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抗战时期的清华”专题展开幕


8月28日上午,“烽火弦歌——抗战时期的清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校史馆开幕。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李一兵,清华校友、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冯仲云的长子冯松光、次子冯江华、长孙冯星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孙海涛主持。

86B566

展览揭幕

向波涛,李一兵,冯松光,校党委原常委、原党办主任、档案馆原馆长白永毅,校史馆原馆长、档案馆原馆长范宝龙,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刘涛雄,图书馆党委书记冯劲涛,孙海涛共同为展览揭幕。

李一兵在开幕式上讲话

李一兵在讲话中表示,“烽火弦歌——抗战时期的清华”专题展的举办,对师生铭记清华抗战历史、缅怀英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清华爱国奉献光荣传统具有深远意义。希望广大师生从那段烽火岁月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续清华人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竭奋斗。

12CE7CB

冯江华发言

冯江华作为冯仲云家属代表发言。他讲述了父亲冯仲云与张甲洲、于天放东北抗联中“清华三杰”的故事。“九一八”事变后,三人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冯仲云以教师工作为掩护,成长为东北抗联重要领导者,1955年获颁一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张甲洲组建巴彦抗日游击队,牺牲时年仅30岁;于天放参与组建抗日义勇军,被捕后坚贞不屈、成功越狱。他表示,“清华三杰”的信仰与勇气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新时代的我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为民族复兴奋斗。

欧阳军喜发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校史编委会委员欧阳军喜表示,抗战时期清华的办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战时当作战时看,二是战时当作平时看。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一方面服务于抗战,进行文化抗战、学术抗战,另一方面又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教学,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人才。这一切展现了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清华的担当。

李红英发言

李红英在发言中表示,此次展览是向抗战岁月、清华师生及抗战精神的致敬。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渡西迁,组建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中坚持办学,践行教育救国的使命,在滇中大地谱写了教育救国的壮丽篇章,书写了一段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传奇。通过这个专题展,不仅能够看到清华在民族危难时的担当与坚守,更能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期待未来与清华进一步携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在新时代继续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把西南联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把西南联大这段光辉历史传承好、传播好、展示好。

肖航发言

清华大学土水学院硕士研究生肖航曾于本科期间参军入伍,他回顾了自己在清华精神的引领下报名参军的经历:在服役期间“忘记清华”,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又“记住清华”,以清华精神严格自律,出色完成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退伍后,他多次前往边防一线体会戍边生活、感受戍边精神,他表示,新时代青年要向抗战英雄学习责任与担当,肩负历史重任,在时代洪流中奋勇前行。

田芊捐赠清华英烈钢笔素描画像

活动中,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原主任田芊向档案馆捐赠了亲笔绘制的清华英烈钢笔素描画像。孙海涛代表档案馆接受捐赠。

合影留念

观看展览

本次展览设有“师生救亡,抗日先锋”“南下西迁,弦歌不辍”“科学救国,学术抗战”“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故园蒙难,复员重生”“碧血丹心,英烈丰碑”“铭记历史,赓续精神”7个篇章,通过41块图文展板、173幅珍贵历史照片及档案文献资料,全面展示了清华师生在战火纷飞的艰苦条件下坚持教育教学、以科技支持抗战、投笔从戎走上前线的历程。展览按照时间叙事和重点事件、重点人物叙事两条线展开,展示了清华人抗战期间主动为国服务的担当。展览中还特别为每一位抗日英烈选取了一段话,有的是对敌人愤怒的声讨,有的是慷慨激昂的誓言,有的是对和平的热切期盼,生动呈现英雄人物身上的精神力量。

展览现场

实物展柜主要来源于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的文书档案和校友及其亲属捐赠的人物实物档案。其中有清华大学庄前鼎教授在战时研制防毒面具的报告;“一二·九”运动中的传单和照片、歌曲明信片;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南下西迁,组建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史料;有东北抗联将领于天放《忆清华园》手稿,清华英烈李忍涛的毕业证书,抗战名将孙立人题字,抗战学子王忠诗的清华毕业证明书、飞行员马豫的美制军用投弹参数计算器;更有首次与大家见面的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书法手迹、清华英烈杨光泩的外交护照和笔记本、清华校友张祖道记录“九月三日胜利日”的日记、华罗庚教授战时研究成果清单等,都是难得一见的档案珍品。

抗日期间,清华师生饱经侵略苦难,以多样担当投身民族抗争。“九一八”事变后,清华师生赶制防毒面具、缝制棉衣支援前线;1935年参与发起“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发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七七”事变后,校园被日军占领、设施遭严重破坏,与北大、南开三校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创造了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

清华师生将学术研究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以学术支援抗战。1936年自行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个5英尺航空风洞,不久自行设计并建造15英尺航空风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清华设立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等5个特种研究所,直接服务于国家需要。

更有无数清华师生投笔从戎,走上抗战第一线,展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壮烈情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当中,有在白山黑水领导抗日武装、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张甲洲;有驾机重创敌舰、以身殉国的沈崇诲;有在掩护八路军野战总部转移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凌则之;有被誉为“山西三大妇女领袖”之一,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纪毓秀;有坚守民族气节、宁死不屈的外交官杨光泩;有率部挺进缅北死亡地带,以九千之众歼敌数万的名将孙立人;有用自己所学知识支援前线部队抗战的熊大缜;有战斗在秘密战线的熊向晖等等。清华很多教师也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加抗战。物理系叶企孙教授介绍自己的学生到抗日根据地,用知识为抗战作出特殊的贡献。数以千计的包括西南联大学生在内的清华学子直接参加抗战、服务抗战,他们参与滇缅公路测绘、加入战地服务团、为盟军翻译密电,参加空军、承担运输任务、在空中痛击敌寇,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证明,大师之大,在于以学术护持民族精神;学子之勇,在于以热血守卫家国。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已知的65位清华英烈中,牺牲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有45位,其中19位是共产党员党员;有11位被列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展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将持续至今年11月底。


文丨陈晓姝 薛建团 吴霜

编辑丨陈巧云

校对 | 杨帆

摄影丨匡林华 赵青松

视频丨清小新工作室

审核丨孙海涛 卢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