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前辈治学风范 反映大师人生风采

清华七位名家捐赠档案史料联展开幕

12月28日上午,“水木清华众秀钟──七位名家捐赠档案史料精选联展”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幕。展览以七位名家亲属捐赠的50余件文献和实物,生动展现了名家大师的精神情操、治学风范和人生成就。这是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首次以联展的方式,展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捐赠精品。

展览开幕式在校史馆二楼大厅举行。

胡东成在开幕式上讲话。

清华大学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原副校长胡东成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代表学校对名家亲属和社会各界慷慨捐赠档案史料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岁末之际举办的这个展览,给即将到来的新年送上了一份精神与历史的盛宴。大力征集档案史料,对继承和弘扬清华优良传统意义十分重大,需要高度重视。希望进一步做好档案史料的研究和利用工作,讲述文物史料中蕴涵的生动故事,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孙道祥和周绚隆为展览揭幕。

清华大学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党委原常委、纪委原书记孙道祥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周绚隆共同为展览揭幕。

2023 年,恰逢土木工程学家吴柳生、实验心理学家周先庚、体育教育家夏翔诞辰120周年,水力学专家夏震寰、外交家乔冠华、金属物理学家葛庭燧、力学家和工程教育家张维诞辰110周年。这七位著名校友,或早年入清华就读,或长期在清华任教,有的投身科教、桃李满园,有的才华横溢、纵横捭阖,无不在各自领域中作出了杰出贡献。多年来,七位名家的亲属积极响应“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的号召,分别向清华大学捐赠了大批珍贵档案史料。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特别选取了部分精品,进行联合展示。

展览现场

设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二楼专题展厅的精品联展,形式质朴而内容丰富。展览由9块图文展板和23个实物展柜组成。展板上,简要介绍了七位名家的经历与成就,并以14幅历史照片展现人物的形象风采;展柜中,展示了七位名家的58件的档案史料,包括手稿、信函、笔记、论文、著作、证书、奖章及曾使用的工作、生活用品等,大部分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吴柳生1959年参加人民大会堂验收审查的工作人员证和从事竹结构研究时与工作人员合影的黑白照片。

周先庚翻译《心理学系研究生在大学中应有之准备》的手稿和《工业心理专题研究》课程内容进度表。

夏翔留下的1947-1971年课外运动比赛记录本和担任全运会大运会等众多运动会总裁判长的发令枪。

乔冠华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证书以及不同时期的照片。最右图为1974年在法国留影,此为他生前最喜欢的一幅照片,称之为“老年维特的欢笑”。

夏震寰1940年在英国维多利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所作论文和1941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所作论文。

葛庭燧1940年考选留美公费生体格检验书和工作笔记。

张维1988年荣获的联邦德国总统颁发的大十字勋章和证书。

展品中,有很多内涵丰富的史料精品。例如:吴柳生教授1971年撰写的《壳体结构的图解》讲稿、葛庭燧留下的中英文工作笔记等,真实展现了著名学者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夏翔教授亲手绘制的排球基本功示意图、夏震寰教授工整手写的专业课习题解答等,集中反映了前辈大师潜心育人、诲人不倦的高贵品质;张维院士荣获的德国总统大十字勋章、周先庚教授多年使用的烟斗和怀表等实物,则生动反映了名师大家的工作业绩和生活情趣。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使名家的形象立体呈现,更为真切感人。

各位名家亲属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

联展开幕式上,吴柳生长女、北京歌剧舞剧院原作曲家吴小燕,周先庚长子、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退休教授周广业,夏翔之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荣休教师夏元庆,夏震寰之子、原北京城市学院大学城校区管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校友夏雨生,乔冠华之女、北京军区二六二医院退休医生乔松都,葛庭燧之子、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退休研究员葛运建,张维侄外孙、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培训部部长、清华大学教研院校友张霁等先后发言,介绍了七位名家的生平故事和对后辈的影响。他们表示,这些档案史料捐赠给清华是“最好的归宿”。今天看到展览,不仅引起很多美好的回忆。相信这些文物一定能在清华园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广大青年学子受到教育和启迪。

田芊向名家亲属赠送清华大学历史档案高仿复制件。

清华大学校史编委会委员、原副秘书长、校史研究室原主任田芊,代表学校向七位名家的亲属分别赠送了一份清华大学历史档案高仿复制件。这些历史档案均为清华大学档案馆所藏,记录了各位名家在清华学习或工作间的有关重要经历。

乔松都捐赠乔冠华参加朝鲜板门店谈判时身穿的服装。

开幕式上,乔松都再次向清华大学捐赠重要文物──乔冠华参加朝鲜板门店谈判时身穿的服装。

白永毅向乔松都颁发捐赠证书。

清华大学校史编委会委员、校党委原常委、档案馆原馆长白永毅,代表学校向乔松都颁发了捐赠证书。

范宝龙主持开幕式。

展览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范宝龙主持。出席活动的名家亲属还有,吴柳生的长女婿甘绍熙、次女吴小平、小女吴小云,周先庚次子周文业等。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金兼斌、原副教务长陈刚、科研院原常务副院长王赞基、人事处原处长裴兆宏等清华大学校史编委会部分委员,校友总会、图书馆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土木水利学院、航天航空学院、物理系、人文学院中文系、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体育部等院系领导和师生代表,校史馆、档案馆馆员,校史馆离退休讲解志愿者代表,以及校内外媒体记者等,共40余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前后,与会领导、嘉宾和师生等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展览。

与会者观看展览。

据介绍,“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自2015年启动至今,已经实施8年,先后征集到228位清华人物的档案史料26000余件。这些档案史料保存在档案馆的恒温恒湿库房,极大地丰富了清华档案史料的馆藏。为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工作,传承清华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加强档案史料的编研利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档案展示新模式。如,一年一度的“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捐赠精品展”,已连办8届;校友工作会议期间举办“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捐赠精品展·校友工作会专场”,已举办4场;与院系联合举办名人档案史料捐赠展,先后举办9次……本次展览首次以联展的方式、借助纪念名家整十年诞辰的契机,对多位名家的捐赠档案进行联合展示,实现了展览模式的又一次创新。展览将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展出两个月。下学期开学后,还将与图书馆所藏名家图书相联合,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展出。

文:吴霜 郭故事

摄影:赵青松 薛建团

视频:黄泓熙 坂本理佳

供稿:校史馆


相关链接

七位清华名家简介

吴柳生(1903年3月1日—1984年9月5日),浙江东阳人。土木工程学家。1921年考入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刊》编辑。毕业后赴美,在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系学习,获学士学位;后转入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获硕士学位。1936年起任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教授,曾兼任西南建筑公司顾问。1948年由清华大学派赴美国考察,1950年回国,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学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代主任、土木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及工程材料教研组主任、工程结构教研组主任、学校修建委员会主席、土建综合设计院总设计师。曾兼任政务院中南海修建公司顾问,贸易部基建工程处顾问,北京房地产管理局顾问等职,解决了许多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在清华执教近五十年,为培养土木工程界的科学技术人才作出很大贡献。著作有《航空站设计》《工程材料试验》《木结构设计》等。

周先庚(1903年8月3日—1996年2月4日),安徽全椒人。实验心理学家。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5年至1929年留美,先后获斯坦福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后赴欧洲考察。1931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代系主任、系主任,讲授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曾任心理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编委。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心理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汉字心理方面,进行了汉字横直排阅读的实验研究 和汉字完形结构分析;还热心于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和改良,曾发明四门速示机;与他人合作,进行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得出受试者识字能力曲线,即“周先庚曲线”;引进皮肤电反射研究方法,进行中国最早的皮肤电测谎器的研制。著有《初级心理 实验》《青年心理的发展》等;译有《条件反射演讲集》《心理学纲要》《心理学实验方法》《犯罪及其矫正》等。

夏翔(1903年12月13日—1991年11月25日),字振鹏,原名德龙,江苏丹阳人。我国早期著名田径运动员、体育教育家。1926 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曾代表我国参加 1923 年第六届、1925 年第七届、1927 年第八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在第八届运动会上创造中国的撑杆跳高纪录。1933年至1941年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讲师。1941年 赴美国春田学院学习,获硕士学 位;1943年至1945年,先后在衣阿华大学研究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 学院进修。1946年回国后,一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66年、1976年至1986 年任清华体育教研组(室)主任。曾任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中国游泳协会副主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等。1983 年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7年8月被国际田联授予“国际田联元老功勋”奖章和奖状。著有《运动生理学》《田径运动裁判法》等论著。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曾用笔名乔木、于怀,江苏盐城人。 政治家、外交家。 1929年,16岁的乔冠华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30 年转入哲学系学习,在清华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1935 年入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乔冠华回国从事新闻工作,以“乔木”等笔名,撰写出大量说理透彻的时事政论。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国际新闻局局长、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人民外交 学会副会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外交部部长等。曾参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所有外交战线上的重要谈判、论战,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著作有《国际述评集》《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等。

夏震寰(1913年3月17日—2001年10月22日),浙江余姚人。教育家、水力学和泥沙运动学专家。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8 年考取留英公费生,1940 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 授。曾任土木系主任、水利系水力学教研组主任、水利工程 系副系主任。长期从 事水力学及泥沙运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 世纪60年代初根据我国水利建设需要,研究水库异重流、水库泥沙及其他泥沙问题。参与组建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参与北京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工作。主办多次全国高校水力学教师进修班、国内和国际泥沙研究培训班,培养研究生数十名,为水力学、泥沙学培养大批专业人才。 曾任教育部工科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水力学组组长。著有《工程水力学》《现代水力学》《水库泥沙》,参编《水力学》《高含沙水流运动》等。

葛庭燧(1913年5月3日—2000年4月29日),山东蓬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国际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之一。193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入燕京大学攻读研究生。1941年赴美留学,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辐射实验室及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1949 年回国,1950 年至 1952 年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2 年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金 属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和党组成员, 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进行金属的内耗和力学性质的研究,实验研究成果奠定了滞弹性内耗的基础,国际上把他创制的研究内耗用的扭摆称为 “葛氏扭摆”,把他首次发现的晶粒间界内 耗峰称为“葛氏峰”。曾被邀为联邦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物理所访问教授,被 法国大学部聘为法国里昂国家应用科学学院的客座教授,并当选法中交流学院通讯院士。著作有《声发射》《全息照相与无 损检验》《磁粉探伤基础》等。

张维(1913年5月22日—2001年10月4日),北京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固体力学专家,高等工程教育家。1933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学院。1937 年考取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生,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DIC 文凭;后赴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学习,获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先后受聘于同济大学、北洋大学。1947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 年,任土木工程系主任。1957年,参加了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清华举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培养工作。1958年任工程力学数学系第一任系主任。1956 年至1966年、1978年至1984年两次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此外还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83年兼任深圳大学首任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 年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作为中国工程院成立的六位发起人之一,1994 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等职。著有《壳体理论入门》,主编《壳 体结构文汇》、世界力学名著译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