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清华特色体育:夺旗

袁 帆 

早期清华除了开展正规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外,还有几项体育竞赛也颇具特色,对学生“体魄与人格的同步塑造”产生很大影响,“斗牛”因参与范围较广,流传了许多佳话;“拖尸”(toss:摇荡)因包含着损害心理健康的因素,也留下不少争议。除此之外,还有一项“夺旗”,因为本身开展的条件所限,并且鲜有相关的照片资料,也少见参与者的亲身回忆,故而不为人知,成为清华体育史中的一个“盲点”。 

早期清华大草坪是有几棵大树的 

在一篇为纪念清华百年校庆而编纂的“清华体育史话”中,对“夺旗”活动有这样的介绍: 

夺旗竞赛也是学校组织的活动。校庆前,学校在大礼堂前草坪里的一棵大树上挂起旗子一面,让各级组织代表队,一块上去夺旗,并设规则如下:

(1)每级必须有二十人参加;

(2)每人必须着本级级服;

(3)不准带有伤人之举;

(4)必须着橡皮鞋;

(5)夺旗时,各队距旗须俟于相等之距离;

(6)夺旗时必须待评判员发令后始能前进;

(7)夺旗时只须徒手不准持任何器物;

(8)夺旗时不准拳足踢打;

(9)夺旗时有人将旗抢得,评判员已发判决令时,其他人等即不得再夺;

(10)夺得此旗后,即可更换锦标旗,由得胜级保持一年;

(11)夺得此旗之级于每年一月一日必须持旗在校内绕行一周,其时间可保守秘密,其他各级有抢夺之权;

(12)夺得锦标旗之级,须严密保存之,其他各级于一年内可随时侦知其藏旗之所而夺取之。[1] 

由此可知,“夺旗”是一项由学校组织的“正规”体育竞赛,与活动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有条件限定的。首先是“时间”,大体是在每年四月举办校庆前后,亦即“一年一次”;活动“地点”是在大礼堂前的草坪上;参与的“人物”是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派出20人。如果以四个年级计算,就是一项同时有80人参加的大规模“游戏”,场面颇为“壮观”。 

简而言之,“夺旗”就是在一棵大树上挂一面旗帜,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参赛的所有人同时从起跑地点冲向大树,看谁先爬上大树,能最后将旗帜抢到手中的为“胜利者”,学校就会换发一面“锦标旗”给获胜的年级,“由得胜级保持一年”,来年再战。 

由于这是一项涉及“年级”集体荣誉的活动,同时又是一项贯穿“团队精神”和“个人能力”于其中的竞赛,因此激烈程度自然非同寻常!根据规则可以设想,为了能在众多竞争者中“拔得头筹”,除了要奋勇当先外,还要设法阻止其他竞争方接近目标,谁“冲锋”,谁“助攻”谁“打援”,都要事先有所部署。参赛各队必须制定战略战术才有获胜的可能,而最终的结果仍然存在极大的偶然性。 

在这过程中间,“冲锋者”要努力使自己尽快靠近大树,这需要发挥短跑能力,争取用最快速度跑到树下。至于能不能率先爬上树去,那就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了,既需要同伴的“助攻”帮助攀爬,又需要“打援”,依靠同伴化解其他队的阻挠与破坏。总之,最后能在几十个人里脱颖而出,爬上大树夺得旗帜,肯定是要经历过一场“有我无他”的争夺才能办到! 

冥冥之中,好像上天要向清华110周年校庆送一件“礼物”似的,我在前几天收到一位颇具传奇经历的朋友发来一组老照片。原来这是他偶然收藏到的1934年清华土木系毕业生曹兴祖的遗物,他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没搞清楚照片表现的是清华历史上的什么体育项目,希望我能协助解开谜团。从照片拍摄的场景看,可以确定就是清华大礼堂前的草坪,而上面的人物显然正在进行一项激烈的竞赛活动。其中动作特征最突出的就是一群人紧紧围向一棵大树,而有一个人正在拼命往上爬…… 

结合前面关于对清华“夺旗”竞赛的规则介绍,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传说中早年清华的“夺旗”吗?如果按照逻辑关系排列,这几张照片基本上完整地表现了“夺旗”的全过程。 

001b

镜头1  大礼堂前:一声哨响,冲向目标 

镜头一:礼堂前的大草坪靠近科学馆一侧围满了观众。随着一声哨响,夺旗竞赛开始!几路人马从不同方向冲向一棵大树。照片左面有一个运动员跑得飞快,好像是要绕到大树的后方去攀爬。 

002 保护本队夺旗手上树

镜头2  一位夺旗手突出重围开始上树 

镜头二:在一棵大树下,聚拢着很多的学生,身着四种不同颜色搭配的衣服(全白、全黑、上白下黑、上黑下白),正好分属于四个不同的年级。树的一侧可以看到有一个队员在自己队友的保护下开始攀爬。而其他竞赛方队员还在拼命靠近,意欲做最后的争夺。 

003 阻挡对方队员接近大树

镜头3  阻挡对方队员接近目标 

镜头三:在外围,激烈的“搏斗”还在进行,分属不同阵营的“助攻”队员抱在一起,拼命阻止对方靠近大树。 

004 在激烈争夺中一名队员爬上树去

镜头4  科学馆前:在激烈争夺中一名队员爬上树去 

镜头四:可以确定是在大草坪上从东向西拍摄,背景是著名的清华科学馆。在这棵大树下,少说也有二三十人纠缠在一起。虽然照片无声,但各方人物以不同动作姿态所构成的现场气氛,却好像让我们听到了呐喊声、助威声,激烈程度跃然画面之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穿全白色服装的队员已经成功突围,左手已经勾住一个大树杈,只要再一使劲,就可以攀爬上去,要夺取的旗帜应该就在上面。 

“夺旗”规则中的要素在这几张照片中都能找到,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相应的文字证明,缺乏关键的信息支撑,在说服力上就存在“软肋”,因此对照片的解读仍然属于“假设”的范畴。 

夺旗1934

1934年版《清华年刊》校庆活动照片:级际夺旗 

于是我试图在清华史料中寻找答案,经过对清华早期校刊的进一步仔细筛查,终于在1934年版《清华年刊》的“校庆活动专栏”里发现了一张关键照片,上面赫然标注着“级际夺旗”四个字!虽然不能直接肯定这与发现的四张老照片是否属于同一时间的活动,但画面上表现的场景如出一辙,证明是“夺旗”竞赛可以说确凿无疑,无懈可击。这几张老照片真可以称得上是“弥足珍贵”,再现1930年代“夺旗”竞赛的真实场面,让后人能够直观地了解清华这项已经失传多年的体育活动。 

结合这几张老照片,我们再来读下面这段同样出自“清华体育史话”中的描述文字,就好像穿越时空,重新回到近90年前每年校庆时热火朝天的“夺旗”竞赛现场: 

爬树、夺旗看上去并不难,难的是各队都有人站在树下拉腿,只要不是自己年级的人,谁要上就要把谁拉下来,激烈的时候,甚至把人家的裤子也拉下来,造成莫大的笑话,也有把人家的衬衫撕破,变成了披风。当然没有人对此抱怨。1933年校庆那次夺旗比赛,是由大一获得冠军。他们级的几个人抬着准备上树拔旗的人从高个儿的背上一踩就蹿上树去,下面的人醒悟过来,赶忙去拉他的腿时,红旗已在他手中,按规则就算胜利了,据回忆夺得红旗的是地学系的张英骏(也有人认为是荣千祥,即荣高棠)。现在那棵挂旗的大树已无处可寻,据说已被砍掉了[2] 

“爬树”“夺旗”,完全颠覆了以往对民国时期大学“斯文书生”的惯常印象,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当年的清华校园竟然是这样:“静”可文质彬彬,埋头读书;“动”则赳赳武夫,你争我夺。或许,正是这种教育理念和训练实践,才使得那一代清华学子在“一二·九”运动中面对反动武装军警,毫不退缩,敢于抢回被捕的同学;也使得他们在抗战的烽火中,不畏颠沛流离,千里跋涉,到“西南联大”去延续中华民族的教育薪火。可以肯定的说:他们能够迅速适应此前无法预见的环境巨变,清华体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一定功不可没。 

如今,“夺旗”“斗牛”“拖尸”这些颇具特色的体育“游戏”虽然早已在中国的大学中绝迹,但这些项目中包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倡导仍然值得今天人们深思,其中蕴含的“提倡合作”“敢于竞争”“屡败屡战”“绝处求生”的积极因素,明显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具有契合之处,毫无疑问也存在发扬光大的历史价值。 

清华悠久的体育传统如今早已是有口皆碑,“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也是愈加深入人心。有鉴于此,清华早期几项带有游戏性质的体育活动就不能只是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谈资”,而应该将其视为清华宝贵的体育文化资源,有必要充分考虑并吸取其积极成分。如果能将其演变成为别具一格的辅助性体育活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特殊的“育人”作用,或许更能成就一段有意思的“佳话”。在清华今天提倡的“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的口号下,那何尝不是一种在传承清华精神中的创新,又何尝不是对清华百年文化精髓的尊敬?这正是: 

围追堵截鏖战急,披荆斩棘夺锦旗;

静读动炼清华园,体魄人格塑一体! 

                                        2021/4/01 于上海

 

注释:

[1][2]叶宏开等,《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102页。

附图:(图1由黄伟先生提供;图2—图5,来自朴铁军先生私人珍藏;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