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田学院官网马约翰史料介绍与评析

袁 帆

在清华建校110年历史上,有一位教学时间超过半个世纪,几代学子深受其惠,对中国现代体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教授,他就是马约翰(1882—1966)。可以说,“马约翰”的名字在清华校史上几乎就是“体育”的同义词。

因为要了解马约翰的生平,我第一次知道了他曾经两次到美国的Springfield College进修,也知道了这所创办于1885年的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学院(Y.M.C.A.),竟然是以体育特色闻名于世的公益教育机构。不仅如此,它还有个非常富有诗意,并最终成为其正式名称的校名——“春田学院”。

在春田学院近150年的办学历史上,曾经接受过一代代中国体育人前去学习。作为母校,包括马约翰在内的最早一批中国留学生,受到该学院的特别重视。与他们有关的史料都被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被不断加以整理,陆续公诸于学院官方网站。因为对其中的马约翰史料有着特别的兴趣,因此我将其集中加以整理,试图通过介绍与评析,对马约翰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和思路。

一、马约翰的第一次入学申请文件

(一)咨询信件

入学咨询信(影印件)


TSING HUA COLLEGE

PEK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February 12, 1918

To,

The Dean of the College,

International Y.M.C.A. College,

Springfield, Mass.,

U. S. A..


Dear Sir:

I am quite interest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ave been learning it for many years. China now needs Physical training men more than any thing else. As I have the good chance to be assistant to one of your graduates, Dr. Arthur Shoemaker, the Physical Director of Tsing Hua College, so I determined to persuade a higher cours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your College next year.

Will you kindly give m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First, what are the requirements for entering th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econd, how much will the estimate expenses for one year be?

Now let me write you a few points about myself. I received my B.A. degree in St. John’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in 1911. I am a Christian, and member of the Baptist church. I am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Y.M.C.A. in Peking.

During my school years, I was the goal-keeper and later the right-forward of the Varsity Soccer team for six years, the distant runner of the Varsity Track team for six years, and the third-baseman of the Varsity Nine. I have been playing tennis for 12 years, Basket-ball for 3 years, and skating and ice-hockey for 3 years.

As to gymnastics, I have learned some exercises on the Side-horse, Cross-bar, Parallel-bar, wand and Indian Clubs. I had learned how to swim for only one and a half months, and was able to swim 120 feet with the racing stroke.

As to my experience, I had been the assista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sing Hua College for three years, and I was made the Associate Director this year. So as a physical trainer 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cquaint myself with and practice the rules and the techniques of different games and athletic sports.

Kindly let me know as quickly as possible could I be admitted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experience to the Senior Year? If can not, then how many extra units have I to make up?

With kindest regards.


Sincerely yours,

X John Mo

(译文)

北京清华学校体育部致:

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

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学院院长

1918年2月12日


尊敬的先生:

    我对体育很感兴趣,并且已经学习了多年。中国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事体能训练的人才。因为我是清华学校体育部主任Arthur Shoemaker博士的助手,而他是贵院毕业生之一,所以我决定向贵院申请进修明年的高级体育课程

    烦请您向我提供以下信息:一、进入贵院学习体育教育需要什么条件?第二,预估一年的学习费用是多少?

   请允许我简要介绍自己。我于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我是基督徒,是浸信会的成员。我还是北京的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成员。

    在校期间,我担任了六年的校足球队守门员和右前锋,六年校田径队的长跑者,以及校队的三垒手。我已经打网球12年,篮球3年,滑冰和冰球也是3年。

    至于体操,我学习并练习过鞍马、单杠、双杠等项目。我只学了一个半月的游泳,用比赛泳姿可以游120英尺。

    就我的经历而言,我曾在清华学校做过三年体育助教,今年被任命为副主任。因此,作为一名体能教练,我有机会熟悉并练习不同比赛和竞技运动的规则与技巧。

   请尽快告诉我,我可以通过上述经验被录取到高年级吗?如果不能,那我要补足多少额外的要求?


    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您忠诚的,约翰·马



(二)有关解读


从以上内容可知,这是一封马约翰向春田学院提出高级课程进修申请的咨询信,写信时间是1918年2月。按照清华学校的惯例,教师每五年可获得一次外出进修的机会。马约翰是1914年秋天到清华任教,1919年正好五年,所以他提前一年半就开始进行相关咨询工作。

马约翰对于春田学院的了解,应该与清华学校第一任体育部主任,毕业于春田学院的美国人Dr. Arthur Shoemaker(休梅克)有关。马约翰在向春田咨询时已经在清华学校体育部担任了三年体育部助理,并开始其体育部副主任的工作。

根据有关史料,马约翰曾在始建于1879年的著名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学习过七年(1904—1911),在那里他就是学校体育代表队的主要成员。他在这封申请信的自述中,充分展现出他的运动能力:足球队的门将和右边锋,田径队的长跑选手。此外,他还有12年的网球训练经历;3年的篮球经历;3年的冰上运动经历;鞍马、单杠、双杠等多项体操技能,以及游泳技能。

此外,马约翰是基督教徒,这一点对于当时还是“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培训学院”的春田学院来说,无疑也是加分项目。

(三)正式填写的入学申请表

申请表(影印件)

在马约翰向春田学院进行进修咨询后,他的条件显然达到了学校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他在1919年6月3日填写了正式的入学申请表。这份申请表采用填写问答题的形式,一共设有39个问题。

前8个问题是一般履历,包括:姓名、出生地、出生年月、婚姻状况、学习经历。马约翰的英文名是John Mo,而非“John Ma”,那是因为早年按照韦氏音标翻译的结果,并没有问题。其出生地填写为福建厦门,填表时已经结婚,并有两个子女(应该是马懿伦、马启华)。他的最后学历是1911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

标有马约翰出生时间的申请书局部

但有一处令人感到疑惑,那就是“出生年月”项,这里马约翰填写的是“1888 A.D.10”,即1888年10月。而我们一直以来都知道,他的出生年月是1882年10月10日[1]。这里显然不是他的笔误。两个出生年月,有着“六年”的差距,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数字。从逻辑上讲,我更愿意相信“1888”之说,因为照此推算,马约翰“16岁入圣约翰预科,23岁从圣约翰毕业”似乎更加合理。但为什么在所有“正史”中却将其出生年月说成“1882”(还有“1883”说),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个中原因,只能当作一件历史“悬案”搁置。

第9至15个问题中,涉及到收入、个人习惯(是否吸烟)、身高、体重等。马约翰填写的身高是5ft. 4 inches(162,56厘米),体重140磅(63.5千克),不抽烟。当时的月收入是190美元。

第16至22项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问题。马约翰填写的是已经有10年的田径训练经历(包括学生和教师两种身份),以及一些体操和水上运动经验。在熟悉的运动项目选项中,他选择的是:棒球、足球、篮球、网球、健身操、双杠、单杠、吊环、游泳、冰球、骑马、径赛、跑步、跳跃、撑杆跳、投掷、铁饼等,共计17项之多。占可供选项26项的65%。

在运动成绩一项中,他填写的个人记录(PB)是:880码,2m13s;440码,55s;110码,11s;220码,24s;跳高,5ft. 1 in. (155厘米) 。这样的成绩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是要具有很高运动水平才能达到的。

而对于“学校体育指导者的工作是什么”这样的提问,马约翰的回答集中体现了他对于体育教育的基本理念:为人们改善健康和增强体魄,最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年轻人正确的精神。(To improve and build up health and strong physic for young and old ,and most important off all is to impart in the young men a night spirit.)

第23至33项是与基督教有关的问题。因为当时的Springfield College(春田学院)的正式名称是“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学院”(Y. M. C. A.),所以会向申请入学者了解与基督教有关的问题。马约翰在申请入学时已经是12年的“基督教徒”,因此他在这方面完全具备相应的条件。

第34项至39项问题中,有一项“是谁让你注意到这所学院”,马约翰填写的就是清华学校首任体育部主任A. Shoemaker(休梅克)。关于希望何时入校与离校的问题,马约翰表示希望1919年入学,完成必要的进修课程即离校。

马约翰的入学资料简目

从春田学院保存的《学生入学资料简目》记载来看,马约翰的入学资料是1919年9月4日收到的,于1919年秋季进入“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学院”(Y. M. C. A.)学习。从后来实际情况来看,马约翰于1920年完成学业回国。

二、有关1925年再次赴美进修的信件

马约翰致麦柯迪的信(1925年6月18日)

这是一封马约翰致McCurdy博士的信,全文如下:


Dear Dr. McCurdy:

I am coming back to Old Springfield in September. It is exactly five years since I left the old Alma Mater. I come to try for my M.P. E. degree if possible, and specially to investigate the principal methods adopted by the Universities in carrying out their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Look forward for the great pleasure of meeting you in September.

                                                                                                                                                            Yours faithfully

                                                                                                                                                                   J. Mo

在这封信中,马约翰明确表达了时隔五年后再次回到春田学院的目的,主要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取得体育硕士学位。与此同时,希望调查了解国际上的各所大学在实施体育课程时采用的主要方法。

根据春田学院的记载,马约翰在第二次回到春田学院期间,完成了相关的课程,特别是完成了他的一篇重要论文《论体育的迁移价值》(The Transfer Value of Athletics),并以此获得了体育硕士学位。

The Transfer Value of Athletics

三、1920年在春田学院的外国学生合影

9名外国留学生在春田学院的合影(马约翰,后排左一)


在春田学院官网中有一张老照片,原图说明如下:

This photograph depicts student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who attended the International YMCA  College, now Springfield College, in 1920. The students are [top row, L to R]: John Mo [China, Class of 1920], Dr. Regino R. Ylanan, M.D. [Philippines, Class of 1920], Serafin Aquino [Philippines, Class of 1922], and Wan-Lin Wang [sic] [China, Class of 1921]. Those on the bottom row [left to right] are: Shih Ching Wang [China, Class of 1921], Ernesto M. de Sousa from Portugal, Henry A. Brandt [Switzerland, Class of 1922], unknown, and Geronimi Suva [Philippines, Class of 1921]. 

拍摄于1920年的这张照片,共留下9名来自不同国家留学生的清晰影像,其中有三名中国学生,分别是:John Mo、Wan-Lin Wang、Shih Ching Wang;还有三名来自菲律宾、一名来自瑞士、一名来自葡萄牙,另有一名未知。

马约翰(John Mo)位于后排左一的位置,后排右一是Wan-Lin Wang,中文名王万林(音译),前排左一是Shih Ching Wang,中文名王世庆(音译)。这两名中国留学生,他们的真实姓名是否如此,以及他们后来的去向并不清楚。经多方查询,在中国体育史上也未见有相近似的人名,因此有关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四、1933年在中国的春田学院校友合影

1933年春田学院同学聚会

在春田学院官网中还发现一张老照片,照片上原标注是“二十二年全国运动大会春田大学同学会”,而网站上对照片的说明如下:

This photograph shows nine Springfield College international alumni who served in China after graduation. They are all wearing award ribbons and posed in front of a stadium full of people. The men shown, left to right, are [first row] Sik Wai Ko (’24), Sing-fu Chang (’23), John Ma (Yuehan Ma, ‘20), Man F. Hui (’24), Gunsun Hoh (’23), [second row] Snowpine Liu (‘31), Chin Foh Song (’22), Yuan-Ying Chang (‘24), and W. L. Wang (’20). After Springfield College, all of these alumni went on to have successful careers in physical education.

其中核心的信息是,“这张照片显示了九名毕业后在中国工作的春田学院国际校友。毕业后,所有这些校友都在体育教育领域取得了成功”。至于这九位人物具体都是谁,说明中给出的英文人名除了John Ma很明确是马约翰以外,其它的名字都很难直接辨认,而这又是我们最想知道的关键信息。经过对各种相关资料的综合比对、分析。现在可以确认其中的七位,他们是:高锡威、张信孚、马约翰、许民辉、郝更生(前排:自左向右);刘青松、宋君复(后排:自左向右)。后排右一、右二,这两位春田校友的具体姓名暂时没有能被确认。

图中所说的“二十二年全国运动大会”,其实是指1933年10月10日至20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行的民国时期“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根据有关史料分析,春田学院校友有7人参加了大会组织工作。他们是:大会总干事张信孚;竞赛委员会和审判委员会的委员中,郝更生、马约翰、董守义、许民辉、宋君复、高锡威等六人在列。但遗憾的是,董守义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出现在照片中。

参加这届全国运动会的春田校友在近现代中国体育史上都是“有故事”之人,也是民国时期体育家群体中的著名人士。其中年龄最大的,最早就读春田学院的是马约翰,照相时他被推坐于C位顺理成章。其它几位的简要事迹如下:

1.董守义

董守义(1895-1978),河北蠡县人。早年毕业于河北通州协和书院。学生时代即爱好体育,尤其擅长篮球运动。1917年曾以篮球队队长的身份代表中国赴日本参加第3届远东运动会。1923年董守义赴美国春田学院体育系进修,1925年回国后曾在北师大、浙大、西北联大等多所大学任体育教授,是民国时期颇有影响的体育界人士。1936年,董守义以篮球队教练员身份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1947年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是当时中国三位奥委会委员中唯一的体育家。1948年,任中国参加第14届伦敦奥运会代表团总干事。新中国成立后,董守义历任中国篮球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奥委会副主席等重要体育专业领导职务。

2.郝更生

郝更生(1899—1976),江苏淮安人。早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土本工程,后转读于美国春田学院专攻体育。学成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东北及山东等地大学担任体育教授。曾负责主办民国时期的第三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运动会。1932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督学,同时兼国民体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掌管全国体育行政,是著名的体育教育家、活动家。郝更生于1949年去台湾,继续从事台湾地区体育行政管理工作。由于政治立场原因,对恢复新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的原则问题上极力抵制,未起积极作用[2],成为历史遗憾。

3.许民辉

许民辉,(1890-1961),广东开平人。年轻时酷爱体育活动,擅长田径、足球,1913年入选国家队,以田径和足球运动员身份参加了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并获440码跑第三名,和一英里接力跑第二名;同时参加足球赛和排球表演,成为我国的足球和排球界元老。后曾官费赴美留学,分别获得美国芝加哥青年会大学体育学士,春田学院体育硕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东吴大学体育科主任,北平师大、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体育教授。1933年,任广东省教育厅体育督学,创办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1936年他作为中国体育考察团成员考察柏林奥运会。1944年赴重庆,任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专任委员等体育行政职务。1948年,以中国游泳队教练身份参加了第14届伦敦奥运会。1954年后,他曾连续被选为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4.宋君复

宋君复(1897~1977),浙江绍兴人。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先在柯培大学学物理,毕业后又进春田学院专攻体育。1922年回国后,起先执教中学体育,从1926年起,在沪、沈、鲁、川等地大学任体育教授。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他被认为是“与老舍、梁实秋等名师托起了山大的辉煌”。宋君复是民国时期唯一代表中国参加过三届奥运会的传奇人物,见证了奥运在中国发展的艰难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主任、副院长。

5.张信孚

张信孚,籍贯与生卒年份均不详。据有关资料显示,他曾先后在东吴大学和南洋公学求学,并于1915年和1917年两次随中国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而且都获得120码高栏第二名。大学毕业后,张信孚被南京的东南大学聘用。之后赴美留学,1923年毕业于春田学院。回国后担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体育科教授。1932年10月,民国教育部成立体育委员会,他是18名委员之一。1933年10月,他在民国第五届全运会上担任总干事,说明他在当时的中国体育界具有一定影响力。1949年之后,张信孚参加了南京体育学校的筹建,并担任教学领导职务。

6.刘雪松

刘雪松,四川人,生卒年份不详。据民国时期的体育期刊记载:曾获苏州东吴大学体育科学士,1929年赴美留学,先在春田学院获得体育硕士学位,后又转至南加州大学获得教育硕士。回国后历任杭州之江大学和上海沪江大学体育部主任。抗战前担任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教务长。1932年,刘雪松在美留学期间,曾作为中国代表团6名成员之一,出席第10届奥运会开幕式,在中国奥运史上留下了名字。抗战开始之后,刘青松的公开信息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

7.高锡威

高锡威,籍贯与生卒年份均不详,有资料称其为“香港籍”,可作参考。但高锡威在美国春田学院学习的经历是有记载的,并有一张“许民辉、高锡威、董守义”在一起的著名照片,证明他们都是1920年代早期在春田学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1932年10月,民国教育部成立体育委员会,他是18名委员之一。在193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名单中也有“高锡威”的名字。抗战开始后有关于他的信息,有待进一步考证。

特别让人感兴趣的是,其中好几位人物都与清华大学的体育发展产生过联系。曾经直接服务于清华的有马约翰、郝更生、许民辉。其中马约翰服务清华52年,最长者非其莫属。再有就是郝更生,从1925年秋天应聘清华后,一直到1929年离开,前后与马约翰一起共事也有四年之久。

任教时间最短的是许民辉,他是1932年2月从北师大应聘到清华,他对各项运动都很了解,尤擅长于游泳和排球。本来胜任教学任务并无难处,但却因为在指导学校篮球队时沟通方式简单,“每因细事责备队员目无指导”,被学生认为“好自尊大”,要求体育部撤掉其篮球指导之职。尽管体育部作了大量调解工作,到底也未解决师生矛盾,最终许民辉于1933年寒假离校后辞职未归[3],前后只在清华工作了一年。

在这些春田校友中,还有董守义和高锡威两人,虽未在清华长期任过教职,但在1928年7月15日至8月15日,清华举办的第一届“暑期体育学校”中,两人却都在被邀请前去授课讲学的国内众多名家之列。当时被邀之人构成了当时国内最强的体育教育阵容,包括:王壮飞、沈嗣良、李剑秋、周学章、金宝善、吴蕴瑞、孟继懋、高梓(女)、袁敦礼、高锡威、许民辉、章辑五、郭毓彬、富博思、董守义、严家麟、顾谷若、张汇兰(女)等[4]。

了解这些背景后,我的疑问是:将这张拍摄于1933年10月的老照片赠送给母校的是哪一位毕业生呢?虽然春田学院档案也未说明,但这丝毫不影响其珍贵程度。岁月列车渐行渐远,但这些早期中国体育专科留学生的形象却如此清晰地呈现在后人眼前,实在非常难得,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春田中国校友聚集在一起的其它类似资料。这些人物其实本身就构成了一部浓缩版的近代中国体育史,尽管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尽相同,宗教信仰有所区别,甚至政治立场迥然有异。但就一个群体而言,他们作为促进中西体育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为近现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特殊历史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值得充分肯定。

结语

春田学院是现代篮球的发源地,为此于1968年专门设立了一座纪念篮球发明人的“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根据来自春田学院官网的报道,就在2021年10月2日,春田学院又增添了一处“少数族裔校友名人堂”,而且“马约翰”位居首次进入该“名人堂”的6位校友之首。马约翰在毕业百年之后,仍然得到他的美国母校隆重表彰,说明了他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被国际体育界充分认可。这是马约翰之幸,也是清华之幸。

2021年是马约翰离开他曾经为之奋斗终身的中国体育事业55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发掘、研究与其有关的春田学院相关史料,自然有着一层特殊意义。我愿以这些资料的解读,再次作为对这位“清华体育之父”表达的深深敬意。但愿先生在天之灵有知,并为此感到由衷的欣慰……

                                             (2021/10/23 撰于上海)

注释:


[1] 《体坛宗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402页

[2] 《清华大学百年体育纪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第17页

[3] 《清华大学百年体育纪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第47页

[4] 《清华大学百年体育纪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