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金富军
梅贻琦
令梅贻琦为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
1928年10月31日,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收到教育部电报,教育部批准梅贻琦任留美学生监督。11月5日,教育部、外交部联合发布命令,任命梅贻琦任留美学生监督。此前,梅贻琦已于10月28日离平赴沪,从上海乘船赴美上任。11月9日,梅贻琦乘坐美国塔虎塔总统号轮船离沪赴美。12月7日抵达华盛顿,12月8日梅贻琦接替赵国材正式接任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担任留美学生监督一直到1931年底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是1909年第一批直接留美生,1915年起一直在清华任教,1926年起又担任教务长,逐渐成为影响渐强的清华少壮派教授的核心人物。1928年6月4日,外交部批准温应星校长辞职,令余日宣代理校务。外交部令由教务长梅贻琦在6月6日70次评议会上宣布。但余日宣仅代理二十天左右,至6月27日召开第72次评议会,清华学校校务已转由教务长梅贻琦主持。北伐胜利前夕,政局动荡,清华学生会曾通过决议:“在管辖问题未解决以前,任何人不得接收清华。”“在管辖问题未解决以前,请梅教务长不让任何人接收清华。”可见梅贻琦在清华的重要影响。讵料1929年梅贻琦赴美任监督,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早在1928年5月15日,清华学校评议会上,会议主席、校长温应星报告,提出拟将留美监督处监督赵国材调回,改派学校得力教授充任。监督每届任职四年。学校推荐教务长梅贻琦担任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5月25日,外交部发布第168、169号令。第168号令免去赵国材监督职务,第169号令派梅贻琦任游美清华学生监督。可见,提议梅贻琦赴美担任监督,是学校既定的提议。不过到了罗家伦校长时期,也同样处于整顿校务、节省经费考虑,派梅贻琦赴美担任监督。
监督处的职责比较清晰,主要就是介绍学校、发放学费、稽核功课等。梅贻琦发挥自己“骆驼”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监督工作。
一般来说,1909-1911年三批直接留美生因时间关系入学稍有复杂外,清华学校毕业生入美国普通大一般都好申请,监督处不会太费周章。美国的军事院校较难申请,需要留美监督处做许多协调工作。
西点军校是美国最好的军校,入校条件非常严苛。学生要进西点军校读书,“应具履历书及详细体格检查表,陈请驻美监督处转校,或陈请本校(在美学生呈请监督处国内学生巡陈本校),由校陈请外交部,咨陆军部批准;由外交部及本校转咨驻美公使,请求美政府提交议院通过,方克有效。”王之(1926)回忆梅贻琦对其帮助:
我真正认识梅先生为人,是在美国。当我在清华的末一年,军阀混乱,学潮汹涌,青年学生大都抱着救国的志愿。在我们毕业班六十余人中,就有十数人志愿学习军事。那时候清华体育主任是曹霖生先生,他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生,鼓励我们去西点学习军事。我和梁思忠同学(梁任公幼子,曾任营长,归国两年即因肠炎逝世。),因学校的推荐,政府的选拔,报名入西点军校就学。那知到了美国以后,那一届的美国国会,却因议案过多,搁置了华生入西点就学案。因此我进入威斯康辛大学学历史,梁思忠进入西大德大学学军事。两年以后,我们都大学毕业了,忽然留美学生监督处来了通知,美国国会已将华生入学西点的议案通过了。梁思忠同学当即表示他已大学毕业,不愿再从大学一年级读起。我得到通知时,正在美国维蒙特州骑兵营中野地露营,即日与当时任留美学生监督的梅先生通电话,说我也不想进西点。梅先生就很严厉的回答:我们国家正在整军经武,备战御敌,需军事人才之时,美国国会既已通过华生入学西点议案,正是我国培植军事人才的好机会。我们政府催促此案之通过,经过了多次的交涉;梁思忠既不愿去,你再不去,如何能对得起国家?你个人失去机会不足惜,以后我国岂能再申请此种机会?我听了不禁懔然,并且深为感动,因此决心再从大学一年级读起。好在当时我仅二十一岁,还没有超过西点入学的年龄限制。
除了入学学与选择专业,学生生活也是梅贻琦关注的重点。王之回忆:
西点军校是十分严格艰苦的。我记得当入伍期间,每日四次两小时的操练,中间只有十分钟的休息,我跑回营房,只有喝一杯水,躺在地上略舒腰腿的时间。我将操练辛苦的情形,写信报告梅先生,他回信说即来看我。有一天他来了,是以家长探视的资格来的,所以能在营房内见我。我在军校四年中,他是唯一能到营房内见我的人。他带来几份中国报纸和几本中国书籍,询问了军校状况,及我个人生活习惯健康情形,十分的恳切关怀。我告诉他军校规矩,新生在餐桌上如犯了过失,高年生可罚他停止进餐,我常时是饿肚子的。他回去后,就寄来了许多饼干食物。营房内虽然存放,梅先生的爱护盛情,使我衷心感激。
监督处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外,还要处理一切可能的事故。梅贻琦“经常到各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就地解决他们在专业选择上以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任之恭回忆,梅贻琦任监督时曾赴哈佛,处理一位同学被控事情。梅贻琦“竭尽许多交涉手腕,才把此事和解。”
监督处的一项职责是审核并资助在美优秀学生资助申请。梅贻琦抱着对学校、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审核学生申请。他说:
完全视其修业成绩,指导教授的证明,和本人的进修计画,由监督观察、调查、洽谈,认为重要且有希望,才把审查意见报告给学校,决定延长与否及延长多久。其中亦有中途改科系、转学、转地区、或赴欧洲研究考察者;另有患病休学一年,并重须护送回国等等,皆须监督审核报告学校作决定;有时情形紧迫,监督必须立即反应,便宜作主。
对此,浦薛凤(1923)深有体会。
一九二八年夏,清华五年公费届满,但我的论文还只作了五个月。清华过去的惯例,本可延长公费一年。不了北伐以后,国民政府更换了清华校长长,……对延期请求,只批准五人。……这时留美监督是原任清华教授梅贻琦。我到他的华盛顿办事处晋谒,向他陈说学校对此事处置的不当。
我说我自信成绩不在人下,主任教授的推荐信,期恳切的程度也难以复加。(嗣后韦罗伯教授知道我官费未得延长时,他曾另案请学校免我缴纳学费。)学校陡然限制延期的学额,使当事人无从准备,我虽然无权过问,但至少去取的标准似应公正。本年获得批准的五人都是我的同班,其中固不乏成就优秀 ,但是我缺知道他们都有“八行书”。最后我坦白的询问梅先生,学校此次的取,是否依赖人情多过于依赖成绩?这句话使梅先生难于置答。他思索了一下,答覆我三个字:“很难说。”
梅先生最后向我恳切的表示说,现在为时已晚。另有一种半官费是他权力所能及的,我若愿意请求,可以从二月起发给我。今年八月到明年正月的一学期已赶不上了。这时我已有许多朋友返国作事,他们联合来信,担保我留美一年的用费,使我能安心将论文完成。后来我虽然没有用朋友的钱,但那些朋友的情义迄今犹使我怀念。……
国内朋友联合与我的支持,使我有胆量决定留美,将论文作完。梅先生给我半年的半官费更增加了我继续留美的勇气。
此外,监督处也协助国内一些科研机构进行留学生研究成果的统计与目录编制等。1930年,北平研究院致函清华大学,希望“征集留学生著,请将贵校派赴留美学生之博士论文,杂志中论文,所著书籍,及其他著作,代为调查函知,于以上各种著作之出版年月发行书局著者姓名籍贯通讯住址,统希见告。”清华将此函转监督处办理。梅贻琦在回复北平研究院表示:“在美留学生之各种著作,与其研究概要,敝处现正设法调查,惟近来吾国留美生,缺乏统一机关,调查极为困难,但关于清华留美各生情形,不久可有一览编就,一俟出版,当即寄呈。”
梅贻琦一生清廉,公私分明。赴美之前,梅贻琦与罗家伦校长商量,“将留美章程及监督处办事章程大加修改,认真考查学生学行,减省用费,并裁减监督职员名额和经费。”1928年12月制定的《国立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办事细则》规定:监督处设“监督一人,事务员二人,分任文牍会计等事务。”连同监督在内共三名职员,缩减了监督处的规模,实际上回归到1909年7月制订的《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规定的规模。
梅贻琦到任后,极力撙节用度。他辞掉了司机,自己学习开车;将厨师和清洁工改为半日工作,只管清洁,由夫人做饭;秘书兼管买菜,等等。但履行好监督职责、将监督处办成留学生之家却不遗余力。他的夫人韩咏华回忆:“他把监督处办成留学生之家,在华盛顿的学生可以随时来监督处活动、休息。……月涵不赞成学生到社会上参加娱乐活动,不赞成学生去舞场跳舞,因而尽量把监督处办得好些,使学生们乐于来此。假日,他也允许学生们在这里打打桥牌,搞些健康的文娱活动。”
1931年底,教育部任命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赵元任继任留美监督处监督。在赵元任到任前,由中国驻美使馆秘书于焌吉代理监督。
梅贻琦出任留美监督处监督,这是温应星任校长时为了整顿留美监督处而做出的决议,只不过在迁延一年后成行。
如果简单地看到1925年后梅贻琦在校内影响日益扩大,并曾几次代理校务,从而将1929年梅贻琦赴美任留美监督处监督视为“外放”,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揆诸1928年清华接管前后国民党、国民政府高层主管教育领导的思想和态度,梅贻琦没有可能出长清华。到了1931年,国民党、国民政府内经过了变化改组,清华经历了接管、改大、改辖废董、校长更迭等,梅贻琦回国出长清华,领导学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过程,与周诒春校长在中基会的经历又是何其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