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举行第三十一次业务学习交流会

11月8日下午,校史馆举行第三十一次业务学习交流会,邀请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刘超作题为“19~20世纪远东-欧美亚洲研究网络的重塑——以清华、北大和哈佛为中心的考察”的学术讲座。

刘超指出,从19世纪后半叶起,亚洲研究的体制化和国际化趋势日渐凸显,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事业。传统的东方研究重镇巴黎和柏林一度发挥着引领作用,北美和远东的日本等地的东方研究也日益兴盛,中、印学界的传统研究范式则受到严峻挑战。在欧美、日本的影响下,中国新式学人持续涌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的亚洲研究日益融入全球知识进展,并赢得了一定影响力。远东与欧美的知识交互空前紧密,而远东域内的中、日、印等国家和地区间也形成了激烈的知识竞争。在此进程中,远东的北大、清华、东大、京大及北美的哈佛、耶鲁等校之间,有着尤其紧密的学术联系。全球性的亚洲研究网络日渐扩散,而其背后则是国际地缘政治的深刻嬗变。

刘超认为,中国的亚洲研究经历了从颓废到兴盛的进程,涌现了一批高水平人物和机构,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文学术近代化进程,提升了其在全球的显示度和竞争力。这一过程深度受益于域外养分。远东的知识版图显著改变,中国位势抬升。中国反哺了欧美学术,部分地改变了美国东方研究形态和格局,助推了美国东方研究的成长与变革,丰富了全球东方研究图式。在此进程中,北平(北大、清华为核心)与哈佛及加州伯克利大学深度交互,与日本京都之间有着直接的竞争,同时关涉到巴黎、柏林等重镇。

刘超指出,从全球史角度考察知识演进和学术中心的全球迁移,是一个值得持续深耕的议题;至于后起者如何形成一个自足、强韧的知识系统,仍是待解的历史性难题。知识交流固然有其知识本体,但其动因绝不止于知识。社会政治因素始终是一个强有力的隐形推手。

讲座由校史研究室副主任、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主持。来自历史系、校史馆、离退休志愿者讲解队等院系部门的师生参加了讲座,并与刘超老师进行了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