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聆听朱丽兰部长教诲到从她手中接过科技奖的清华“新工人”

董名垂 

提起国家科技部朱丽兰部长,相信大家都知道,她是八九十年代和跨世纪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她与国务委员宋健一起,作为主帅,制定和负责组织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的七大领域、十五个主题,并最终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喜人成果,令中国具备了民族复兴、国力腾飞的坚实基础。从网上不难查出朱部长的简历如下:

19358月生,女,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生于上海。1956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前苏联敖德萨大学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大学文化。研究员。19978月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主要从事高分子反应动力学、高分子材料剖析、性能结构形态关系的研究。直接参与和领导国家“863”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火炬计划的制定,负责组织实施。其研究项目曾多次获国家部委级奖。1993年获美洲中国工程师协会颁发的“杰出服务奖”。译有《有机化合物光谱鉴定》,著有《当代高技术和发展战略》并发表了几十篇论文。曾任国家科技部部长,现为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

一位是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领导人朱丽兰部长,一个是处于基层的普通教师我董名垂,与“亲耳聆听教诲”这一词汇表达的含义,似乎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咦~,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它还真就发生了,而且还不止一回!

自从我19883月参加清华大学国家863/CIMS-ERC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工作开始起,自己的命运就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同时,隐约间也就同朱丽兰部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数次是通过863/CIMS-ERC主任吴澄教授到国家科委开完会后的传达,隔了一层关系听到朱部长的指令和演讲要点。从19863月算起,到19914月,国家“863”计划走过了整整5周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全国性的“863”成果展。按照吴澄教授的指示,我率清华大学国家863/CIMS-ERC信息系统实验室团队,负责展出并现场讲解清华大学863/CIMS-ERC的初步研发成果。开幕式典礼后,我与信息系统实验室员工林旦航正在清华的展台小格内忙活呢,突然有人跑来兴冲冲地通知我:朱丽兰部长要专门来看我们的展出、听我的演讲。清华展台的邻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63”项目的成果展,展台的负责人赵新力(当年北航的博士生、此后来清华863/CIMS-ERC做博士后、毕业后曾任澳门中联办文教司处长、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正局级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调侃我说:那是因为董老师口才好,把朱丽兰部长给吸引过来了。众人哈哈大笑,我也并没否认。毫不夸张地讲,在接待众多参观者的介绍中,清华大学863/CIMS-ERC的成果的确特别引人注目,再加上我的嗓门大、音量足、有声有色的讲解,还有大型投影机播放的清华电教中心精心录制的视频介绍配合,绝对独占鳌头,头一份!

朱丽兰部长如期抵达展位,向四周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参观群众及其他展台讲解员们微笑点头。站定并安静耐心地听我介绍完所有的内容之后,走近我身边,此时我与朱部长的直线距离至多也就两手臂宽。她情绪激扬、语音犀利、感染力超强,面对面地开始给我首次教诲。声明一下,这里写出的不是原话,但大意是不会错的。记得十分清楚的是她说:你介绍得很好,声音响亮、激情满怀。但还应当突出CIMS系统对提高加工精度、成倍提升生产力将发挥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你们的讲解中,应该强调发展我国高新科技的时代紧迫感、时代责任感!西方国家留给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大家一定要认清形势,要有前瞻性,要发挥、发扬我国“两弹一星”的精神来完成国家“863”计划!寥寥数语,博得满堂热烈掌声;寥寥数语,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朱丽兰部长跟我握手后,转身离开我们展台,匆匆赶往下一展台。她人走了,可余音绕梁,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时间过得飞快,在砥砺前行中,国家“863”计划走过了7周年,到了19935月,国家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附近的梅地亚中心展馆举办“第二届全国电子信息应用展”,包括清华大学863/CIMS-ERC成果在内的很多“863”项目成果应邀参展。如同前一次一样,按照吴澄教授的指示,我再次率清华大学国家863/CIMS-ERC信息系统实验室团队,负责展出并现场讲解清华CIMS-ERC5年来的研发成果。展出过程中,朱丽兰部长在很多人陪同下来到了我们的展位。她之所以对清华展台青睐有加,主要是因为CIMS的核心技术是“集成”,而清华CIMS-ERC是专门研究核心技术“集成”的。其他CIMS子课题研究开发的分项技术,最终都必须拿到清华CIMS-ERC来做集成检验和测试。理所当然,负责指挥实施“863”计划的朱部长格外关心我们。同上次一样,我与朱部长的直线距离至多也就是两手臂宽。她一如既往,只要开口演讲,必定情绪激扬、语音犀利、感染力超强。面对面地,朱部长开始给我进行第二次教诲。实话实说啊,不怕朱部长怪罪、也不怕上级和同事们的埋怨,因为时间已经过去28年,朱部长这次讲话的完整内容已经表述不出来了。但是,她讲话中令周围群众、展台讲解员们爆发出雷鸣般掌声和欢呼声的一句话,我现在一字不差地写出在下面,分享给大家:“任何事情,只要中国人想干,并且真正认真去干了,就一定能干成!”听听,再仔细听听,这话说得多好!这话说得多么豪迈、多么有力!这就是自信,这就是民族之魂、中华之脊梁!朱部长的话再次余音绕梁,令我刻骨铭心、牢记一辈子!

第三次原本可以再次近距离聆听朱部长的教诲的,可是,因为国际航班的严重延误,令我遗憾地错失了这次珍贵的亲耳聆听。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941114日我们从美国底特律答辩和领取了美国CASA/SME大学领先冠军奖回国。因清华大学863/CIMS-ERC获得全胜、捧得如此殊荣而归,为了表彰本次获得世界水平的重大奖项,科委朱丽兰主任决定亲自到北京机场迎接我们载誉归来。听到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兴奋激动得夜不能寐。但遗憾的是,因回程飞机严重晚点,所以抵达北京飞机场,出场迎接我们并给我们献花的是朱丽兰主任的全权代表、同样是科委的高官。就这样,不无遗憾地错失了这第三次珍贵的亲耳聆听!

第四次近距离聆听朱部长的教诲,发生在朱部长来我们清华CIMS-ERC信息系统实验室参观检查工作,科委总工纪福生和清华大学校长、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张孝文教授陪同,由我负责讲解清华大学CIMS-ERC研发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本次我与朱部长的直线距离有将近三手臂宽。那日她很开心,与擅长演讲的张孝文校长两人轮番交替发表简短演讲,纪福生总工偶尔插话。而我这聆听的主,是边听边一个劲儿地微笑点头,气氛热烈、声振走廊。这次,本人近距离聆听朱部长、张孝文校长和纪总工对我的亲切教诲大意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真正的机遇往往藏在挑战背后,不迎接挑战就无法赢得机遇!机遇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机遇是一种无形资源,把握机遇就是要把握不确定性。机遇稍瞬即逝,机遇永远只留给那些提前有准备者!所以,搞高科技研发的人,一定要有前瞻性眼光、要提前有准备、要力争弯道超车!朱部长、张校长、纪总工这些远见卓识的高见着实如雷贯耳、令人豁然开朗、受用一辈子。 

主画面左起:作者、朱丽兰、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科委总工纪福生。 

以后,我从清华自动化系奔赴澳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并辅助韩英铎院士,为回归祖国的澳门科技发展贡献微薄之力。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努力,在澳门政府决定自2012年开始,每两年申报和评选一次澳门科技奖,对那些为澳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在澳门取得的科技杰出成果实行重奖。没想到,这一奖励制度竟然把已经从中国科技部部长岗位上退休下来的朱丽兰部长,与我这即将退休并告老还乡的老“863”战士董名垂又牵到了一起,令人不得不惊叹这美好世界有多么奇妙!当然,这次与朱部长的偶遇,是发生在澳门文化中心大礼堂铺满红地毯、十分耀眼的领奖主席台上。我将双手从朱部长手中接过获奖红皮证书,主席台的台上台下坐满了政府要员及澳门民众,他们可以作证:这次我与朱部长的距离是贴身零距离。

在首届澳门特区科学技术奖励中,我荣获了三个大奖,每次“登台、领奖、下台”完成一次领奖仪式。其中两个奖项是由朱部长分两次亲自向我颁发的。因此我亲耳聆听到朱部长的教诲便分成了先后两次。首次是:“恭喜你获奖!”我连忙回答:“朱部长,还记得我吗?我是吴澄院士和您的手下,曾参加清华大学863/CIMS-ERC工程。”问:“哦?那你到了澳门?”回答:“在澳大。”一周前刚排练过的领奖仪式根本不容许我再多说哪怕半句话了,只能手捧获奖红皮证书绕道走回摆放在主席台上、供获奖者们休息的座椅上。几分钟后,本人再次登台领我的第二个大奖时,走到朱部长面前,她说:“咦~~怎么又是你啊?这次你一个人得几个奖啊?”近距离我小声、但不无骄傲地回答说:“朱部长,这次我拿到三个大奖,我还会继续努力的。”“三个奖啊,你这人蛮行的嘛!哈哈哈!”颁奖主席台下的专业摄影师不失时机地抓拍到了这珍贵动态瞬间:朱部长给我颁奖,听了我的回答,笑容可掬,拍了我几下,非常亲切。显然,朱部长在听到“863”老战士再立新功的消息,感到欣慰。 

朱部长给我颁奖,听了我的回答,笑容可掬,拍了我几下,非常亲切。

作者第一次领奖。左起:林绍昌、作者、朱丽兰、王志刚、卢展宏。

作者第二次领奖。左起:梁博文、杜志标、朱丽兰、王镇登、作者。 

    作者第三次领奖。左起:邓志伟、Francisco de Oliveira、中联办副主任、黄辉、作者。 

2012年10月19日澳门特别行政区首届科学技术奖励中作者荣获三项大奖

两年后到2014108日,我不辜负朱部长所望,在第二届澳门特区科学技术奖励中再次夺得一个大奖(见文尾照片)。不过,这次朱部长因工作繁忙而没有出席颁奖仪式。出人意料的是,当我站上领奖主席台的瞬间,我看到主席台贵宾席特首崔世安博士身旁有个人向我使劲招手,侧过刺眼的主席台灯光,我看到了我们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毕业生、刚调任中央驻澳门联络办副主任(副部级)的姚坚。等我在主席台上从颁奖者、澳门运输工务司司长刘仕尧手里领到我们e-Home Healthcare项目的科技大奖红皮证书之后,赶紧快步走到主席台崔世安特首面前致意,并同坐在特首左侧、已经站起身的清华校友姚坚紧紧握手。这真是从天而降的莫大惊喜啊,清华师生竟然在澳门科技领奖台上展现了清华人的风采和光华!接着,同随后站起身的澳门科技发展基金会FDCT新任主席马志毅博士,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CPTTM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杨俊文博士等高官一一握手致意。这一未经安排、临时发生的一幕,打乱了原定的颁奖程序。同样,也导致台下观众纷纷猜测:这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指的是我)怎么认识那么多高官呀?哈,那都是本文的零时花絮。事后不断有人打电话来追问我、向我打听原委,我都一一耐心回答。您还别说,那段小插曲还真地令我受用、得意了好久呢。姚坚副主任为此也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在澳门与清华久别重逢》,仅摘出他文中的一句,已经令人动容:“这是相隔30 年后的师生握手,又是在澳门这个远离校园的沿海小城,几分感慨,几多喜悦,难以言表。”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如下网址阅读姚坚的精彩短文: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778/72095.htm

还是那句说了好多遍的实在话,清华学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为民族复兴、国家腾飞做出贡献,为母校清华大学增添光彩!

2014年10月8日,作者在第二届澳门特区科学技术奖励中再次获奖。左起:郭然、李伟基、作者、澳门运输工务司司长刘仕尧、傅彬彬、马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