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制度与终点型大学建设——以近代清华教师评聘为例

浙江大学教育研究院  刘超

摘  要:教师评聘制度是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支点。近代中国许多高校为此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诸多案例。清华大学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该校的教师评聘经历了长时期的复杂演变。早期清华教师队伍的升等制度极不完善,初级教师与高级教师之间的鸿沟难以跨越,严重地制约了队伍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1928 年后,清华大学迅速建立了自由流动的竞争性评聘制,实现了师资稳定性与流动性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延聘和培育了一批拔尖人才。梅贻琦任内,清华大学真正实现了人才引进和内部晋升并重。在西南联大时期,清华的教师制度设计与主流制度实现了磨合。青年学者需要经受更长时间的考验才能晋升教授,学界行情也水涨船高。上述变迁折射了近代中国知识界的成长历程。教师评聘标准的实质乃是学术评价和学术独立的问题,教师评聘标准的提升意味着中国开始具备更高的学术标准和更强的学术自觉。若干所一线名校的迅速发展,引领了中国的学术进步,促使中国生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共同体,这对中国学术文教影响深远。

关键词:清华大学;终点型大学;教师评聘;人事制度;学术评价

 

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

 

 

文章原载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4期 

作者简介:刘超(1982-),男,江西赣州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史、高等教育、知识社会学、政治哲学、科技哲学和心灵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