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主校门及题写的校名

田 芊

    校门是一个学校的脸面和标志,也是学校历史的见证。清华大学在百年的历史上曾有过三个主校门,即建校时的第一个主校门,俗称“二校门”;上世纪30年代建的第二个主校门,称“西校门”;以及2000年建的第三个主校门,即“东校门”。

    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建于1911年(见图1)。清华在筹建时只是划分了清华园为基址,1910年开始进行基建时,先修建了校园围墙,以及拆除清华园东边原“永恩寺”后兴建校门。原有的两棵桧柏如今仍旧树立在校门后大道的两旁,这两棵古柏虽然不会说话,却是活着的清华历史见证者。大门面向南,形体优雅,含有西欧古典建筑的风格,门前有校河万泉河蜿蜒流淌而过。之后,近春园也划分给学校,清华校园面积扩大了。上世纪30年代修建了教师住宅区“西院”,以及新的校门,因此这原有的校门便处于校内,大家都称其为“二校门”一直至今。百年来,二校门成为了清华的象征,所以很多校友对她满怀深情:“每当我怀念母校时,母校的容颜,正是这端庄典雅、洁白如玉的二校门。”

   

图1 清华第一个校门,俗称“二校门”

    1933年修建了清华第二个主校门,大门面向西,故称之为“西校门”(图2)。西校门位于校园最西边,前面不远处就是圆明园,再往远处可与北京西山相望。西校门比二校门高大,显得大气而厚重,仍含有欧洲建筑的特色,其门面方方正正,给人以刚健又朴实之感。大门的风格与上世纪50、60年代清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倒是十分贴近相符合。


 

                   图2 清华西校门                                  图3 清华东校门

    清华建校90周年前于2000年在学校东部修建了第三个主校门,即“东校门”,因位于校园东南边,也有人称其为“东南校门”(图3)。此校门的设计吸收了二校门和西校门中的元素,并大胆取消大门上方的门楣,形成开放式的风格,彰显大气和明朗。东校门正面的道路可直达西直门,向校门后面望去即是清华建筑又一个重要标志主楼,与两旁的建筑群一起构建起现代大学的氛围。在清华校园里的建筑,既有中国古代园林式,又有西方建筑风格,还有现代建筑特色,三者协调融合于一校之中,不愧为世界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注1)

    清华三个主校门代表了百年清华发展历程的形象,如果细究还可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事。笔者曾以清华主校门编了一个顺口溜:清华校门有“三怪”,本是老大叫老二,学校东门向南开,东西校门两块牌。所谓校门“三怪”:明明是第一个校门却偏叫二校门,故有第一怪“本是老大叫老二”;东校门兴建不是面向东而是面向南,有第二怪“学校东门向南开”;再就是东、西校门上校名的字体两者不一样,而有了第三怪“东西校门两块牌”。西校门和东校门上的“清华大学”校名的字体不一样,这就涉及到为清华题写的校名了。

    1.清华园、清华学堂题字

    1911年成立清华学堂,此即清华大学前身,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所建最早的主校门“二校门”,大门上只有“清华园”题名(见图4),而当时学校的校名“清华学堂”,在清华原“一院”大楼(现称“清华学堂大楼”)(注2)的大门上(图5)。此两个题字均为清朝军机大臣叶赫那拉·那桐所书。

 

图4 第一个主校门(二校门)及题字

 

图5 一院大楼(清华学堂大楼)及题字

  1.     “清华园”更为有名的题字,当属清朝皇帝咸丰所书。清华园原是清朝康熙皇帝的行宫熙春园的东半部,此园在道光年间赐于道光三弟,后由其嗣子(道光五子)承袭。咸丰帝(道光四子)即位后,将其弟的赐园易名为“清华园”,并特书赠匾额。此匾额至今完好,仍悬挂在工字厅大门的门廊上(图6)。

图6 清朝皇帝咸丰题字

  1.     但是,二校门在“文化大革命”中却遭到了厄运,1966年8月24日,在“红卫兵运动”中被以“破四旧”为名拆毁(见图7)。改革开放后,校友们倡议并捐款重建二校门,于1991年4月建校 80周年校庆时落成。所以,现在所见到的“二校门”已不是原物,而是复制品了。如今,“清华学堂”题字是原物,而“清华园”题字是依据老照片重新仿制的了。

 

图7 二校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

  1.     2. 国立清华大学题字  

  2.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曾在主校门“二校门”上挂有题名“国立清华大学”的校牌,其题字为楷书颜体字(图8)。这是清华学校被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后,被任命为校长的罗家伦在南京特地邀请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手书校名大字,带回学校制成长牌悬挂于校门上,以示正式成立清华大学。

  3.     1933年新修建了主校门——西校门,大门上镶刻的校名“国立清华大学”仍旧采用了谭延闿所题写的字(见图9)。此题字为竖写,还按原样被置于西校门的横眉正中央。但是,由于西校门门面大了许多,因此原写校名的字体相对较小一些,且高高悬挂于上显得更小了,给人感觉不够大气。如果是将其横排,并放大字体,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1.                 8 二校门上“国立清华大学”题字      图9 西校门上“国立清华大学”题字

  2.     3. 清华大学题字   

  3.     1948年12月,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挺进到北平北郊,清华园已闻炮声。为避免清华等名校受到破坏,毛泽东在一个月中接连3次亲笔批示,紧急电令有关部队领导人切实“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12月15日,北平海淀、清华园得以解放,清华大学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4.     新中国的诞生激发了清华广大师生的无比热情,清华教授张奚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特地向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转达了清华师生员工的热烈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名。1950年6月,毛主席欣然题笔写了校名“清华大学”。毛泽东题写的原件现保存在清华大学档案馆,如图10所示。

图10  保存的毛主席题字原件

  1.     由图10可见,毛主席在一张宣纸上用毛笔,一气呵成写了繁体字“清華大學”6个字样。此纸张不大(面积比K4纸张大一些),在纸的上半部分排列了用行书题写的4个字样,纸下方并排用草书题写的2个字样。并且特意在左上方纸边注明:“右下草书似较好些”,另用线条将右下角的“清华大学”字样6勾划出,还在旁边画有两个小圈,显然这是毛主席自己比较中意的字样。然而在现保存的原件中,右下角的字样6“清华大学”已没有了,其中字样5中的“华”字也有些残缺不全。

  2.     据了解,当年学校为做校牌、校徽,将选定的字样6剪下来取样进行了制作。但是在使用后,剪下的字样原件部分不知道放到何处去了,后来也再没有找到,很可能已遗失。假如当时不是剪下来,而是用现在的照相、复印、扫描等其中任何一种技术取样,也就不至于损坏原件了。可是没有能够妥善保存好,这是非常可惜的。

  3.     4. 清华大学题字的两种版本   

  4.     在后来使用毛泽东题写的校名“清华大学”时,并没有单独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整体字样,而是在“清华大学”6个字样中分别取其一个字,然后再组合而成,并且形成了两种不尽相同的“清华大学”字样版本:西校门字样(图11)和东校门字样(图12)。将毛泽东题字进行集字合成为新的题名,这种做法很可能清华是肇始者开了先河。

   

    毛泽东题写“清华大学”的这两种不同字样版本,除了主要用于学校的每一个校门做成校牌,另外还分别用于学校的徽章(教师佩戴的是红底白字,学生佩戴的是白底红字和研究生佩戴的是橙色底白字)、校旗,以及清华的公函用纸和信纸、信封等,后来还用于清华注册商标上(图13)。

    5. 两种版本清华大学题字的分析

  1.     (1)图14是“清华大学”西校门字样,为了便于比较,图中上半部分为西校门字样,下半部分为原件中相对应的字样:

图14  西校门字样的比较   

  1.     由图可见,①“清”字:取自原件字样4中的“清”;②“华”字:取自原件字样2中的“华”;③“大”字:取自原件字样1中的“大”。④ “学”字:此字却与原件其他5个字样的“学”字都不相同。由此存在一个疑问,这个“学”字究竟源于何处?是否有可能是遗失的字样6 中的“学”字?

  2.     (2)图15是东校门“清华大学”字样,同样为了便于比较,图中上半部分为东校门字样,下半部分为原件中相对应的字样:

图15  东校门字样的比较

  1.     由图可见,① “清华”两字:取自原件字样2中的“清华”;② “学”字:取自原件中的字样5的“学”;然而发现,③ “大”字:则与原件中其他5个字样的“大”字写法也都不同。那么,这个“大”字是否也有可能是遗失的字样6 的“大”字吗?

  2.     由上面比较可知,现在的两种“清华大学”字样版本,基本上都不是毛泽东题字书写的原迹中第6个“清华大学”字样,那么遗失的毛泽东主席较为满意的字样原迹到底是什么样?

  3.     6. 关于遗失的“清华大学”字样

  4.     多少年来,遗失的第6个“清华大学”字样始终不见踪影。原件的弥补是已无可能了,但是能否知道它原来的模样呢?本以为踏破铁鞋无觅处,然而笔者却无意在清华百年校庆时觅得其模样。2011年4月,在庆祝清华百年校庆期间举办的展览《走过清华园邮戳的百年足迹》上,笔者见到陈进权所著一书《中国邮戳研究会丛书(三)》,书中第57页有一个上世纪50年代清华公函用信封,十分惊喜地发现信封上面右下处印有“清华大学”字样(见图16):

 

图16 50年代公函用信封上的“清华大学”题字及其比较   

    同样为便于比较,图16也列上了相对应的原件字样,由图可见:

    (1)图中“清华”两字同为草书,其字体风格几近一致;

    (2)图中“大”字与东校门字样的“大”字,极其相似;

    (3)图中“学”字与西校门字样中的“学”字,高度相似;

    (4)图中“大学”字与图13中1954年清华大学公用笺中的“大学”字,十分相似;

    此外,笔者在进行校友访谈时,曾听有人(如当时的在校生郭道晖、金德年等)回忆说:第一次选用毛主席书写的“清华大学”字样做成学校徽章后,由于校徽是珐琅制品,制作工艺不够精细,其中“华”字的许多笔划合并在一起了,缩小后粗看极像“草”字,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清草大学”。因此,第一批校徽不久就收回了,又重新挑选字样做了新的校徽。如果他们所谈的是事实,此正与图16字样相吻合。

    因此是否可以推断,毛泽东书写“遗失”的“清华大学”字样,终于“失而复得”了。但有些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此发现的字体所用纸张太粗糙、字体又较小,因此再现的字已走样许多。而且,其字迹变得圆滑完全失去毛笔的笔锋,以及两字之间的排列间距被拉开,已非原来书写时一气呵成的感觉。

    不过应当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现在“失而复得”的字样其风韵尽失,但是仍大体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面貌。由此,可以断定现存的东校门、西校门上的“大”与“学”字即是遗失的字样,而“清华”两字可参考现存的其他字样知晓其大致模样。当然,非常寄希望于今后能够发现更准确、清晰的毛泽东主席原来书写的字样,见到其“庐山真面目”。

(原写于2011年6月,改写于2019年3月)

    注1: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2010年曾评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入选的14个校园中,唯一的亚洲院校是中国的清华大学。

    注2:本来“清华学堂”是清华最早的校名,但是现在不少人习惯用“清华学堂”来称呼原一院的大楼,实为不妥。因为“学堂”是学校的旧称,原本是“研习学问的地方”之意,非房屋大楼也,故此楼应称之为:“一院”或“清华学堂大楼”。

    (此文得到校史馆刘惠莉老师帮助查找有关资料,以及孟凡茂的指正,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