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回眸一二十年代的清华体育

冯 茵

    在古希腊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的山岩上,刻着一段古老的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短短数语道出体育之魅力所在。在清华,古希腊崇尚体育的精神得到伸张。

    与古希腊不同的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哲学和文学奠基的,中国没有机会去认识体育的重要性,直至满清末年,“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运动影响很大,才为西方近代体育引进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前后,随着教会学校的建立、新式学堂的兴起及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西方体育在我国逐渐开展起来。

    清华因其特殊建校背景与办学目标,在吸收国外先进思想方面在往往开国内风气之先。从学校领导方面来说,清华早期的校长、教务长大多毕业于重视体育的教会学校或私立学校,之后留学欧美,他们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中国、带到清华,数育并举,推行“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强调“体育之目标……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从体育师资来说,更是人才鼎盛。清华早期的体育教师,或来自培养体育人才而著称的美国春田学院的休梅克、郝更生,来自有着优良体育传统的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潘文炳、马约翰,有把武术引进现代学校的先驱刘文华、李剑秋,等等。这种重视体育是跨学科跨地域的,你能想到西洋文学系的教授和体育有什么关联么?上世纪20年代初任清华代理校长的中国话剧启蒙导师王文显,曾任清华西学部主任与西洋文学系主任、童子军团长、校足球代表队教练。每逢别的大学或外国部队足球队来清华比赛足球,常请他担任裁判。中国戏剧界鼎鼎大名的洪深、李健吾、曹禺、张俊祥等都出其门下。外国语言学家陈福田,继王文显之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垒球教练,备受学生喜爱,被学生冠之绰号“福田将军”。

    建校初,清华学校即成立了由各年级学生参加的体育协会,并着手建立现代化的体育训练体系,周诒春校长曾亲自参与任协会指导。之后体育部、各种体育代表队相继成立,既有以西式体育训练为主的足球队、篮球队、棒球队、田径队、网球队等,又有以开展国术之拳击为主的技击会。此外,还有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团体。当年的校刊生动再现了清华的校园文化和体育风貌:校长的语录是“I wish you to LEARN—learn to be a MAN—a PERFECT man”;在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出尽风头的黄元道被誉为“A hero in Tsing Hua”;校内最流行的调子是体育监督的“Cheer up, 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干到底,决不放弃!) 最受欢迎者是擅长各种运动项目的关颂韬;最英俊者是擅撑杆跳的陈崇武;最受喜爱的活动是体育运动;最受欢迎的老师是体育教员马约翰!

    强迫运动是普通学生的日常训练,届时,宿舍、教室、图书馆闭门熄灯,体育监督监督学生习练各种体育技术,学生大多不敢轻视,因为只有毕业前通过“五种运动”的达标测验,才具备毕业留学的资格。果真有一些鱼和熊掌不能兼顾的同学,西洋文学家吴宓、文学评论家梁实秋曾分别因跳远、游泳不及格,延期补考通过才得以毕业出洋。一十年代末学校把体育课列为正式课程,八年(清华学校学制八年,中等科、高等科各四年)必修,此举在全国可谓凤毛麟角。

    20世纪最初的20年是中国体育迅速发展的时期,清华体育在华北胜人一筹,声誉鹊起,以“三好(校舍好、英文好、体育好)学校”而著称,对华北近现代体育的发展起了传播、启蒙作用。

    1912年由清华、协和、汇文三校举行的首届联合运动会是北京最早的校际比赛。北京最早的国际体育交往则是1913年首届远东运动会,清华、汇文、协和三校选派了9名学生赴菲律宾参赛,此举开中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前14届华北运动会,清华参赛12届,团体总分7次第一、2次第二;前8届远东运动会,70位北京参赛选手,清华选手占了31位,这期间清华在校生人数至多不过五六百人,足见清华体育成就之辉煌。

    清华的体育确使人受益无穷,学子们在这种氛围熏陶下,发誓要将“东亚病夫”的屈辱彻底抛去。他们对体育的爱好,也跳出了强身健体的简单概念而升华,也因此而格外深沉。体育对于清华学生,就有了另外一种特别的意义,那就是强壮体魄之外,追求心理健康。近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坦言在清华求学“最大的益处,在健康的一面。”

    从体育思想看,休梅克、马约翰、郝更生都曾就读春田学院,他们将春田的注重“精神、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发展”的传统带到清华。马约翰的《体育的迁移价值》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体育思想的里程碑。他指出体育为教育之重要部分,具有建树人格的重要作用,并倡导“sportsmanship”(运动家精神)。1930年马约翰等成立的“五大学体育会”,更将注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由校内推及校外。人类生活中一切最美好的准则,在体育运动中均有所体现,“团结互助或牺牲自我服从大局”体现在体育比赛中的相互配合;“遵守规则”是体育比赛的金科玉律;“力争取胜”是体育比赛中的最大乐趣;“追求卓越”是运动员在取胜之后期望达到的下一个更高目标;“公平竞争”体现在选手之间所进行的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不轻言放弃”体现在选手在比赛中坚持到底等等。这些体育精神及体育道德,至今无一不是我们为人、行事、处世、治学的基本准则。

    在清华独特体育氛围熏陶下,一大批杰出学子脱颖而出。他们多才多艺、事业卓著者,他们成功实践了清华体育全人格育人的教育思想。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关颂韬,在校参加文化社、唱歌团、基督教青年会、科学社以及足、篮、排、棒、网、田径五个体育队,第三届远东运动会代表,还是级刊的英文副编辑;我国骨科先驱孟继懋,曾两度参加远东运动会,是校排球队、棒球队、田径队、文学互助会、唱歌团、清华军乐队成员,曾获级际戏剧演出比赛优胜奖;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在校不仅是足球爱好者,也是唱歌团成员,在校运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孙立人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得中国远征军在仁安羌的英勇战绩轰动英伦三岛。1921年他作为中国篮球队主力队员参加远东运动会,为中国篮球队获冠立下了汗马功劳;物理学家周培源曾是学校多个中距离项目赛跑的冠军;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曾是级际田径队、足球队队员:中国电子学家冯秉铨曾是级际越野赛跑代表队、田径队成员;两弹元勋钱三强、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获得者叶笃正、新中国飞机设计宗师徐舜寿所在的清华乒乓球队曾数度夺得五大学乒乓锦标赛冠军……

    一个传统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因素。身处上世纪上半叶逐渐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清华以一种厚重深沉的使命感,将强身健体与发展人格结合,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培养与储备全面发展人才。如今,中国日益强盛,但这种精神仍超越时空,时时惕厉我们,追求完美、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