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是每一位清华人的必修课。近五年来,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校史党史工作,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和校史编委会统一协调下,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校史馆)紧密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工作,大力挖掘校史党史资源,深入开展校史党史研究编纂,积极推进校史党史宣传教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弘扬清华优良传统、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大力加强校史党史研究,编纂系列图书,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
五年来,校史研究室不断加强清华大学校史党史通史类研究,深化有关校史党史重大事件、重要阶段和典型人物的专题研究,编写校史党史研究专著和普及读物20余本,《清华大学志》《清华大学图史(1911-2011)》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6卷第4册)》《贺美英教育文集》《周诒春文集》《周诒春图传》《刘仙洲传》《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长夜星火》等图书先后出版,逐步形成体例完备、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校史党史图书系列。
形成体例完备、种类齐全的校史党史图书体系
在校史党史研究工作中,注重加强对清华大学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的回顾和总结,努力提高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学术性、时代性。五年来,校史研究室和档案馆利用联合支部的特点,综合两个单位的研究力量,充分梳理和运用档案史料,先后承担了“清华党史档案文献的挖掘、梳理和利用”“清华大学优良文化传统的考释与育人功能研究”“系统梳理党代会史料 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周诒春生平研究暨周诒春纪念馆内容设计”等研究课题,推动“清华英烈传记续修”专项工作。在这些专题研究基础上,紧密结合学校各方面工作和“学风建设年”等活动,编印《清华大学党代会史话》《清华英烈谱》《清华名师谈学风》《校长书记论学风》等资料,收到良好成效。
二、启动实施“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出版《清华时间简史》丛书。
为进一步凝练办学规律和经验,深化清华校史特别是院系史和专题史的编研,清华大学从2017年起启动实施“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40多个院系和部门立项参加。按照“同步启动、滚动支持、校系结合、协力推进”的原则,校史研究室发挥牵头组织协调和业务培训指导作用,并直接参与院系部门史研究编写,各院系部门积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一步消化、分析,制定院系部门史框架结构、体例规范,分工撰写书稿,编印系列史料选编、大事纪要或校友文集等,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首批《清华时间简史》丛书发布。
2021年,作为110周年校庆重要出版物──首辑《清华时间简史》丛书出版发行,包含电机系、地学系、生命学院、美院、教研院、信研院、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图书馆等8个单位的简史。第二辑丛书将在今年底交付出版社。
三、实施新一轮口述访谈,访谈百余位老领导、老教授、老校友。
校史工作注重加强史料收集、整理的基础性工作,开启新一轮“口述访谈”,抢救深存于当事人头脑中的原始资料,推进文献考证研究和清华口述史的搜集整理。近几年,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开展了清华大学解放后历史的口述访谈,推进“文革”前十七年、改革开放至90年校庆阶段的访谈研究,挖掘和保存珍贵历史资料,为建立“清华口述史料库”奠定基础。
有系统、有主题地开展校史口述访谈
五年来,共访谈100余位老领导、老教授、老校友,初步形成200余万字的访谈记录,对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学校建设发展、各项改革措施出台的背景和前后变化,以及办学经验的总结等,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宝贵史料,弥补了档案资料的不足。2021年底,又与校友总会、澳门校友会等合作,启动实施“清华与澳门”系列访谈计划。
四、联合实施“清华史料与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积累丰富史料资源。
从2017年起,校史馆配合档案馆正式启动实施了“清华史料与名人档案征集工程”,面向师生、校友及其亲属、社会人士等,大力加强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的征集工作。经过积极努力,目前已陆续接收200余位名人的档案资料和校友保存的清华史料,在校史馆推出“清华史料与名人档案捐赠展”,已连续举办7届。
第七届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精品展在校史馆举行。
五年来,各类专题展览、校史党史图书编辑和宣传教育活动等,利用捐赠的档案资料3000余件,同时为校内外单位、个人提供资料查阅服务,为清华新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史料资源,在加强优良传统教育、开展校史和文化研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五、完成校史馆提升改造,打造耳目一新的110年校史展览。
作为学校110周年校庆的重点工作, 2019年启动校史馆提升改造,2021年4月圆满完成。在校领导亲自指导和各部门密切配合下,校史研究室与美术学院、清尚公司等组成联合团队,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和不确定性,在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脚本内容和展览设计多次出现较大修改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连续工作、昼夜加班,前夕如期完成改造任务。
提升改造后的校史馆展厅
2021年4月22日,校史馆提升改造竣工,全新的110年校史展览向公众开放。改造后的校史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展示形式更加多样、展场环境更加优化,8个部分图文展板、400余件实物展品、10段历史视频、6个模拟场景,极大提升了观展舒适度和品质感。同时,推出线上校史展,打造出实体展场和虚拟展厅相结合的校史馆。
六、举办系列专题展览和巡展,为群众办实事,送展览到基层。
五年来,结合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诞辰等纪念日,校史馆每年制作展出10个以上的专题展览,其中有些是与院系部门联合主办。五年中,共举办专题展览49个,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清华大学专题展览、领导核心 战斗堡垒──清华大学历次党代会专题展、“清华人 奥运情”专题展览、清华大学优良学风档案史料展,以及纪念唐国安、王国维、叶企孙、顾毓琇、闻一多、朱自清、刘仙洲、梁思成、陈省身、华罗庚、刘达、高景德、冯仲云、赵家和等人物展。
一系列专题展览到校园公共场馆和各院系馆巡展。
从2017年起,校史馆与各单位配合,大力推进校史党史专题展览巡展,把专题展览送到主楼、图书馆、教室楼、紫荆学生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各院系馆以及位于校园之外的附属医院、深圳研究生院等巡回展出,扩大了展览覆盖范围,便于师生就近观看。五年来,先后将40余个专题展览送到各地巡展280余场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特别举办“党在清华园──清华党史历程和党史人物专题联展”,营造出浓厚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此外,校史馆还在台湾新竹清华、江苏扬州、天津等地,与当地分别合办西南联大80年展、朱自清纪念展、梁思成纪念展等;在安徽合肥、浙江嘉兴、云南腾冲,与地方校友会等合建周诒春纪念馆、曹云祥纪念展室、孙立人史迹馆等,将清华精神宣传推向社会。
七、组织开展校史党史教育活动,助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
五年来,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各项主题活动以及重要纪念日,校史研究室积极拓展校史宣传教育形式,与校史党史展览相结合,策划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校史党史教育活动。如2018年12月,牵头举办纪念清华园解放70周年座谈会;2019年9月,与离退休处等联合举办“我与共和国一起过生日”座谈会等许多重要活动。
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我和共和国 一起过生日”主题座谈会在校史馆举办。
为使校史党史教育深入到师生员工中去,校史研究室主动与中文系、自动化系、机械系、数学系等院系单位联系,沟通举办纪念朱自清、闻一多、常迵、刘仙洲、华罗庚等著名学者诞辰纪念活动;与校工会联合举办“寻访西南联大足迹”教职工社会实践;与学生部、数学系、水利系等举办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冯仲云纪念活动,并促成亲属捐设优秀辅导员奖学金。这些活动使校史党史教育更加直接有效,加大了校史活动的广泛参与,受到师生欢迎。
八、多种形式讲好“清华故事”,让校史成为每一位清华人的必修课。
几年来,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校史馆)逐步建立起校史党史编研、校史党史教育、校史场馆运维三者并重的工作格局,校史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校史教育主渠道和学校重要展示窗口。
校史馆参观人数逐年上升, 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共接待参观人数22万人,提供志愿讲解服务3377场次。针对新生校史教育做了改进,由过去入学教育期间在两天时间内各班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改为在大一上学期每个班自行预约参观一小时,同时增加了对研究生新生参观校史展览的安排。2021年起,实现本科生、研究生新生以及新入职教职工的校史教育全覆盖。
开发“校史党史红色研学路线”,开展“沉浸式”宣讲。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结合校园红色资源的挖掘,开发了“校史党史红色研学路线”,开展“沉浸式”校史党史宣讲,吸引更多师生参加校史学习交流,教育效果显著改善。校史研究室与图书馆联合开发“清华大学校史党史资源特色库”,将110种校史党史读物数字化,搬上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吸收更多师生参与校史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离退休教职工校史志愿讲解队伍。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媒体平台,加强校史传播力度,举办校史展览云直播,拍摄微视频“探秘清华校史馆”,通过多种生动鲜活、贴近观众的形式,满足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了解清华校史的需求。
举行校史教育主主题宣传日。
2022年4月,在111周年校庆之际,校史研究室举办了首个“校史教育主题宣传日”,通过一系列互动性、体验性活动,学习、了解校史党史知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校史馆)全体人员。
校党委书记邱勇在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弘扬清华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文化传统,深入推进校史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面向未来,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校史馆)要进一步明确肩负重任,发挥好校史党史工作专门机构的作用,与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协作,努力提升校史党史工作水平,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切实使校史成为每一位清华人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