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举行第二十三次业务学习交流会

10月14日上午,校史馆举行第二十三次业务学习交流会,邀请修缮中心刘沫作题为“从熙春园到清华园”的讲座。

刘沫首先介绍自己在苗日新老师《熙春园·清华园考》这本书的引领下开始追溯清华园早期历史,期间由于工作需要,投入极大精力查阅清宫档案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细致爬梳清华园300多年历史,对清华园历史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目前,已经不是工作需要驱动,而是在兴趣驱动下,持续进行清华园历史的深入研究。接着,刘沫回顾了清华园历史的研究学术史,介绍了刘桂生、张恩荫、苗日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刘沫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刘沫认为,历史上熙春园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皇家赐园。时间为康熙四十六年(1706)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此时的熙春园南北一百一十丈,东西一百零五丈,是一座方方正正的皇家赐园。自康熙四十六年初建至雍正八年(1730),熙春园第一位主人是康熙三子胤祉;雍正八年,熙春园被内务府收缴,被赐予康熙二十一子允禧及另外一位不知名的皇亲,曾被乾隆赐名“云锦园”;乾隆三十二年(1767),复名“熙春园”。

第二阶段,乾隆御园。时间为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嘉庆十四年(1809)。乾隆将熙春园收回后,修建新熙春园外墙,将熙春园范围向东扩至万泉河、向北扩至长春园南,与长春园间用过街楼相连。扩大后的熙春园东西宽二百四十丈五尺、南北一百九十二丈五尺,将原熙春园和弄田囊括其中,并在东侧添盖观畴楼。

第三阶段,嘉庆御园。时间为嘉庆十四年(1809)至道光二年(1822)。嘉庆将原熙春园命名为近春园,与熙春园分作两园并将近春园赐出,作为嘉庆御园的熙春园是熙春园新外墙减去近春园和永恩寺后的范围。嘉庆修建新的熙春园外宫门,在熙春园内添建省耕别墅,包括工字殿、含润斋、陇香馆等殿宇,是如今清华大学工字厅的核心建筑。

第四阶段,两个皇家赐园。时间为道光二年(1822)至宣统元年(1910)。道光初年,熙春园北部弄田被一道大墙分成东西两半,东部仍归熙春园,西部归近春园所有,扩大了近春园的总面积;在熙春园内添盖了几处房屋和新的二宫门,使得熙春园和近春园无论在园林面积和房屋数量上均基本持平。道光二年,东部的新熙春园被赐给道光三弟惇亲王绵恺;西部的新近春园被赐给道光四弟瑞亲王绵忻。

瑞亲王绵忻卒于道光八年(1828),近春园被内务府收回;道光十六年(1836),复又被赐予绵忻独子瑞郡王奕誌,二王住用期间曾用名“春泽园”。道光三十年(1850),奕誌死后此园重新被内务府收回,复名“近春园”,同治十二年(1873)底,皇帝下令拆除了近春园内的“房间、游廊约二百余间”,将木料用于重建被八国联军烧毁的圆明园、万春园,从此近春园沦为“荒岛”。

熙春园自道光二年(1822)至道光十八年(1838)绵恺居住期间曾被命名为“涵德园”。道光十八年,绵恺私设牢房囚禁平民案事发,道光震怒,绵恺被降爵、退出内廷行走、罢一切任职并收回赏赐予他的花园。被收回内务府后,样式房图档中对此园的称呼比较混乱,有称“涵德园”者,有称“熙春园”者,但从《圆明三园及周边园林总平面图》中称熙春园为“惇亲王园后改熙春园”的标注看来,“涵德园”在收回内务府后被复名“熙春园”的可能性更大。

道光二十六年(1846),熙春园被赐予绵恺的嗣子奕悰(道光帝五子),此后世人称其为“小五爷园”,咸丰初年,熙春园被咸丰亲题“清华园”。

刘沫在报告中指出,由于圆明园档案的缺失,圆明五园的历史,仍有很多谜团有待去解开。虽然资料缺乏,但自己仍将继续钻研下去。

讲座由校史研究室副主任、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主持,校史研究室、档案馆、校史馆离退休教师志愿者讲解队部分老师等参加,并与刘沫老师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