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编委会2017年度会议举行

    4月13日,清华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2017年度会议在校史馆举行。会议总结了2016年校史编研和校史教育取得了成绩,讨论了2017年校史工作安排。校党委副书记、校史编委会主任邓卫主持会议并讲话,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方惠坚、贺美英、张再兴、庄丽君、胡显章、叶宏开、孙道祥等老领导,以及编委会委员共30余人出席。

 

    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史馆馆长、校史研究室和党史研究室主任范宝龙作了工作汇报。他说,近年来,校史工作正在实现由“边缘性”工作向与中心工作密切结合、由“季节性”工作向常年性工作、由部门性工作向全校性工作的三大转变。今年要进一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梳理自身职责,切实推进“清华大学史”的编修及重要校史著作的出版,深入开展“口述访谈”活动,启动“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研究和编纂工程”,优化大一新生校史教育,探索国际化的校史研究与传播,加大清华史料与名人档案征集力度等,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加强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到会委员先后发言,充分肯定了校史馆、校史研究室过去一年来开展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可喜成果,对今后如何更加紧密地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研究清华历史上的做法与经验,把历史、现实、未来联系起来,各部门、各单位如何与校史馆加强合作,构建“大校史”格局,加强清华校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原校党委书记方惠坚建议,改进校史馆设置,本身作为一个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下设几个研究室,让在馆同志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也可以聘请特约研究员。

    原校党委书记贺美英表示,校史这几年工作面更广,特别是让史料能够走出校史馆,为学校、为教育服务,变化较大,成效很大,今后应继续加强这方面工作。同时,加强研究工作,可以聘请一些老同志,增加研究人力。另外,口述访谈目前更多注重的是解放后“十七年”,今后将扩大访谈范围,延伸到“文革”及改革开放后,历史的经验很重要,一定要记录下来、保留下来。

    原校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提出,要注重发挥清华传统文化的“双创”,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历史、现实、未来紧密结合起来。要花相当大的功夫,整合学校各个部门的综合力量,针对现实问题,发挥校史资源的作用。

    原校纪委书记、原校史研究室主任叶宏开建议,对于学校一些重要的活动,校办应通知校史馆参加,使校史馆的同志了解学校发展、了解学校中心工作,促进校史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密切结合。

    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中心张佐认为,校史工作一年来进展特别大。对于今年和未来的工作有三点建议:第一,把校史放入学校宣传工作中,围绕中心工作,利用现有媒体加大、加快校史传播;第二,挖掘、抢救史料的工程,可以加入到国家层面一些部门所做的工作中去,与之结合;第三,将校史展览与校园实物更好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校园文化。

    校史编委会委员、校长办公室主任于世洁强调,校史教育很重要,建议校史馆结合年轻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校史文化的传播方式等方面做些工作,让师生员工更多地了解清华历史,继承和发扬清华优秀传统。

    校史编委会委员、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介绍,在筹建艺术博物馆的过程中,与校史馆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博物馆开馆首展中,共同策划展出了“清华学人手札展”,产生了巨大反响。希望今后的校史工作,一是进一步挖掘校史馆、档案馆的优秀资源,让校史、档案活起来、走出去;二是各部门统筹配合,挖掘、保护老校友的史料资源;三是更好地发挥校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史编委会委员、图书馆馆长邓景康提出,图书馆、校史馆过去在“三院遗址”纪念物建立等工作中,已经有良好的合作,今年校庆图书馆准备开一个“清华印记”互动体验空间,用新媒体技术展现清华历史文献资料。图书馆每天进出近万人,阅览量大,欢迎将清华校史、党史的资料、信息用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展示,利用好这个平台,普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校史编委会委员、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指出,校史去年的工作很有成效,也很丰富。校友总会将与校史馆继续合作开展口述史等工作,通过微信、网站、刊物等,宣传、征集校史资料。他强调,“以史鉴今”工作很重要,校史研究应更好地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

    校史编委会委员、教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主编叶富贵表示,校史工作很多具有开创性意义。今后可以在校史展览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有更多创新,并进一步深化校史研究,总结清华历史上的办学经验,为现实提供借鉴。他还建议,加强对目前教师和学生一些有价值资料的收集,积累校史研究资料。

    校史编委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欧阳军喜说,清华校史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研究,让社会更多的认识了解清华。史料是研究的基础,收集海外资料的工作要更加主动、更多途径进行。清华通史是建立在院系、部门史、学科史基础上的,编纂“清华时间简史”系列丛书非常好,在研究院系史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科史研究,可通过立项等形式,邀请相关专家参与。

    校史编委会委员、校团委书记邴浩提出,宣传方面,校史馆的很多资料可以由团委以同学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传播;学生校史教育方面,今后将按照学校的要求,与校史馆积极配合,由班级组织在大一期间来校史馆进行深入参观和学习;口述史研究方面,我校团组织将迎来建立90周年,团委也计划访谈一些老团干部,系统整理团组织发展史,把好的传统、作风继承下来;在标志物方面,学校里的文化景观对于学生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团委今后将加强这方面工作,与校史馆合作,让学校景观融入校园文化。

    校史编委会委员、原校党委常委、原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原档案馆馆长白永毅指出,口述史访谈工作中,受访老同志积极性非常高。在访谈中还要注意两点:第一,老教师家里有一些“宝贝”可以捐赠,这方面要加大宣传,有一个沟通的渠道;第二,很多老教师都在写自己“精彩的一部分”,也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把这些资料收集起来。

    校史编委会委员、原副秘书长、原校史研究室主任田芊希望,校史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抓好研究工作要长短结合,继续扩大校史影响。建议加强校史研究力量,发挥院系、部处作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一学生校史知识竞赛、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开展名人故居保护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校史编委会委员、原副教务长陈刚建议,关于名人、院士手稿的收集,院系要有规划;学校很多设备、实验仪器更新后,对于旧有的一些有历史收藏价值的仪器设备,要有意识的保留下来,呈现其发展史。
校史编委会委员、原副总务长、原街道党委书记陈克金认为,校史工作应加强对过去历史经验的研究总结,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校史编委会委员、原后勤党委书记、原《清华校友通讯》主编钱锡康提出,校史馆结合学校及校友的一些重大纪念活动,策划相应的专题展览、图书出版等,要保持下去,加强校史工作、扩大校史影响。

    邓卫作了总结讲话。他说,校史工作应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史料收集,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动员全校各方面力量推进;二是校史研究,这是体现水平的工作,要采取措施加强校史研究的力量;三是校史教育,不断提高对学生校史教育的实效,也要注重面向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清华历史、传承清华文化;四是校史宣传,要用足信息化时代的新手段、新方式,传播校史故事。邓卫要求,校史工作一定要走合作、开放的道路,各方面共同配合,让清华校史深入人心。

 

  

 

    链接:

    清华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是校史工作的审议、咨询、指导机构,受学校委托,讨论校史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听取校史馆(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工作汇报,对校史党史研究和宣传、史料征集、校史教育场馆和设施建设运行、重要校史党史著作编纂出版等,进行讨论研究和工作协调,提出咨询和指导意见。校史编委会委员,由学校主管领导和部分老领导、与校史工作有密切联系的部分单位负责人、教育史校史党史等方面的研究专家等组成,共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