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在校友总会解红岩老师陪同下,清华大学1977级校友杨嘉实到校史馆,向学校捐赠了父亲、原土木工程学系副系主任杨式德教授《湘黔滇旅行日记》及32张珍贵的行军照片。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至长沙,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底,南京沦陷,武汉震动,战火逼近长沙。1938年1月20日,长沙临时大学常委会第43次会议议决学校西迁昆明。2月,师生分三路赴滇。由300多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到昆明,路线全程1600余公里,步行1300公里。旅行团的宗旨是“借以多习民情,考查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务使迁移之举本身即是教育”。时为土木系学生的杨式德参加湘黔滇旅行团,在行军途中写下了《湘黔滇旅行日记》。
杨式德在日记中,既细致记述了途中各地气候山川及风物人物;又通过文字留下了在艰苦行军途中克服种种困难、深入认识中国社会的思想变化与精神的升华,正如日记中写的“要为中华民族建立一种灵魂,soul,一种生气,vitality。” 日记文笔清新,极具感染力,是反映这段悲壮艰苦历史生动的珍贵资料。
《湘黔滇旅行日记》此前已经整理出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前,杨嘉实校友曾慨允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校史展览中制作日记副本展出。此次杨嘉实校友将父亲的《湘黔滇旅行日记》捐赠给清华大学,表示清华大学是《湘黔滇旅行日记》的最佳去处,既是对已故杨式德先生的最好纪念,也是杨式德、杨嘉实两代清华人对母校的感念。
校史馆、档案馆馆长范宝龙,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接受了捐赠,并陪同杨嘉实校友参观了校史展。
杨式德(1917-1976),河北行唐人。教授。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教,讲授“工程力学”“测量”等课程。1945年赴美留学,1947年获普渡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任教,曾任结构力学及钢木结构教研组主任、副系主任。曾任北京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土木工程学报》编辑、教育部《结构力学》教材编审组组长。
杨式德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的教学和研究,讲课概念清楚,条理性强,理论精练。合编《结构力学》,主编《壳体结构概论》、《结构力学》,翻译《建筑力学教程》。在地基与地下水的渗透压力、极限荷载、弹性地基梁、空心坝的动力分析和抗爆结构等领域都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了成果。是我国最早研究结构矩阵分析,将计算机引入结构力学的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