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清华
看过清华大学校史馆《自强不息 振我中华——清华大学留美军事学人历史展》一文,有不少收获。因本人之前进行过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发现有一些是展览中没有涉及的,现整理后作一个分享。那些抱着强军救国的理想、从清华赴美入读军校的留学生们,正如展览前言所言,他们的人生之路可歌可泣。本文愿以一点小小的努力,尽可能地记录下他们的人生轨迹,以此作为纪念。
一、王成志
王成志的职业经历可以补充的是:曾任美国标准长岛及及克来明等飞机厂工程师[1]。1922年返国后,任上海交通大学助教等职,后赴北京任交通部铁路护路局局长,曾在北京工业学校任教。1924年冬赴奉天,任东三省护路警务处顾问,奉天督军(张作霖)公署高级参谋,后任安国军总司令(张作霖)部顾问等职。1927年底返回上海市定居[2]。1934年至1935年再度任教于交通大学,任机械工程学院讲师[3]。
1985年2月8日出版的交通大学校友通讯《交大友声》中有一篇署名编者的《旅日本交大同学会近況》,提到王成志住在日本,当年“米寿高龄”,文中《旅日校友芳名录》显示王成志的校级系别为“沪6年电机”,具体住址在琦玉县入间市丰冈[4]。据《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王成志1916年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南洋公学改名而来,交通大学的前身)的机械科,毕业当年获清华学校(庚款)资送美国留学[5]。多方检索未发现这一时期有同名的交大校友。
二、李家琛
关于李家琛的展览内容中,提到李“返国后曾在中缅印战区服役、少将”,目前找到的资料显示,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李家琛曾任东北交通委员会技士、北平粤汉平绥等铁路工程师、湖南大学、中法工商大学教授,滇北矿务局工程师兼工务课长、滇缅公路工务局正工务等职[6]。1942-1944年任云南大学土木系教授,所授课程有工程材料、石工及基础[7]。抗战胜利后任职于行政总署善后救济委员会[8]。
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部工厂设计事务所合编,人民铁道出版社1958年3月出版的《钢筋混凝土轨枕参考资料》一书中有署名“李家琛”翻译的多篇论文,如《钢弦混凝土轨枕制造法》、《石棉矽酸钙轨枕》、《混凝土板(整体道床)上的铁路轨道》[9],以及他人翻译,李家琛校的两篇论文,《关于日本国营铁路的预应力混凝土枕轨》和《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混凝土》[10]。该书前《编者的话》称“本期几篇文章是工厂设计事务所和铁道科学研究院几位同志在短时间内分头翻译的”,经过多番检索,同期同专业或行业领域内未见同名的专家,虽然尚不能百分之百断定,但可以推测:李家琛很可能留在了大陆,任职于铁道部(工厂设计事务所或铁道科学研究院)。另外,1994年12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丛书》复30册上刊登了李家斌的文章《毕业六十年》,称其在1992年11月由上海飞长沙,由李瑞泉工程师(李家琛1922级校友之子)等接机[11]。
三、于德仁
1936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第三卷一至五期有于德仁的信息:于德仁(静岚) 职:美国米西根省银行行员[12]。
四、孙福麟
1935年11月的清华校友通讯有一则消息:孙福麟更名绍芳,时任四川重庆四川盐务稽核所税警课长[13]。三十年代后期曾从鄂崖盐务局税警科科长调任福州盐务管理局税警课课长兼税警训练所所长,不久后到苏北某部队[14][15] 。1941年的时候在驻扎洛阳的河南盐务办事处第一区任职,1942年缉私署成立,之后孙瑞麟曾任驻地在湖北的财政部税警第七团的主官[16]。铁路运输专家金士宣回忆自己1923年8月赴美留学时,同船的清华公费留学生中有孙瑞麟,“金士宣在1983年回忆说:‘到1982年,我们那次同船到美国的留学生仍在国内为人民服务的,我知道的有:谢冰心、吴诒芳、朱物华、吴文藻、全曾嘏、葛炳林、孙瑜、张哲、孙福麟、方重、闵启杰、陈植等。’”[17] 此外,有新浪博客的博文《留学美国的炮兵专家——孙福麟》说其在解放战争后期参加了甘肃起义,后来在内蒙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972年病故。(博客文章内容不适合引证,但是可以作为线索了解)。
五、张治中
张东泉(1900—1975)[18]。张东泉归国后曾任刘湘的廿一军参谋处处长,兼战车大队长,负责制作步机枪弹的兵工厂[19][20]。1950年-1958年任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教授。1959年调贵州工学院任教,在贵州工学院任教期间,曾任化学教研室主任。讲授《无机酸工业》、《酸碱工业》、《工业化学》、《林产工业化学》等课程[21]。《清华校友通讯丛书》复17册刊有王桂侯的文章《清华,在我心中》,称张东泉与是其姑父,留美学化学工程,已于文革期间去世[22]。
六、王稜
《申报》1945年7月11日第二版题为《税警特别党部 改选执监委》的新闻:中央税警总团特别党部十日上午于团大礼堂举行全体党员代表大会......选举结果,执行委员五人为黄特、李丽久、熊剑东、王公五、王启华。据《申报》1946年10月11日第九版《熊剑东先生治丧筹备处徵集哀挽文字通告》以及1946年12月6日第六版《熊剑东先生治丧处通告》,王公五担任熊剑东治丧筹备处和治丧处委员。
王公五参与了横滨军事法庭的战犯审理工作。“审理乙丙级战犯的横滨军事法庭是由盟军总部法务局下的国际检事组负责成立,由中、美、英、加、澳、菲、荷、法、纽、等九国代表组成。中国方面负责乙丙级战犯的审理的是王公五上校和童维纲二位先生。该庭早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就开始丙级战犯的审理(对负直接责任者),旋于一九四七年三月开始审理乙级战犯。”[23] 在1947年11月底开始的对“花冈事件”战犯的审判过程中,“被告的辩护律师首先提出反对中国的王公五上校任裁判委员,其理由是王上校在任中国代表团对外联络官时曾参与了遣送战俘的工作,可能预知本案的案情。被告方的请求被裁判长德维斯上校驳回。”[24] 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的网站“典藏台湾”上可以找到典藏号为020-010117-0047的外交部档案文件《横滨军事法庭审判概况》[25],其中的人名资讯,除了王公五,还有以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闻名的梅汝璈,以及另一位清华学校的留美学子任宗济。据清华校友陈耀庭(1936)回忆,其记忆所及的先后参加中国驻日代表团的清华校友有十六名之多[26]。
七、李直民
据侯奕安,侯妍如,郑雪玉的论文《中国学生在美国维吉尼亚军校(1904-2005)》,李直民在校期间是1926年2月2日至1927年6月16日,同属河南籍的王正,在校期间是1926年2月8日至1928年6月13日[27]。在寻找王正的资料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李直民在193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硕士学位。在1929年5月13日的 The Stanford Daily(斯坦福日报)上,李直民、王正以及贾幼慧(1925)同列政治学硕士学位候选人[28],在斯坦福大学校友会1956年出版的校友录上,李直民的政治学硕士学位是1930年授予的(Li,Chih Min,AM POL.SCI. 30)[29]。李直民与王正同时进入维吉尼亚军校,比后者早一年离开。在这一年里,重返俄亥俄州立大学,于1928年获得市政学学士学位(Li, Chih Min, A.B., Ohio State University grad(municipal adminstration)Chengchow,China)[30] 。而王正从军校毕业后,入斯坦福大学,李直民也辗转来到斯坦福,两人都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
李直民回国后任河南大学市政学教授,逝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夕[31][32]。
八、杨昌龄
1977年1月的《清华校友通讯》新58期,纽约区校友动态:杨昌龄(26)夫妇拟久居温哥华市(按杨同学为港同学会前会长,希望杨同学将温埠同学会组织起来)。该期刊载杨昌龄的通信地址为加拿大温哥华的某处[33]。
九、陈家騄
陈家騄1930年8月到训练总监部教育科任职[34],1932年4月,时任(南京)训练总监部总务厅教育科科员的陈家騄因另有任用被免去本职[35]。1933年、1934年都在(杭州)航空署第七科任科员[36][37]。1936年1月陈家騄给《清华校友通讯》去函称“自去年三月失业,自沪至蓉,走完长江,至今未能谋得一事”[38]。1936年5月的《国立四川大学周刊》刊有陈家騄记录的何廉的讲话《中国经济之出路》[39]。1937年名列清华同学会成都分会同学录,通信地址是东门街四十七号,无职业信息,但是晚一级的曾庆集的通信地址也是成都东门街四十七号,职业是中央军分校教官[40]。
十、李谟焌
1934年5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载有李谟焌近况信息“我自从一九三二年由美回国后,即在马占山将军部下充任骑兵少校营长,中校团附及代理上校团长等职。在东北转战数千里,华北停战后即辞职回申省亲。现充任军政部学兵总队中校之职”[41]。三十年代前期军政部学兵队成立后李谟焌曾任中队长、团长[42][43]。据翁文灏日记,1937年底军委会各机关迁移的时候是“资源会人”[44]。1938年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成立后,李谟焌任辎重科科长,上校[45]。1948年四月的《清华校友通讯》中,李谟焌的服务机关是国防部部长办公室[46]。1949年4月渡江战役中以国防部少将部员的身份被俘[47],建国后关押学习[48],在押期间病亡[49][50]。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