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学者与抗战军事评论

戴美政

    在硝烟四起的1937年,为了保存中国的文化脉络,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这三所著名高校合并而成的战时临时大学,从沦陷的平津一路南撤,最终落脚云南,于1938年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到1946年停止办学,西南联大虽然仅仅存在了8年余,却孕育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以及上百位人文大师,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成就彪炳中华,驰名世界。在战时新闻传播方面,西南联大学者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充分利用报刊,客观评述战争,及时传递信息,多方揭露日军侵略行径,广泛激励军民抗敌斗志,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战时昆明报刊与西南联大学者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沿海和内地工商业及一批著名大学的迁入,各种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机构的建立,昆明成为继重庆之后大西南又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滇缅公路的开通和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使云南抗战同国际反法西斯战场连在一起,其军事战略地位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报刊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省城“文化事业颇为发达,出版刊物如雨后春笋,”据对国家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馆藏报刊的统计,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昆明先后出版的报刊超过250种。1943年8月23日,《云南日报》报道,昆明出版的周报、周刊、旬刊、日刊及不定期刊有49种。在众多的报刊中,以时政评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有《民主周刊》《今日评论》《战时知识》《海鸥周刊》《云南妇女》等;综合学术类有《国文月刊》《社会科学学报》《西南边疆》等;文艺类有《文艺季刊》《微波》《文艺新报》《文化岗位》等。经查阅分析,这些报刊中,西南联大师生创办、编辑,或撰稿的约占一半左右。

    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所激励,西南联大学者纷纷运用新闻舆论武器,投身抗战宣传行列,很有影响的《云南日报》《正义报》《评论报》周刊等报纸,其言论专栏也多为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的学者教授撰写。西南联大遵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教师们的著述投稿持鼓励态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要览》说:“本校搬迁来滇,三校旧教员大多随校南来。虽在颠沛流离之中,并受物价高涨影响,几至饔飧不继,然对于学术研究,仍一本旧贯,不稍懈怠。各教员研究所得,除由三校学术刊物量为发表外,并在本校各学会公开演讲,或将稿件分送中外各杂志刊登。”西南联大学者的抗战军事时局论述,以曾昭抡、蔡维藩、雷海宗、费孝通、张印堂等人为代表,他们发表的军事类评论,包括世局观察、战场分析、国际关系、二战人物、武器装备、军事工业、国防科学、战争物资等多方面内容。

    二、《云南日报》与“星期论文”

    《云南日报》为省政府的机关报(对开大报),1935年5月4日创刊,是该省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发行量最高时达18000份。时任省政府主席龙云为报社董事会主席,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为常务董事。抗战时期龙云积极抗日,对抗日民主运动持宽容态度,该报编辑部中有不少进步人士、中共地下党员,有关抗战救国的报道是其主要内容,其中,尤以“星期论文”专栏倍受读者关注。《云南日报》“星期论文”中的军事时局类论述,刊发较多的西南联大作者有蔡维藩、曾昭抡、张印堂、雷海宗、刘崇鋐、何炳棣等人,加上其他联大学者的作品,战时该报所发表的联大学者的“星期论文”,有一百篇左右。有时为突出其影响,该报不惜以大版面刊载,如1944年1月2日刊出蔡维藩的《展望世局》有5000余字之多,1945年元旦整版刊载曾昭抡的专论《一年来世界战局的演进》。这些纵览天下的文字,很多是为躲避敌机轰炸在冷巷陋室里写成的。1945年新年,费孝通在呈贡县三台山乡居的草坪上,远望“滇池的波光浮起了西山的苍茫”,与朋友聊起的并非眼前美景,而是万里之外的波兰局势,1945年1月7日省报刊出的《闲话波兰》即由此而来。可见联大学者虽身处僻壤,却是眼观全球!

    “星期论文”是《大公报》首创的中国报纸最具特色的栏目之一,张季鸾推出此专栏,既为加强报纸与文教界的联系,又减轻了本社撰写社评的负担。1934年1月7日,《大公报》首期“星期论文”刊出胡适的《报纸文字应该完全用白话》后,便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最先为《大公报》“星期论文”撰稿的,有丁文江、胡适、翁文灏、傅斯年、蒋廷黼等名人,随后,许多学者教授、社会名流纷纷为之撰稿,大大增加了“星期论文”的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文化人内迁,深受欢迎的“星期论文”就被《云南日报》等边地报纸仿效,在大后方风行起来。成为痛斥敌寇、动员民众、争鸣学术的有力舆论工具。

    三、《民主周刊》与“一周时事析要”

    1944年12月9日在昆明创刊的《民主周刊》,是中国民主同盟第一个地方组织民盟昆明支部(后改为民盟云南支部)的机关刊物。该刊声明继承“一二·九”光荣传统,以宣传民盟政治纲领、阐述民盟对时局的态度,宣扬民主思想,推进民主运动为宗旨。罗隆基主编,潘光旦任社长,社址在昆明府甬道14号。《民主周刊》创刊后,基本能正常出版,经常撰稿者有罗隆基、曾昭抡、潘光旦、潘大逵、楚图南、闻一多、费孝通、闻家驷、张奚若、吴晗、尚鉞、伍启元、周新民、沈志远等人,他们多为民盟重要成员。《民主周刊》是抗战期间大后方最有影响的民主刊物之一,被民盟称为“更直接成为民盟的重要喉舌”。该刊“一周时事析要”的特约撰稿人曾昭抡,1944年12月到1946年12月,在《民主周刊》及其增刊和北平版,共发表以军事时局评述类为主的文章45篇,实属该刊作品最多者。其中,军事论述类有《西线德军凶猛反攻卒被阻遏》《红旗高插柏林城》《攻日进入新阶段》《欧战胜利结束》等多篇;时局评论类有《克里米亚会议以后的世界》《人民的力量》《大独裁者的下场》《二次欧战胜利的重大意义》《恢复和平以后的欧洲》《日本试探和平》《八年来的世界民主浪潮》等多篇。这些论述分析评述二战各战场与国际局势演变情况,显示纵览天下的全局眼光和剖析复杂问题的思想见地。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战局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国内战局的发展。任何在抗战中要有所作为的政党或团体,首先就须明了天下大势,了解由此影响下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审时度势以决定自身立场。战争环境中人们最关心的自然是战争局势。曾昭抡的军事评论不仅必不可少,而且是颇具吸引力的内容,对读者了解战争全局,增强抗战信心帮助极大。

    四、《当代评论》与“一周时事述评”

    《当代评论》与《今日评论》,均为西南联大学者主办的综合性时政类刊物,成为他们刊发思想言论、评述社会时事,阐发学术观点的舆论阵地。这里仅介绍《当代评论》。

    《当代评论》1941年7月7日在昆明创刊,刊号自第1卷第1期算起,至1944年3月出版至第4卷第10期时停刊。该刊初创时辟有“一周时事述评”专栏,刊发有关世界时局和抗战舆情的报道述评。为该刊撰稿的,有陈岱孙、费孝通、王迅中、王赣愚、罗常培、雷海宗、贺麟、伍启元、潘光旦、曾昭抡、谷春帆等二三十人,多为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的知名学者,以及重庆学术界人士。该刊所载评述类作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文学、艺术、社会、民族诸多方面,军事时局方面的述评,有曾昭抡的《我们对于苏联应有认识》,蔡维藩的《论欧洲战局》《日本的几个根本错误》,雷海宗的《论欧洲各国请美英善意保护》等多篇。这些论述视野开阔,阐发清楚,有相当的理性色彩和某种预见性,1942年7月24日,雷海宗在《战后世界与战后中国》(《当代评论》第2卷第5期)篇末提出:“以二千年来的自然趋势而论,南洋与中国的关系可说是有必然性的。我们将来要建设海军,除一般的作用外,主要的着眼处就是南洋。东北与南洋,中国必须永久把稳,方有光明的前途。”联想到现今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战略趋势,70余年前西南联大学者的思想更显得可贵。

    五、军事时局评论的学术背景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者的军事时局论述及其影响,是时代需要与其个人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抗战时期是印刷传媒异常发达,广播媒介方兴未艾之特殊时代,西南联大学者怀“增进抗战决心”的爱国初衷,最大程度的利用现代传媒评述时局,引导舆论,振奋民心,其缘由以曾昭抡为例,可从其学术背景等方面来探寻。

    曾昭抡不仅是化学家,也是著名国防化学专家,1920年他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那时一战刚结束,美国高校战时体制仍在发挥作用,军事课程是主导课程之一,曾昭抡本科阶段所学即军事化学,也就是国防化学。研究国防化学,就必然要研究战争史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地理等多方面的问题。他正是由国防化学问题开始,进而全面研究军事时局问题的。曾昭抡也是一位报刊专家,抗战时期,他先后主编的文理科报刊或主持的报刊专栏,以及担任特约撰稿人的报刊,包括《中国化学会会志》《海鸥周刊》《民主周刊》等,至少有20种之多。正因为长期丰富的报刊实践,培养了较强的新闻敏感和迅捷的动笔能力,他才会写出那样多的军事时局评论,现搜集的有150篇之多。至于蔡维藩、雷海宗等学者,其教育经历也与世界史和军事学术有关,也有较丰富的报刊活动,限于篇幅从略。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副会长;原文刊载于《军事记者》2019年第1期,作者与《军事记者)编辑部同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