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由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主办的“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 灌溉出灿烂的花朵——纪念朱光亚诞辰一百周年专题展览”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二楼南侧展厅开幕。

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孙海涛在展览开幕时讲话
展览分为8个部分,分别为“烽火岁月 自强少年” “考入联大 品学兼优” “赴美求索 矢志报国” “潜心育人 师道楷模” “铸核重任 攻坚克难” “科技帅才 功勋卓著” “不忘师友 心系母校” “不朽丰碑 风范长存”,通过20块展板、67张图片,生动再现了朱光亚伟大而精彩的一生。


展览现场

展板精选
档案馆校史馆联合党支部、档案馆校史馆终身教育处离退休党支部组织党员集体参观了展览。

认真观看展览

档案馆校史馆终身教育处离退休党支部党员在展厅前合影
朱光亚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科学,为国防科技和国防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上。本次展览旨在展现朱光亚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希望广大师生学习朱光亚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甘于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作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科技强国建设、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湖北武汉人,著名核物理学家。1941年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1942年转学考入西南联大,1945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4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1959年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至2005年先后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4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9年1月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1999年9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1年于北京逝世。
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和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在核反应堆研究中,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试验,跨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第一步。他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且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与制定、“863”计划制定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前期论证等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卓著。
文丨石慧中
摄影丨薛建团
审核 | 孙海涛 卢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