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留学之举应永为清华之一部——梅贻琦支持留学教育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金富军

梅贻琦致乔冠华、敦福堂、季羡林信,鼓励他们在德国努力学习。

20世纪30-40年代,清华大学留学生选拔、培养、派遣取得了巨大成绩,与梅贻琦校长积极擘划与大力推动有直接关系。

梅贻琦是1909年第一批直接留美生,直接得益于庚款资助留美政策。1916年起在清华任教,1929-1931年任留美监督处监督,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自此,持续数年的校务动荡始告结束待清华校务甫一稳定,学校马上开始中断四年的留学生派遣。

梅贻琦对留学生派遣有深刻认识,视开放与交流为学校重要的办学传统,将派遣留学作为学校重要的工作之一。

梅贻琦指出:清华大学“不仅为国内最高学府之一个,同时亦当努力负起与国外学术界沟通之使命。”“派遣留学之举,吾以为应永为清华之一部。以清华经济言,倘不受意外变动,每年可供给二三十人留学,而不致影响于全校之发展。至于校外各界所望本校仍行选派专科学生之办法,足于本校派遣研究院毕业生之旨相同。……倘将来基金无问题,学校收入稍得宽裕,则本校正愿扩充留美学额,每年加派外选专科学生数人,以应外界之需求也。”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梅贻琦坚定地认为:“吾人固知抗战期间经济之困难,吾人尤知建国事业需才之迫切,不及今储才备将来建国之用,后将有才难之感……。凡此虽当学校经费不裕,外汇难得之际,皆以仰体政府求才之殷望,勉继吾校三十一年以来所负之使命耳。”

1944年,梅贻琦在告校友书中写到:留美公费生 “此项留美考试,如将来财力允许,希望能继续进行。”1947年3月,清华大学已经在清华园复员开学,梅贻琦在告校友书写到:“考选留美公费生,为清华一贯之政策,如与国外学术机关之联系、交换,亦为应予注意之问题。至于如何实施,将来当详为筹划,相机进行。”

可见,留学生派遣在梅贻琦心目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是清华大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他殚精竭虑擘划下,清华大学留学生选拔、培养和派遣在清华学校时期基础上,不但范围更广,类型更多,质量也更加提高。

现存大量档案清晰证明,梅贻琦校长支持留学生选拔、实习、派遣、资助等总体工作并非挂虚名,而是事必躬亲,亲力亲为。以留美公费生为例,他和叶企孙等一起,从世情、国情出发,站在国家民族发展和世界学术发展的高度,将留学与国家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公费留美生考试委员会组织、留学科目设置,到每一位学生指导导师聘请、实习和留学计划制定,以及学生最后对指导导师回函感谢等,梅贻琦校长都悉心擘划、精心组织,确保质量。正如何炳棣在致梅贻琦信中称赞“校长居中主持,勤劳宵旰,尤为青年学子所钦敬。历届清华留美考试,筹备周祥,规章允当,成绩卓著,早已蜚声海内。”

在现存大量的梅贻琦推动留学生选拔和派遣的材料中,选取少量选聘导师与关心学生的信函,以小窥大,一瞻他对留学生选拔、培养、派遣等工作的重视。

一、悉心选择、充分尊重指导导师。

留学生选拔的核心无疑是遴选出优秀的学生,慎重组织考试自不待言。但清华选拔学生不只是考试,还要为考取的学生选择好导师进行留学前辅导。梅贻琦对此异常重视。校长办公室拟就、发给导师的邀请信,梅贻琦都会反复斟酌,悉心修改,充分体现了他对导师的尊重和一丝不苟的作风。

1934年赵九章考取第二届留美公费生,梅贻琦致函竺可桢请其担任导师。

藕舫吾兄大鉴:

日前邮上一函,敦请吾兄担任母校本届留美公费生考试高空气象气学门考取生赵九章君留国实习指导,谅承鼎诺。经与叶企孙先生商定,兹特嘱赵君前来尊处实习,以便就近聆教。尚希不吝指导,惠于借鉴为盼。

专此即颂

秋安

                                           弟 梅—— 谨启 十月廿九日

其中,“经与叶企孙先生商定”、“实习”为梅贻琦校长在底稿上增加。

再如1934年第二届留美公费生费青,193518日,梅贻琦拟就致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院长郭闵畴函,请他和燕树棠共同担任费青的指导导师。

闵畴先生大鉴:

别教多日,良用驰慕。比维公私迪吉,允符藻颂。敬启者,敝校廿三年夏留美公费考试国际私法门考取生费青君留国调查实习事宜,前承惠允指导,无任圻感。兹特嘱费君 命来沪,面聆教益,即希赐予接见,指导一切,无任感荷。至费君在沪调查拟以一月为期,调查完毕,仍令回平预备德文及其他工作以便于来夏赴德研习此种计画。燕召亭兄亦以为当尊处想必赞同也。

         梅—— 谨启

        一月八日

信件底稿中,梅贻琦校长将底稿中的“赐予接见”后的“不吝指示为感”划去,增加“指导一切,无任感荷。至费君在沪调查拟以一月为期,调查完毕,仍令回平预备德文及其他工作以便于来夏赴德研习此种计画。燕召亭兄亦以为当尊处想必赞同也。”

留美公费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结束后,梅贻琦也会修书表示感谢,尽显礼数的周全。

1936年6月18日,梅贻琦致信陈同白,对其指导第三届公费留美生薛芬表示感谢。

同白先生大鉴:

迳启者,顷奉惠书,忻悉一是。敝校公费生薛芬君留国实习多承指导,用能得有充分之经验,隆情厚谊,无任忻感。谨函布谢,即颂暑安不一。

                                                       梅—— 谨启 六、十六

二、关爱学生,勉励学生安心求学

学生在外留学,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当学生向学校、向梅贻琦写信寻求帮助时,梅贻琦都亲自处理,积极回应,热情指导和帮助。

1935年5月,梅贻琦致函清华校友孙碧奇,请为第二届留美公费生张光斗提供帮助。

兹有母校去年考取留美公费生张光斗君,来美入学。张君初履异域,人地生疏,俾待指教。特嘱前来奉谒,尚希赐予接见,不吝指导为幸。

1935年9月26日,第一届中德交换生乔冠华、敦福堂和季羡林到达德国后致函梅贻琦校长汇报情况。10月11日,梅贻琦批示:“复,希勉励。”10月14日,梅贻琦校长回信:

冠华、福堂、羡林同学左右:

顷奉九月二十六日惠书,忻悉足下等已安抵柏林,一切情况均极顺适。远道忻闻无任快慰。此次清华与德国互换研究生,可谓中德文化沟通之重要关键,而足下等又得膺第一届赴德研究生之选,使命可诚极重大。盖一言一动均将影响及于德人对于吾国知识界之印象也。谅足下等必能善念此意,为国争光。因得来书,喜不自胜,辄布区区,请希珍重不备。

信中谆谆教诲,既有生活上关心,又有学业上的期望。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内政治形势急剧变化,引起部分留学生的顾虑和不安。梅贻琦校长在给部分留学生的回信中勉励他们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的需求、安心求学。1938年6月13日,夏鼐在致李济的信中提到:

去秋平津失陷后,生曾上书梅校长,拟即行返国。旋接由中美协会转来梅校长函谕,公费生仍须继续求学。公费虽行减低,但决设法维持至期满为止。

“公费虽行减低,但决设法维持至期满为止。”这句话不仅是生活上的保障和承诺,更是国难之际对民族、国家未来的自信。信中所体现的坚韧信念和亲切关怀也鼓舞着海外学子潜心求学,来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梅贻琦校长不仅对清华遣派和资助的各类留学生悉心照顾,对于其他途径出国的留学生同样关爱有加。

1948年8月30日,清华大学电机系教员张汉考取教育部自费生赴美。因当时币制改革,官价外汇取消。张汉担心赴美后续请外汇发生困难,听说华美协进社可以协助代觅工作和请领外汇,恳请学校代为介绍。张汉在致梅贻琦校长信中写到:

不知钧座能否代生介绍。生自毕业后即在母校服务,迄今五年,如所求似有过份,当邀谅宥。自问尚堪获此酬报。是否可行,敬候钧裁。如果有不便,普通性质之介绍信证明生系官价处汇去美,初至国外,请诸多协助亦可。叨陈梗概,不胜祈待之至。

收信当天,梅贻琦校长即批示“照为介绍”。据此,9月1日,校长办公室文书组以梅校长名义草拟给华美协进社孟治的信。在介绍了张汉的情况及困难后,信里写到:

倘其日后在经济上有需觅求课余工作或申请任何助学金奖学金或救济金时,尚祈直予指助,以资维持。

9月2日,文书组将此信交张汉带往美国。

作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校长也擘画了抗战胜利后包括学校学科发展、留学政策等在内的发展计划。1945年11月9日,他写的《战后中国的大学教育与留学政策》报告提纲第五点写到:

5. 战后留学政策

派遣留学与聘约专家来讲学可并行,

工厂买机器即应雇机师同来,

但将来派遣宜与其工作机关联系规划。

可见,梅贻琦不但将派遣与引进并重,恢复1937年前清华大学的传统,同时考虑到战后恢复、尤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强调要适应社会需要。可惜,局势动荡,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很多设想无从实现。

阅读这些早已泛黄的历史档案,我们看到了梅贻琦校长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夙夜在公、殚精竭虑,也体会到他对学生拳拳爱护之心、殷殷期望之情。作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他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以及对学生深沉博爱,积极支持清华大学留学工作,为国家选拔、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节选自金富军著:《清华大学留学管理研究1909-1949》,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