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方寸间──网球主题集邮文化展”成功举办

    以老校友梁肃的珍贵收藏品为内容的“网事方寸间──网球主题集邮文化展”,于10月12日至11月12日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一楼大厅举办。校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原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原校党委书记方惠坚、贺美英等,先后观看了展览。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姜胜耀在开幕式上致辞,原国家教委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司司长、老校友、体育代表队原辅导员宋尽贤出席开幕式,并与梁肃、姜胜耀等一起为展览启幕。在整整一个月的展览期间,共有六千多名校内外观众,前来校史馆参观。

梁肃、姜胜耀、宋尽贤、王岩等为展览启幕

    一枚枚珍稀、精美的邮票、邮戳、明信片和纪念封,一副副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球拍,一个个世界各地、形状各异的球筒……10月12日下午,老校友梁肃的这些珍贵藏品吸引了上百名集邮爱好者、网球爱好者,在校史馆一楼大厅参加“网事方寸间”展览开幕仪式。其中,有学校及有关部门的领导,有梁肃在清华读书时的老师、同窗及体育代表队队友,有教职工集邮协会、网球协会和学生网球协会、津门文化协会的会员。

范宝龙主持开幕式

唐杰致辞

刘波致辞

张晴致辞

    隆重的展览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范宝龙主持。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体育部主任、校工会副主席刘波,清华天津校友会副会长、“网事方寸间”系列活动总策划张晴,分别代表主办和协办单位发言。唐杰表示,自己也是一名网球爱好者,深感网球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友谊、感悟了人生。亲自参加网球课教学的刘波介绍了网球运动在清华的开展情况,他说,清华目前30多个学生室外运动场地中,用于网球的场地最多;在教工使用的5个室外运动场地中,网球场利用率最高。张晴回顾了“网事方寸间”系列活动的组织、策划、筹备过程,谈到自己第一次见到这些作品时受到的震撼,以及梁肃学长精心收藏和亲自参与策展的生动故事。

梁肃讲话

    作为展览的主人公,梁肃在讲话中说,今天众多领导、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以及清华师生的热情参与,令自己非常感动。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清华攻读本科、研究生及参加体育代表队的十年经历,他深情地对母校的培养表示衷心感谢。他讲述了邮品收集及制作展览的艰辛过程,表示不会只满足于曾荣获的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银奖,这次展览结束后将把近年收集的新藏品补充进来、重新编排,向带“金”的奖项冲击。待心愿完成后,将全部集邮和网球藏品捐献给母校,希望它们在清华得以延续,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了却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感恩母校的夙愿。梁肃在讲话中激动得几度哽咽落泪,会场上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姜胜耀讲话

    同样是网球爱好者的姜胜耀代表学校致辞。他说,网球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体育文化、一种精神传承。展览宣传板上所写的“网球三十载,集邮六十年”,概括了梁肃学长的集邮成就和网球人生;应当再加上两句话,“十年清华人,一生清华情”,相信大家从这个展览和梁肃学长的讲话中都能有切身的体会。梁肃学长今天回到母校,并表示将这些藏品捐赠给清华,让更多的清华学子受益,让我们深受感动。希望展览对清华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清华精神的传承,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旭观看展览

    10月16日上午,陈旭参观了“网事方寸间──网球主题集邮文化展”,对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对梁肃学长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陈旭在听取展览情况的简要介绍后,认真观看每一件展品。她表示,在多次到天津参加校友活动时,都曾与梁肃学长见面,深深感受到老学长对母校的一片深情。梁肃校友在校读书时,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榜样,现在还一直打网球,参加体育锻炼,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经验值得广大清华学子学习。这次他又把自己搜集的邮票等珍贵藏品拿到清华园展出,还表示将来把藏品全部捐赠给学校,一定要展览好、保管好,不辜负学长的期望。

顾秉林观看展览

    10月23日上午,顾秉林院士参观了展览,祝贺展览在清华园成功举办。看到展板上介绍梁肃六十年代在清华攻读研究生的经历时,顾秉林说,那时候研究生很少,每个人都很优秀。顾秉林称赞这一展览体现了科学与艺术、体育与文化的结合,他建议把梁肃的获奖邮集以及他的收藏故事等编辑成书,保存下来。

方惠坚观看展览

    10月30日下午,方惠坚参观了展览。听到关于梁肃收藏网球主题邮品过程的介绍,看到用邮票、邮戳、信封、明信片等不同种类邮品反映的网球知识和历史,方惠坚连声称赞:“真不简单!”他说,梁肃及许多校友身上都体现了清华学子的全面发展、多才多艺。他希望更多的同学来看看这个展览,从中生动地感受素质教育,并建议在校内媒体上介绍展览中的精品,让更多的师生分享。

贺美英观看展览

    11月2日下午,贺美英前来观看展览。她饶有兴致地观看邮票、网球拍、网球筒等各类展品,一边观看一边听取介绍,并与在场的原校党委常委、原党办主任白永毅及校史馆负责人等交流,表示梁肃编排网球主题邮集花费了很大功夫和心血,希望校史馆拓展视野、丰富内容,更多地举办这样精彩的展览。

梁肃作专题讲演

    10月12日,梁肃还在校史馆报告厅作了《网球三十载、集邮六十年、清华一生缘》的专题讲演。他回顾了在清华精仪系读书期间入选排球队、与网球结缘的过程,展示了在清华园的许多历史照片,讲述清华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习好,还要身体好,“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深入人心。他觉得,在清华所受的教育对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乃至一生影响深远,清华情节在自己的心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在讲述自己的集邮生涯时,梁肃介绍说,目前全世界共有网球主题的邮票约1000枚,自己已收藏了约600枚,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乐趣。他从网球历史、网球技术、场地和装备、赛事和奖杯、网球与奥林匹克、球星等六个方面,分享了众多网球邮票背后的精彩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幅“网球百科全书式”的画卷,使大家沉浸于网球运动的魅力之中……讲座结束后,梁肃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韩景阳与梁肃亲切会面

    10月12日晚上,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也与梁肃亲切会面。校党委常委、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工会主席王岩等出席了开幕式。

王玉明院士参观展览时拍照留念

    为使更多的观众观看展览,展览开幕后的第一周,校史馆打破原来只在星期二、四对外开放的规定,当周改为周二至周日每天开放。在总共一个月的展出期间,参观校史馆的观众达6720余人。其中包括:来清华参加招聘宣讲会的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尹德明、天津市人社局局长孔长起等贵宾,由梁肃担任会长的天津市质量管理协会的相关领导,天津市政府驻京办事处主任王润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者郭春宁、武警北京市第二总队原总队长马自新、八一体工队原体操教练林楷等天津一中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清华天津校友会原会长王玉明,以及校内外各界嘉宾。

参观者的部分留言

    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下很多感人的话语。原校副秘书长、原校史研究室主任、原精仪系党委书记田芊写到:“清华情,清华魂。”校工会集邮协会会长王水弟在展览开幕时正出差外地,回校后专程前来观看,留言道:“梁学长的展览体现了清华学子的风范。”五道口金融学院一位研究生观看展览后表示:“从梁肃学长的分享中,感受到清华人自强不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精神。”一位校友留言说:“感谢梁肃学长多年积累的有价值的收藏,传递给我们阳光、健康的正能量,也反映了学长多才多艺的风范,不光事业有成,还传承了清华体育精神。”作为梁肃的“小系友”,精仪系网球队的同学们在留言中真诚祝愿老学长“身体健康、青春活力常驻”!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

    参加开幕式和专题讲座等活动的还有:校党委离退休部部长、离退休处处长刘秀成,校机关党委副书记赵颖,精仪系党委副书记吴秋平,校工会副主席陈红,校友总会副秘书长、原体育教研部主任陈伟强,校友总会副秘书长崔剑,档案馆副馆长冯翠红,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原体育教研部副主任陈蒂侨,校工会网球协会会长、材料学院常务副院长庄大明,中老年网球协会会长何介平,《清华校友通讯》主编孙哲,《水木清华》主编王正;清华天津校友会副会长杨广军,秘书长郝玉林,顾问丁文魁,常务理事丁宝庚、齐晓红,副秘书长肖盛金、张博、张瑞明,原副秘书长段明煊,天津智慧山跨界书店总经理张虹;梁肃在清华读书时的画法几何老师、机械系教授、中老年网球协会会员王睿,梁肃在清华和天津一中的双校友、电机系教授、中老年网球协会原会长李隆年,梁肃在清华和天津一中的双校友、精仪系教授、原校工会副主席沈乐年,梁肃在清华和天津一中的双校友、核研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史》主笔马栩泉,梁肃在清华和天津一中的双校友、化工系教授赵安赤,梁肃在清华和天津一中的双校友、微电子所研究员、原党总支书记靳东明,梁肃在清华的同班同学、原保卫处处长陈玉新,原体育教研部综合体育馆馆长、网球拍收藏爱好者孙建国等。

嘉宾观看展览

    在清华期间,梁肃还专门到家中看望了他在清华读研究生时的导师、精仪系离休教授梁晋文。校体育代表队的同学访问了梁肃,采写了通讯《梁肃:十年清华人、一生清华情》。

展览场景

    本次活动由校史馆、校友总会、校工会、体育部主办,跨界文化、清华天津校友会、工会集邮协会、工会网球协会协办。展览内容包括梁肃获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集邮展览银奖的全套原版邮集、网球四大满贯赛事纪念封、网球球星明信片,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多款网球拍、网球筒,以及梁肃与清华、与网球、与集邮的介绍等。展览现场,还播放了反映梁肃在天津主管科技和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经历和成就的电视片《追求卓越》,发放了由清华天津校友会采写、刊登在《水木清华》杂志上的通讯报道《偶然背后的必然──记天津市原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梁肃》等资料。清华电视台、《新清华》、《水木清华》、清华新闻网等媒体相继对展览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