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茄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79年前,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有民主堡垒之称号”,创造了中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2016年是西南联合大学结束暨清华大学复员70周年。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联大历史,继承和弘扬联大精神,清华大学工会与校史馆联合组织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一线的骨干教职工于7月5日—10日赴湖南长沙、云南昆明等地,开展以“寻访西南联大足迹,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为主题的教职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寻访联大遗址、参观联大博物馆、凭吊烈士墓等形式,近距离走近联大、了解联大历史,感悟联大精神。此外,社会实践团一行还对中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进行了访问交流,对清华大学定点扶贫单位——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进行了访问考察。
作为此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工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潘际銮先生到校史馆为大家做《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大》的讲座。年届九旬的潘先生为大家讲述了在国破家亡、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联大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抗战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联大精神、办学理念对今天高等教育所蕴含的借鉴意义。参加座谈的教职工们还与潘先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针对大家的提问,潘先生结合自己在联大时期的学习生活经历,为大家介绍了联大时期学生选课、考试、升学、奖贷学金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讲座结束之后,校史馆组织部分老师参观了百年校史展中联大时期的展览。并为参加活动的每位老师订购了《联大长征》、印发了副馆长金富军写的《一段难忘的历史——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复员》的文章,使大家对联大历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希望大家 “一边读书、一边行走”。
7月5日一早,清华大学教职工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37人在校党委常委、工会主席王岩的带领下,开始了寻访西南联大足迹的旅程。在经历了7个多小时的火车旅行后,大家不顾旅途劳累,直接赶往旅行第一站——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校方热情接待了清华大学的来访。在参观完美丽的新校区后,我们一行来到了校本部的和平楼、民主楼参观。砖红色的外墙,工字形的建筑结构,当我们站在这两栋既熟悉又陌生的楼前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将它们和母校的校园建筑联系在了一起。是的,它们曾经是清华的“一部分”!
站在和平楼前,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山和档案馆副馆长汪瑞芳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这两座楼的历史。1936年,在华北危机不断加剧之际,清华大学就为学校的撤退做了安排,并在湖南省政府的支持下,选址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南麓,修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为学校南迁做准备。然而,日本侵略的步伐打乱了学校建造的计划。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北大、南开被迫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由于工期等原因,当时的长沙临大并没有用上这批校舍,后来还遭到过日机的轰炸。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和在长沙的清华校友对和平楼进行修缮后,成立了清华中学。如今这两栋楼成为中南大学现存最早的校舍。它们是清华大学校方在面对日寇侵略做出积极应对举措的见证者,也是清华大学与中南大学友好历史渊源的见证者。
参观结束后,清华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山,校办、人事处、工会、档案馆、资源加工与生物学院、信息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与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团成员进行了座谈。张尧学、高山分别介绍了中南大学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与清华大学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两校能够多加强交流、互相学习的希望。清华大学王岩对中南大学的接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我们组织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清华大学的老师们分别就各自所从事的工作情况与中南大学的老师进行了介绍与交流,大家同样表达了今后能多加强合作与交流的愿望。
7月6日,社会实践团一行来到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所在地——云南师范大学参观。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38年西南联大所办的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目前,校内保存和建有多处联大历史遗存和纪念物。
在云南师范大学工会主席金黄斌及西南联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陪同下,大家戴上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的联大校徽,一一参观了校内保留的联大历史遗存和后来建造的纪念物。在西南联大纪念馆,我们仔细聆听了讲解员对联大历史文化的介绍。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里,我们坐在课桌前,随着讲解员唱西南联大校歌的声音轻轻唱和,体验当年联大师生在简陋教室上课的情景。在“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和李公朴先生、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前,王岩老师和联大学子的后代、公共管理学院的殷成志老师代表清华大学向“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敬献了花篮,大家向烈士墓默哀、悼念。此外,大家还参观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以及镌刻有闻一多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的石雕火炬纪念柱等。
之后,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带领下,我们走出校园,专程来到昆明市钱局街西仓坡6号,原云南西南联大宿舍大门附近—— “闻一多烈士殉难处”凭吊,送上我们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如此近距离地走近西南联大,寻访联大师生足迹,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撼和教育。联大校史也是我们清华大学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值得我们永远弘扬和传承。
在联大参观结束后,我们一行还参观了近代中国著名军事学校、培养出一大批杰出军事家、革命家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在联大寻访之旅结束后,社会实践团一行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参观考察。2013年,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滇西边境片区定点帮扶工作的总体部署,清华大学启动了南涧县定点帮扶工作。三年来,清华大学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探索“农校对接”的精准扶贫新模式,面向南涧扎实开展了教育、科技、医疗、产业、人才等多个重点扶贫项目,并先后派出了向辉、郭勋、刘宇、王风潇等多位青年教师到南涧挂职,具体负责推动对口帮扶工作。我们此次访问考察南涧,就是希望对学校扶贫对象——南涧县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南涧县吴副县长,南涧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刘宇,南涧县西山村的第一书记王风潇以及十多位在此参加社会实践的清华大学博士生们为我们介绍了南涧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条件、社会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他们在南涧工作期间的心得体会。公共管理学院殷成志副教授还为南涧县科级以上干部作了“从‘三圈理论’看城市治理”的主题报告。与会干部和清华大学的老师们就基层城市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此次活动对青年教职工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对清华校史系统学习的机会,也加深了青年教职工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为青年教职工了解社会、了解兄弟院校、开阔眼界和扩大视野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加深了对学校各院系、部、处之间的了解与认识。来自33个不同的单位的37名教职工参加了本次社会时间活动。通过实社会践活动,大家不仅对清华校史、清华精神、清华的扶贫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而且对校内各部门、单位之间以及各自所从事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认识目前清华的全貌和现状大有裨益。特别是在考察活动中,当有人遇到身体不适等困难时,团员之间都会积极帮助,互相鼓励,真正地发挥了清华人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清华教职工应有的素质和风貌,展示了清华人团结友爱的凝聚力。
(本文转自清华大学工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