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举行第二十七次业务学习交流会


7月7日上午,校史馆举行第二十七次业务学习会,邀请北京大学校史馆林齐模副研究员作题为“蒋梦麟与西南联合大学筹建”的线上学术讲座。

林齐模报告分蒋梦麟简介、和平梦碎、长沙临时大学、辗转入滇四个方面。

林齐模指出,蒋梦麟校长是北京大学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和重要贡献的校长,也是任期最长的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北大争取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为北大聘请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建成新图书馆大楼、地质楼、灰楼宿舍等,大大完善了北大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环境,实现北大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兴”之局。这些成就的取得着实不易,蒋梦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教育部长王世杰及周炳琳、胡适、傅斯年等积极推动下,最终促成国民政府迅速制定了将平津地区高校撤往后方合并办学的政策,决定先分别在长沙和西安建立两所临时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并在短期内组建完毕,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林齐模指出,在提议及筹备长沙临时大学初期,蒋梦麟对于将北大撤退到后方与其他大学合并办学心存犹豫。后在胡适的游说下,蒋梦麟勉强同意。到长沙后,长沙临时大学三常委分工,大致是蒋梦麟负责总务,梅贻琦负责教务,张伯苓负责建筑事务。

随着京沪失守,长沙危急,长沙临时大学面临搬迁关头,蒋梦麟发挥了关键作用。1938年1月,蒋梦麟专程前往武汉,先后拜见了教育部长陈立夫和坐镇武汉指挥的蒋介石。听取蒋梦麟的汇报后,蒋介石同意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建议,并指示校方应该先行派人到昆明勘寻校址。争取到最高当局支持后,蒋梦麟立即返回长沙,向常委会报告了联络的结果。1938年1月20日,长沙临大第43次常委会正式决定将学校迁往昆明,并决定成立以蒋梦麟为首的昆明办事处。

蒋梦麟领导昆明办事处,积极努力,为临时大学西迁入滇做了必要的准备。

长沙临时大学刚到昆明时,蒋梦麟提议在蒙自设立分校,安置文、法两学院,以解决校舍紧张问题。蒋梦麟的提议被常委会采纳。4月19日,在昆明召开的联大第58次常委会决定蒙自分校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办事处”。

林齐模指出,蒋梦麟从战争一开始就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严酷性,意识到“这次战争将是一次长期战争,千千万万的房屋将化为灰烬,千千万万的百姓将死于非命。”但他坚信“中国将在火光血海中获得新生”。他告别年迈的老父,义无反顾奔赴抗战救国的一线,为国尽忠。他不计个人名利,任劳任怨,领导和团结北大同人,与清华、南开精诚合作,从长沙到昆明,领导三校师生历经艰辛,以刚毅坚卓之精神,奠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发展之基础,为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讲座由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主持。金富军指出,今天这个报告有双重意义:首先,今天正好是7月7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5周年,也是长沙临时大学创建8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坐在一起,学习交流蒋梦麟校长对西南联大创建的贡献,传承了当年三校联合团结的精神。其次,林齐模老师从北京大学的视角回顾蒋梦麟校长对西南联大贡献,有助于打破一般校史研究局限于本校的不足,用开放的视野、比较的眼光进行校史研究,促进校史研究水平的提高。

来自北京大学校史馆、南开大学宣传部、浙江大学档案馆部分老师,校内建筑学院、法学院、档案馆、校史馆等院系部门的部分老师,以及部分校史馆离退休老师志愿者、学生志愿者等参加了讲座,并与林齐模老师进行交流。

 

林齐模, 200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校史馆党支部书记、直属单位党委委员。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审组专家。

目前,侧重于近现代教育史、文化思想史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哲学史》、《安徽史学》以及《中国文物报》、《北京大学校报》等期刊、报纸发表各类文章近50篇,编著和参编著作10部。新著《红楼百年话沧桑》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之一种,该丛书被中宣部公布为“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先后参与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组织的“清史工程”项目之《清代中外约章补编(清朝)》课题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殊教育通史”之子课题“中国特殊教育通史(晚清卷)”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