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不久,又收到了清华大学学生会新同学招待委员会寄来的《新同学须知》,在他后来的回忆中,复述了须知的内容:

须知中凡来校如何乘车船到北平,途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抵平后可住哪些旅馆,如何由城内赴校,人力车如何称呼,车资约需多少,应带何种衣物,以及到校后衣着举止与校内风气等,叙述不厌其详。对于远道由其他省份初次前来北平的新生极有帮助,使新同学对校内老大哥顿生亲切之感。[1]

按照记忆的一般规律,老人回忆过往旧事,能够记住的应该是印象最深的。这份《须知》给邹先生留下深刻印象,大概是太有温度,以至于多年后还能感受它所带给一名新生的温暖。

承蒙袁帆学长(1979,建工系)厚谊,笔者有幸获赠1931年的《新同学须知》高清扫描件,这份《须知》的内容与邹先生的回忆若合符节。在今天看来,它是了解30年代初期中国交通史、社会史、经济(金融)史、教育史的难得史料,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笔者拟重点就《须知》中的“行旅”部分,结合史料加以申说。

  5e5eb3020e36555d88c7d3c2d4a7643

二、新生籍贯分布与《须知》出行建议

1931年清华大学延续此前招生政策,自主招收新生,考场设在北平、上海两地。仅就考场设置一端,就足见当时国家教育资源极度稀缺,地区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状况。这一年报考清华的学生共1463人,在上海报考的有473人。[2]经过考试,录取各类新生(一年级新生、转学生、研究生)230人,其籍贯分布是:江苏50,河北36,浙江31,广东17,安徽14,河南13,湖南13,福建10,山东9,辽宁9,山西8,四川7,江西6,吉林4,湖北2,陕西1,广西1,贵州1。[3]可见江苏(含上海)、浙江、河北(含北平、天津)、广东等地是新生的大宗,其他新生较多的地方也近水路航线和铁路干线。这个现象在清华建校之初就已形成,并长期存在。负责招生的清华注册科主任章寅(晓初)曾有分析:“盖因本校最初为留美预备而设,取士着重外国语文。滨海之区,开通较早,外国语文优胜,每届招考,中选者多。近年虽已入大学时期,而此风犹未衰歇。”[4]为了帮助新生解决“人地生疏,自多不便”的困难,新同学招待委员会编订了这份《须知》,随其他入学资料一并分发。[5]《须知》出行方面的建议,是根据录取新生籍贯分布状况拟制的:“凡火车轮船通行之处,海道自上海来,可乘招商,太古(英)各公司轮船。”“由陆路可乘平津浦、平汉或北宁路车。其处于交通不便之地,可自设法就道至有火车轮船处,然后前来。《须知》中没有提及平绥铁路,因为这个方向没有新生。 

三、《须知》要点

1.因应两种出行方式

30年代初的中国,空中航路已经开通,只是起步期的民航业非常稚嫩,况且机票价格不菲,属于奢侈消费,在当时只是少数人的出行方式。对清华新生而言,到北平上学,可选择的出行方式只有轮船航行、火车运行两种。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上海是华东华南地区新生北上的中转地,在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开通以前,从广州启程的新生到北平也需要通过水路在上海中转。为了帮助新同学顺利北上,8月13日,新同学招待委员会开会,通报《须知》分发完毕,议定在上海设立驻沪办事处,请林文奎(1932,地学)负责办理相关事宜。[6]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句俗语用在交通体系极不完善的旧中国,恰是对出门在外的游子面临诸多困难的生动写照。尽管有办事处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即便是从上海这样的通都大邑出发,对那些从南方初次北上的新生来说,也绝不是一次惬意的旅行。试以从上海出发,分别按照水路航行和陆路运行方式到达北平站的过程,说明新生求学之路的艰辛。

表一  1931年清华新生北上求学水路行程表(从上海出发)

(资料来源:《上海往华南北各大埠轮船价目表》,《旅行杂志》1931年7月第五卷第7号,9—517;《津浦路列车京平辽通车暨联运时刻表》,《旅行杂志》1931年4月第五卷第4号,8—520)

表一说明:⑴在行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严丝合缝的情况下,新生从上海码头到北平站的最快用时大概需要100小时,换言之,这是根据时刻表推算出来的理论最快用时;⑵水路航行有其不确定性,主要是轮船到岸时间不确定。船期表指示航行时间是4天,只是营运从上海到天津航线的轮船公司根据以往的航行所得到的经验数据,是一个概略时间。轮船在大海上航行,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航行中的实际情形,还要看天气状况,海上的晴雨,风浪的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轮船的航速。轮船到岸时间的不确定决定了后续行程的不确定,新生到北平站的实际用时会远超理论最快用时。

表二  清华新生北上求学陆路行程表(从上海出发)

(资料来源:《京沪铁路新订行车时刻表》,《旅行杂志》1931年5月第五卷第5号,9—157;《中华国有铁路联运简明时刻表》,《旅行杂志》1931年11月第五卷第11号,10—514;《津浦路列车京平辽通车暨联运时刻表》,《旅行杂志》1931年4月第五卷第4号,8—520)

表二说明:⑴新生通过陆路运行方式到达北平站的最短用时大概为50小时。13次、7次、3次火车都是早上从上海始发,如果新生赶早乘上其中的一趟,就有可能赶上津浦线运行时间最快的202次京平辽通车,于第三天中午抵达北平站;⑵乘坐火车出行可选择的车次较多,新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组合车次,当然在路上的时间也会延长。

了解新生行程的大概,我们就可以明瞭《须知》中的提示针对性很强。以走水路的同学为例;经过几天的大海颠簸(船期表显示,从广州起航的轮船到天津需要9天半,这还不包括在上海靠岸补充给养的时间),身心俱疲的新生跌跌撞撞从天津港上岸后,首先想到的是要找一个能够休息的地方,好好的调整一下。《须知》中列出了清华学生在天津常住的旅馆:中国旅馆,在紫竹林,由东站至彼,洋车价约二角。长发栈,在紫竹林,由东站至彼,洋车价约二角天津作为北方重要城市和人流集散地,旅店客栈不知凡几,《须知》建议新生可以入住这两个旅馆,说明它们在清华学生中信誉尚好。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两个旅馆所在的紫竹林隔海河与天津东站遥遥相望,新生住这里方便安排下一段行程。         

2.指导两种到校办法

针对个人零散到校。《须知》建议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先从火车站或旅馆运动至西直门,然后由洋车夫拉到学校。二是搭乘往来学校和城里的校车。由北平来清华时,东城可在米市大街青年会上车,西城可在西单牌楼亚北号上车

针对新生报到日到校。9月7日、8日是新生报到日,《须知》建议同学们先到距火车站不远的大陆公司集合,这里有招待委员会设立的新同学招待处,他们的行李由专人看管,新同学可以分批次乘坐学校特设的专车,抵达学校。如果把《须知》内容与招待委员会为迎新所做的准备加以对照,就可以理解其用心所在了。9月2日,新同学招待委员会开会,一是通过三个议案:在新生报到日两天在城内大陆公司设立招待处,请孙增爵(1933,算学)、尚传道(1933,政治)和张伯建(1933,经济)负责招待;请姜书麟(1932,经济)和傅永汉(1932,经济)管理行李;通知庶务课于新生报到日在学校沿途安置指路牌。二是组织往届同学,在新同学所经之处担任招待员。共安排45位同学参加招待,学校门口14人、科学馆6人、医院4人、体育馆6人、二院6人、女生宿舍4人,按上下午排班。[7]这个安排,做到了定人、定时、定位。这也是《须知》中特别强调希望新同学在报到日到校,“不必早,亦不可晚”的原因。

3.提示注意事项

安全感,是一种远离恐惧、焦虑的情感。个人安全感的获得,既有个人因素,更有社会因素。在贫弱的中国,盗窃现象屡见不鲜,欺诈现象司空见惯,长时间的行程也会影响身心健康。对初次北上的新生来说,一路走来,享有免于恐惧和焦虑的自由,只是幻想。在新生行程的各个节点上,《须知》的各种警示就说明了这一点。

车船上防晕防寒。晕车晕船对有些人来说是不得不过、不过也要过的痛苦体验。《须知》建议新生“动身时可随带干点及罐头食品,途中万勿食油腻。”新生北上之际正是夏末秋初,昼夜温差大,《须知》建议随身行李以简便为要,俾易于携带及照顾。随身之衣物外,可带毯子一条,火车中夜间甚冷,藉可御寒。讲的都是外出旅行必备的生活常识,投射出的是对新同学的关爱。

行止间防扒。盗窃现象和扒手职业由来已久。这种现象和人群的出现是社会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经过长期的“演化”,盗窃团伙已经高度专业化,他们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有自成一体的话语系统(黑话),有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有与统治力量周旋的文化,遍布于国内大小城镇,在车站、码头人流密集场所伺机作案。作为社会毒瘤,盗窃现象又长期无法禁绝。现在所见这一时期的旅行指南之类的出版物,一般都把“小心扒手”列为一条,可见这个问题之难治。新生行程所经车站、码头众多,仅从上海出发的新生,从水路走的要经过上海码头、天津码头、天津客栈、天津东站、北平站、北平客栈、西直门,从陆路走的要经过上海北站、南京站、下关码头、浦口码头、浦口站、北平站、北平客栈、西直门,所到之处都为扒手行窃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须知》中也单列一条:轮船及火车上下,均须留神扒手。以此表示对新同学在路上可能遭遇这一无解问题的严重关切。

全面防诈。“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欺诈现象既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又与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有关。利用外乡人初客异土的弱点,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社会群体会各施其手段(当然也可以认为是这个群体的生存本能),实施诈骗。其花样翻新,无孔不入,令初来乍到者防不胜防。《须知》的提醒也是全方位的:在中转时不要随意应承“旅馆夫役”;车船进站后“切勿滥招脚夫”;购物首先要了解市面上流通货币币种、币值及复杂的兑换关系;随身不要多带现钱;出门坐洋车、电车不要花冤枉钱,等等。如此反复强调,苦口婆心,就是要说明,新同学面对的陌生环境不友好,千万不要吃亏上当。真可谓用心良苦。 

四、结语

诚如邹承曾先生所言,这份《须知》“对于远道由其他省份初次前来北平的新生极有帮助”,其“行旅”部分可以看作是新同学招待委员会为缓解入学同学“出行焦虑”而出台的一揽子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它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尤其是平津地区)纷乱世相的横断面,由此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

当年新生艰难的求学之旅,是国力羸弱、经济落后的时代缩影,新生在一路上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的心理状态,折射出的是治理缺失、混乱不堪的社会状况。把《新同学须知》置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其标本意义就显现出来了。掌握《须知》中所隐含的信息,有助于客观认识过去的那个时代。

岁月不居,当年喧嚣的浦口车站、前门东站早已沉寂下来,转身为津浦铁路文化公园和中国铁路博物馆。高铁时代的到来,民用航空业的高速发展为新生出行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新生出远门,在欣喜之余,心情偶有波动,这种心理状况是正常的。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绝不会带着旅途危险的心情踏上去北京的求学之路。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感到险象环生的环境和土壤已经基本禁绝。把《新同学须知》置于时代发展的坐标系,其参照价值就显现出来了。透过《须知》思考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有助于全面准确的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

在接到这份《须知》的大一新生中,未能按时到校报到的钱伟长(1935,物理)沿陆路从江苏无锡启程:

9月16日自老家到北京进清华大学,第3天就听见了日本帝国主义用一个晚上占领东三省的报道,就是“九·一八”事变。当时全国青年学生义愤填膺,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这种爱国情绪激发了我,决心“弃文学理”,使我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8]

与钱先生同样走上“科学救国”道路的,还有他的一批同学:彭桓武(1935,物理)、汪德熙(1935,化学)、陈新民(1935,化学)、黄眉(1935,电机),等等。他们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专业,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先生。

《须知》中有专门一条:本校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旨在让尚未入校的新生首先要了解、认同乃至内化校训所蕴含的精神,而“科学救国”就是这种精神的一种实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把《新同学须知》置于清华建设发展的精神谱系中,其激励作用就凸显出来了。《须知》对当下新同学的意义,在于更加自觉地理解新时代责任,珍惜现在,不负未来。 

 

 

附录:1931年《新同学须知》全文

新同学须知

来校前应注意之点

(甲)行旅

一、凡火车轮船通行之处,海道自上海来,可乘招商,太古(英)各公司轮船。定官舱或上房舱时须自行拣定,可较为合式。由陆路可乘平津浦、平汉或北宁路车。其处于交通不便之地,可自设法就道至有火车轮船处,然后前来。详细情形,可参阅旅行杂志及各大报纸。

二、轮船及火车上下,均须留神扒手。

三、上轮船火车时,如与茶房言明酒资从丰,则招待可特别周到。

四、火车或轮船抵站时,辄有旅馆夫役前来招揽,切勿随意应承,务须探听清楚,然后再定。

五、兹将清华学生出入平津时所常住之旅馆,谨为介绍一二:

北平   北京旅馆,在前门(即正阳门)施家胡同内,由车站至彼处,洋车价约二十枚。

      正阳旅馆,在西河沿,由车站至彼处价约二十枚。

      五洲宾馆,在前门肉市,由车站至彼,洋车约二十枚左右。

天津   中国旅馆,在紫竹林,由东站至彼,洋车价约二角。

       长发栈,在紫竹林,由东站至彼,洋车价约二角。

六、随身行李以简便为要,俾易于携带及照顾。随身之衣物外,可带毯子一条,火车中夜间甚冷,藉可御寒。

七、动身时可随带干点及罐头食品,途中万勿食油腻。大菜车颇洁净,惟价甚昂。

八、随身行李到站后,如不便携带,切勿滥招脚夫,车到站时须镇定再搬运。每件自站内至站外,以铜元十枚为限。

九、到北平后,各种车费大致如左:

1.由东城至西直门,洋车约三角,电车则四十二枚。

2.由前门至西直门,洋车须二角左右,电车二十八枚。

3.由西直门到校,洋车约二角半,合铜元一百枚。

十、北平电车拥挤,如有行李,恐易遗失(电车章程,不能携带行李)故以不乘为妙。

十一、到西直门时即有洋车夫上前招呼,告以去清华园即可。

十二、唤洋车在沪呼“黄包车”,天津呼为“胶皮”或“洋车”,北平多呼“洋车”。

十三、由清华园至北平城内,本校学生会特设有长途汽车。由北平来清华时,东城可在米市大街青年会上车,西城可在西单牌楼亚北号上车。由清华至城内时,沿途可令开车者停驶下来,最终一站即青年会。平时本校仝学进城出城,以此为最便。车价四角五分。

十四、九月七日八日二日,即新生报到日,本会特在北平前门内司法部街北口大陆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由车站至彼处洋车约须二三十枚)设立新仝学招待处。该二日长途汽车,特开专车,停车地点亦改在该公司。兹将该二日特定行车时间表列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上午)八时    十时       十二时    (下午)二时       七时(青年会开)

新仝学如有行李,随身不便携带者,亦可交与该招待处代办,汇集运校。行李每件运费二角。但行李较小或内有贵重物品者,希随身携带为妙。

十五、北平金市以铜元为基本单位,俗称铜元十枚为“一吊”。角子称“毛钱”,毛钱有“毛钱票”或“毛票”。毛票通常分一角及二角两种,以农工银行者为通行。铜元有铜元票,通常有二十枚、四十枚、五十枚、六十枚、一百枚多种,十毛合大洋一元。大洋钞票以天津及北平者为通行,上海票须略贴水。现洋以中山及袁头者通用,龙洋不通行,南方所用小银元(即双毫)亦不通行。现今市价大洋一角合铜元四十枚。

十六、南方同学北来者,随身带现洋或现钞不便,不妨先由银行汇至北平,或本校会计处,抵北平时再行取款为便。

(乙)其他

一、母校制服,及所得关于智德体育之奖品,不妨随带至校。

二、一己所喜之玩物,如乐器,照片,及其他等,亦宜带来。

三、在本乡土俗之物,及著名书籍,县志,风土志,亦不妨带来,存于本校伟大之图书馆。

四、旧时得意著作,亦可随带几篇。

五、北方天气早晚凉而午间热。校中各处均备气炉或火炉,虽盛冬不致如何寒冷,所带衣被切勿过厚。被面以能洗濯之料为佳,白被单可多带几条。

到校后应注意之点

一、本校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二、校中衣服贵朴素洁净轻便。相处贵诚实而有礼节。

三、本校注意体育及学生精神,在校步行,亦须挺胸正步,勿作萎靡不振之怠惰形态。

四、本校同学,多不吸纸烟。来校时能戒绝最好;不然,亦切勿在公共场所及来往道路上吸烟,以免招人厌恶,甚或惹人干涉。

五、校中课外作业团体极多,均系修学或进德之组织,惟各人所好不同,来校后应明其真相,加以考量,然后加入。

六、学生会设有消费合作社,日常用品、文具、食物均有出售,故来校时,日用零星物品,不必多带。

七、开学后同学间辄有旧物(以用过之书籍为最多)出售,宜先商诸相识者再定。

八、银钱及贵重物品,须存本校大陆银行或商存本校宿舍办公室,以免遗失。

九、北平城内及本校附近名胜颇多,同学初来切勿急于游玩,不时出校,免生意外。以后团体旅行颇多,可随意加入。

十、入学后有甄别试验一项,新仝学多有不明瞭者,特为解释如下:凡学生欲选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球面三角,大学普通物理或大学普通化学者,须分别举行代数几何三角,大代数解析几何,平面三角,高中物理或高中化学各甄别试验。如试验及格,则可选各该项课程;不及格,则尚须补习各该项高中课程。如入学考试时,已考过该项须甄别试验之科目,分数及格,则甄别试验可免试;如成绩太差(在某标准以下),则该生无受甄别试验之资格,非补习不可。

特再举实例如下:某生欲选大学普通物理,例须受高中物理甄别试验。如该生在入学考试时已考过高中物理,若分数及格,则可免试,迳可选习大学物理。如考过而成绩太坏,则不能受甄别试验,迳须补习高中物理。若成绩不及格而亦不太坏,或入学考试时未考高中物理,则须受甄别试验,试验及格,即可选大学物理;不及格,则须补习高中物理。

甄别试验在报到后二三日内举行。当时注册部有详细通告,自然明白。

本会招待职务

一、自新生揭晓后至开学前,在此期内,新仝学如有各项疑问,可致函“北平清华大学新仝学招待委员会”孙增爵君,傅永汉君,或王香毓君,自当立刻答复。(来函请附邮票四分)

二、在开学报到日,本会在城内特设新仝学招待处;在校内各处,亦有招待员领导办理一切手续。故望新仝学在该二日来校,不必早,亦不可晚,以免有人地生疏之困难。

三、上课后,新同学对于校内一切疑问,可随时向本会接洽,无不竭诚帮助。

 国立清华大学学生会新仝学招待委员会启

 

注释:

[1] 邹承曾:《半世纪的琐忆·入学》

[2]《招生消息》,《消夏周刊》1931年第2期,第57页;《新生发表了》,《消夏周刊》1931年第5期,第147页。

[3]《新生籍贯统计表》,《消夏周刊》1931年第5期,第153页。

[4] 章寅:《清华学制沿革述略及历年毕业生统计》,《国立清华大学廿周年纪念刊》。

[5] 据悉,这套珍贵的入学资料原件,袁帆学长已经捐赠学校档案馆。

[6]《二十年度新同学招待委员会》,《消夏周刊·迎新专号》,1931年第7期,第271页。

[7]《二十年度新同学招待委员会》,《消夏周刊·迎新专号》,1931年第7期,第271—272页。

[8] 钱伟长:《八十自述》,《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五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60页。


(作者:赵锦铎,男,山东淄博人,1996—1999年人文学院历史系读研。长期在军队单位从事教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