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论考大学》

    今天,全国各地近1千万名考生将走上高考的考场。“考大学”,成为这一段时间考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话题。70年前,时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务长的费孝通教授,也对这个问题作过思考,并写下了《论考大学》的文章。如今,社会环境和条件与当年已大不相同了,但这位社会学家在文中提出的教育怎样“和社会的需要相配合”的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在千万名考生步入2018年高考考场之时,我们发表费老的《论考大学》一文。该文选自费孝通著《大学的改造》,1950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2017年商务印书馆再版。由于时代变化,费老在文中所用的语言文字习惯和标点符号与现在略有不同,均保留原貌。

 

清华社会学系教授费孝通

费孝通和夫人、女儿合影于清华园胜因院宿舍(1948)

晚年费孝通

费孝通著:《大学的改造》

《论考大学》

费孝通

    每一个在大学里念书的人没有不记得投考大学时那一段磨折。每一个想进大学的学生,尤其是中学将毕业的学生,没有不为了报考大学而感到恐惧和烦恼。更有不少投考大学失败的人,为数每年总在几万人以上;为这一关不能通过而颓丧失望成为人生过程中一件难以补偿的挫折──这一切其实已足够说明“考大学”实在是有问题的,同时也表明以往教育制度必然有它不合理的地方了。

    让我们先问问:为什么“考大学”成为难关呢?首先可以指出的是要升学的人多,而大学容量相对的少。譬如历年清华大学招生时报名的人数总在1万人左右,而能够录取的只在500人左右。二十人中录取一人,这一关口这样紧,这样狭,怎能不挤?把门开得大一些,问题不是解决了么?当然,这门是可以开得大一些的,但是这门总有一个尺寸,因为学生的数目要和学校的设备和学习内容相配合的。要实习的课程如果人多设备不够,这门课程就学不好。像清华、北大,如果尽量招足学生,每校每年能收入的也只在1000人左右。如果1万人投考,还是有9000人进不进来。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了,那就是:为什么每年有这样多的学生要投考大学?这是好现象呢还是坏现象呢?这是否表示中国教育的发达?不是的。实在的意义是以往中国教育没有和社会的需要相配合。在解放以前,中学看成了是大学预备学校。中学校的好坏用考得上大学的毕业生数目来决定。在这种中学里教育出来的学生除了“考大学”之外并无专长,并不能进入社会得到应有的工作。因之,中学生一般的志愿是“升学”,就是“考大学”。这种情况造下了大批的大学预备军,挤在大学的门口。这个关口也愈挤愈紧。我的确知道有很不少学生一连几年投考大学而还是在门外的。他们觉得这是惟一的出路。闭了眼,在这关上碰。

    很显然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高等教育的社会阶段现在还没有到,而且现在的社会上也并不需要,也并不能使每一个人都费上二十多年在学校里。所以小学的人数必多于中学,中学的人数必多于大学。而且中学毕业生中大部分是不升学的,所以中学教育必须摒弃“考大学”的目的,而直接造就能为人民服务的人材。只有这样改造之后,中学教育才能上正轨,而大学招生问题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

    中学教育的畸形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往不合理的社会中发生出来的。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人和事的配合并不根据才能,而根据“资格”,资格就是身分。一个没有大学毕业的技工,不论他能力怎样好,没有希望会升成工程师的。什么限制了他呢?是资格。反过来说,一个取得大学毕业证书的人,不问他的才能怎样,总可以混得一个职业。靠什么呢?又是资格。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特色。因之一个想在社会上获得较高待遇的人就专在资格上打算了。考大学成了科举,为此可以拼命,可以一进大学,好像登了龙门,就可以“混”了!混学分,混文凭。──这种社会本质不改革,挤向大学的风气,也是不会转变的。

    解放之后,上述的情况基本上改变了。表现出来的是投考大学的学生减少了。以清华和北大说,今年考生的数目比去年已减低了三分之一。有些人觉得这表示了大学的衰落,其实,刚刚相反,这表示了中国的教育已开始走上正轨。在大学里说,学生己破除了混资格的心理,“资格”在社会上已经不发生作用,封建主义已经受到严重打击,从式微而将消灭。最明显的实例就是许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绝不考虑证书的问题,走出学校去接受他们的任务。在学校里的学生,不再从学分上打算,而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功课了。封建主义的打倒使大学不再是龙门,因之许多青年的眼睛向着人民的需要注视,发现了比进大学更有价值的服务机会,他们不再向大学里挤了。

    更重要的是社会本质的改变,革命的进行开展了每个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加上了建设事业百废待兴,在短期中需要大量的人材,所以不论教育程度的高低都有他工作的岗位了。

    为大学本身说,这并不是衰落的表示。现在考生的数目还是远超过能收的数目,大学还是可以得到能充分利用它设备的学生数,为人民培养专门人材。

    更进一步说,我们希望今后中学毕业生的升学应当有计划地在毕业时依学生的志愿、才能和成绩,决定他是否应进大学和进那个大学,根本上使现在浪费人力财力的招考制度能归于消灭。这个希望,我相信,在我们教育制度合理发展中必然会实现的,虽则以现在来说,还是太早。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