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举行第二十二次业务学习交流会

 6月24日下午,校史馆举行第二十二次业务学习交流会,邀请云南师大西南联大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戴美政作题为“曾昭抡开创联大化学教学新路——探寻北大、清华、南开到联大的化学历程(上)”的讲座。

本次讲座内容是戴美政书稿《西南联大数理化历程》(暂名)的化学部分内容,主要依据第一手史料、当事人采访、田野调查等史学手段,运用科学社会学文理结合的多学科方法,梳理了西南联大化学发展与北大、南开、清华三校化学的渊源关系和基本脉络,在探讨分析西南联大化学系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概貌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在战时条件下曾昭抡开创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化学教学新路之史实。讲座内容涉及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化学系教师授课概况、杨石先与曾昭抡的教学风格之异同、化学教学与化学会活动之关系。戴美政以曾昭抡指导学生研究地方资源等实例,及其与后来建立的云南著名企业小龙潭煤矿的关系,进而解读战时西南联大对边疆经济文化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戴美政指出,历史是承继发展的,对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历史有所了解,就可能了解西南联大所以取得重大成就之缘由。示全面抗战爆发前曾昭抡对北大化学系的改革是在蒋梦麟对北大进行以理科为重点的施政方针下进行的,借此可以阐述杰出教育家在民族危亡关头实施“教育救国”理想的未来远见与现实举措。

课程过程理论认为,每个学科领域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学习这些基本结构有助于理解整个学科,进而激发出积极的学习迁移。教学者将这些基本结构及该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作为教学内容时,教学就可能获得最好的效果。戴美政认为,对三校化学系和联大化学系课程设置及其任课教师的介绍解读,以及对联大八年中各位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实证统计分析,意在某种程度上解读联大所以出人才的历史缘由。

戴美政指出,曾昭抡开创的理论讲授与社会调查结合的化学教育方法,实为长期探索的必然结果,它出自对化学科学本质的深切理解与化学教学特点的准确把握,体现了MIT理论与应用结合的世界先进高校工程教育的影响,贯穿了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基本精神。它与战时大后方工业进步的大趋势合拍,适应了抗战建国的时代需要,给战时大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使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深入社会基层实际活动中获得有效结合。在极富远见的教育家曾昭抡的引导下和社会课堂的锻炼中,一代学子增长了见识与才干,在战时环境中熔铸了爱国救国的赤诚之心,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当中有唐敖庆、王瑞駪这样具有世界声誉的化学家,而更多的则是像鲍纫秋、陆其璧、裘立群这样的化学科技工作者。

讲座由校史研究室副主任、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主持,校史研究室、校友总会、校史馆离退休教师志愿者讲解队、校史馆学生志愿讲解队等的部分老师和同学参加,并与戴美政老师进行交流。

讲座开始前,金富军陪同戴美政参观了校史展览。

 

戴美政,大学历史系本科、中文本科、电子专科毕业。现为云南师大西南联大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云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正高职,退休)、续修《云南省志·广播电视志》主编、云南省地方志学会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著有《曾昭抡评传》《曾昭抡》《抗战强音:昆明广播电台与西南联大》《抗战时期云南广播》《云南省志·广播电视志》(主编)、《今日美国》(编)、《西南联大军事时局评论》(编)、《曾昭抡西部科考旅行记选》(编)等9部著作,发表西南联大研究、抗战史、新闻史、科技论文等200余篇,其作品和个人获全国奖、省级奖及荣誉称号40余项。现从事西南联大史、抗战史、科教史等多学科研究。所著《曾昭抡评传》获北大和云南师大资助,在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百年庆典上首发。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视历史纪录片《和平之声》在央视10频道播出(20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