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上)

今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迎来建团100周年。100年来,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挥了生力军的重要作用。那么,清华的团组织是怎样建立和发展壮大的,并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1911年,以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开办的游美学务处更名为清华学堂,因此清华也被称为“国耻纪念碑”。不忘国耻、求学报国,在清华人的心底埋下了爱国的火种。1919年“五四”运动中,清华学生成立代表团,举行“国耻纪念会”,并奔赴城内开展反帝爱国演讲。各种新思潮涌入清华园,促进了清华学生的觉醒,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开始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路。1926年11月,清华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在三院成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革命的火种在清华园进一步点燃。

《清华大学志(1911-2010)》第二卷关于团组织历史沿革的记载

据《清华大学志》和《清华大学一百年》记载,1929年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清华支部建立。支部书记为地下党员、社会学系学生陈志安,成员有冯仲云、张钦益、徐子佩、刘炜骏等,共5人。1930年春,清华团支部又发展了黄玉佳、曾迪先、江晴恩等3人加入。同时,由团北平市委转来了胡鼎新(胡乔木)的团关系。当年春,以清华社会科学研究社为基础,举办反基督教报告会,成立清华铲除基督教青年团,有100多人参加。随后,又扩大成立“反帝大同盟”清华支部。

1929年陈志安翻译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工银劳动与资本》在《清华周刊》第31卷第1-3期连载

清华大学第一任共青团支部书记陈志安的简况,在《清华革命先驱》一书中有以下记载:陈志安,江苏省武进县人,1909年7月17日生。1929年9月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32年6月毕业。1929年下半年在清华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冯仲云。1929年下半年入党后不久至1930年4月,任清华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山东省立四中、广东省第二农校教员,江阴蚕桑改良区主任,上海私立沪清中学、常州私立西郊中学教员,苏州国立社教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无锡教育学院教授,江苏师范学院政教系教授、副系主任。1950年参加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苏州市主任委员、江苏省副主任委员,1965至1993年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1987年6月退休。1994年11月7日在苏州逝世,终年86岁。

1962年,陈志安(前排中)担任九三学社苏州分社主委时留影

抗战爆发后,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央决定改造共青团,建立各种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1936年4月,中共北方局决定取消共青团北平市组织,代之以“一二·九”运动后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原有共青团员一律转为共产党员。5、6月间,清华共青团员和民先队骨干相继转入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中学期间加入共青团、1935级考入清华物理系的地下党员雷骏随(李昌)不久后被选为北平民先总队队长和全国民先总队队长。清华民先队由1934级物理系学生、地下党员杨学诚等负责,民先队员约180多人。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日宣传

西南联大时期,学校内很长时间仍未建立团的组织。1944年秋,《新华日报》在“青年生活”专栏提出:“把爱国青年的核心组织起来”,给联大党组织和进步青年以启示。经过秘密酝酿和讨论,1944级历史系学生洪季凯(洪德铭)等于1945年2月发起成立了“民主青年同盟”,其章程规定:“接受最先进政党的领导……以在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为奋斗宗旨”,成员有30多名,选出陈定侯、洪季凯、严振、萧松、何东昌为第一届执行委员,陈定侯、洪季凯先后任主委。经过观察和考查,中共云南省地下工委决定对“民青”组织及其活动加以领导和支持,并由袁永熙具体联系。同年5月,根据云南省工委的指示,1941级中文系学生、地下党员马千禾(马识途)等也筹组了另一支“民青”组织,成员有60多名,选举许寿谔(许师谦)、马千禾、李明、李晓、许乃炯等为执行委员,1941级历史系学生许寿谔为主委,党内由马千禾联系。1945年6月,两个“民青”组织商定,按照历史关系和秘密工作的原则,分别称为“民青”第一支部、第二支部,但两个支部相互平行,不发生横向联系。10月底,“民青”成员发展到约300人。为加强党对“民青”的领导,由西南联大第一、第二党支部分别对应领导“民青”的两个支部。1946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工作指示中指出:“我们觉得昆明、成都和重庆在群众运动中产生的‘民青’、‘民协’和‘新青’的组织非常好,我们应该帮助它们发展与壮大”。

刊登在《清华年刊1948》上的文章《学运在发展中》

抗战结束后,清华大学复员北平,党组织分为“南系”(从昆明北上的党员组成,仍由南方局领导)和“北系”(从北平各大中学转入清华的党员组成,受晋察冀中央局领导)。据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著的《长夜星火》一书介绍,“南系”领导的“民青”成员仍保持原来的一支、二支,负责人分别为徐裕荣、陈彰远(刘新),党内分别受王汉斌、袁永熙领导。之后,清华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有很大发展,1947年春建立了“鍊社”(负责人方复等),1948年春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负责人彭珮云等)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协会”(负责人李建武等)。“北系”地下党根据北平学委指示,于1947年也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进步青年联盟”,负责人有张文玉、杨春曜等。后来为防备敌人破坏和加强灵活机动性,实行了外围组织名称多样化,又陆续建立了“中国民主青年联盟”(负责人赵斌等)、“中国青年民主联盟”(负责人庞文弟等)、“中华民主青年联盟”(负责人魏文烈等)。这些组织的成员前后累计达到七八百人之多,成为地下党的强大助手和后备队伍,在学生运动和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