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举行第二十四次业务学习交流会

11月12日上午,校史馆举行第二十四次业务学习交流会,邀请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副主任何玉作题为“《清华周刊》编辑整理简介”的讲座。来自校史研究室、档案馆、校友总会、法学院、校史馆志愿者讲解队部分老师和同学参加,讲座由校史研究室副主任金富军主持。

讲座第一部分是《清华周刊》编辑、出版历史与特点介绍。何玉指出,1914年创刊的《清华周刊》是清华校内的学生刊物,是国内高校期刊中历时最久(前后23年)、出版期数最多的期刊之一。《清华周刊》内容丰富,是清华早期历史的缩影。从历史发展看,1914-1918年是《清华周刊》初创时期,1919-1937年是《清华周刊》兴盛时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周刊》停刊,1947年《清华周刊》复刊。《清华周刊》连续性强,不同历史时期特点鲜明。

初创时期,强调:“求同学之自励,促三育之进步,以充大吾校故有之荣誉,培养完全国民之性格。”“荟集全校之新闻,编列新鲜之历史,联络师生感情,密切上下关系为发行目标。”

兴盛时期,《清华周刊》担当起“振励校风,应当贯输新思潮新学术,讨论新思潮新学术,创造新思潮新学术,应当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怎样改良各种社会问题”的使命。同时,《清华周刊》对学校生活记载更加广泛,姚名达曾期望“清华周刊实负有重大的使命,这个使命,我叫他‘史的使命’。”“清华周刊不是游艺园的剧单,不是大公司的广告,更不是捏造新闻的晚报,也不是有闻必录的日报。清华周刊实在是记载清华有意义的工作,有意义的生活。”“清华周刊的执笔者,应该具有史家的眼光,怀抱史家的态度,去记载清华有意义的人生,使清华有意义的人生,全乎活现,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赓续无穷,使清华的史,昭垂万古。”这一时期,《清华周刊》刊载了梁启超、张奚若、冯友兰、雷海宗、朱希祖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论著,使得《清华周刊》学术性大大增强。

1947年,《清华周刊》复刊。但由于刊登进步内容,1947年9月25日,《清华周刊》被列入禁刊。

讲座第二部分,何玉介绍了近些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对《清华周刊》整理、编辑、数据库开发与影印出版工作。

何玉介绍,由于图书馆藏《清华周刊》不完整,这些年通过与校内档案馆、校史馆,校外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合作、参加拍卖会、接收校友、老教授捐赠,以及从一些数据库补充等方式,图书馆尽量将《清华周刊》补充完整并于今年影印出版(80册,693期)。

何玉介绍,在《清华周刊》整理过程中,图书馆也注意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在图书馆“清华映记”互动体验空间予以展示,增加文化氛围,并提供学生下载浏览;编辑出版《异域回响:〈清华周刊〉留美通讯辑录》等。

最后,何玉介绍了图书馆对《清华周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思路。

何玉报告结束,参会人员与图书馆馆长助理、古籍特藏部主任魏成光,何玉等就《清华周刊》内容与特点、可能二次开发的部分主题、《清华周刊》与《清华校友通讯》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