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校史馆举行第十次业务学习交流会,邀请原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做题为“清华大学在中国计算机事业中的作用与价值”的报告。
徐祖哲首先简要回顾了世界计算机发展的背景和历程,接着着重讲新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发展和清华大学的影响、作用及地位。
徐祖哲指出,在新中国计算机事业起步时期,清华大学在酝酿、奠基和全面发展中功不可没。无论是在专家参与和在专业人员培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比例,在制定规划、设立机构、研制计算机和参与应用中,起到突击作用。
徐祖哲认为,回顾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要从国家战略的视角来评价学校的潜在力量,审视校方的追求,要与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相联接;即闵乃大教授所说,计算机是“人类智力放大工具”,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人类开始用机器来节省人们脑力劳动的时代”。由此,计算机不再是一种工具和装置,而在当时就成为“国家重器”。清华大学在学生的教育上,计算机配合了原子能事业和航天事业,也即“两弹一星”的人才需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和科学态度培养的大批学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祖哲指出,在计算机自身的理论发展上,在第一个三十年中,我们和美国同样,对计算机的认识也走过了从功能到体系的认识,即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非此计算机难于进入社会广泛应用。当然之后继续延伸到网络和智能,计算机已将产业和社会发展,将城乡紧密相联,真正实现了50年前周恩来的论断,“计算机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徐祖哲认为,回顾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要从基础环境出发,珍惜、理解前人的阶段性创新,才能体会他们的智慧与追求,也才能够领会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和自身条件的差距,继续集聚科研动力,焕发拼搏精神。
校史馆副馆长、校史研究室副主任金富军主持了讲座。校史馆、档案馆人员参加了讲座。
徐祖哲,高级工程师、五届全国青联委员,曾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1941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江西贵溪,1959年毕业于北京五中,196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通信自动控制专业,进入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1966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研究室参加邮电部长途自动电话工程计费专用计算机研制;从事过载波、微波、移动电话科研,参与电信、邮政、农业、城市管理等多领域计算机应用,荣获多项部、省、市级科技奖;自1993年起从事网络应用、电信服务研究;宣传“火炬计划”,走访27个国家高新开发区推进联网,1998年受国家科委先进表彰。从事计算机史调研,2015年出版《溯源中国计算机》一书。《溯源中国计算机》引用了大量原始照片和文献,展示了我国计算机领域三十年的创业长卷,作者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从决策思维和创新环境两个方面重点展开,呈现出覆盖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创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