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务实 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

陈 希

科学务实就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实

清华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科学务实。体现科学务实精神的首先是学校的校风。在清华校园中心处矗立着一个醒目的日晷,日晷基座的正面刻有“行胜于言”四个大字。现在,每逢毕业时毕业生们都要穿上学位服在此拍照,因为与“行胜于言”四个字的合影能够最鲜明地表示自己是清华的学生。朱自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说过:“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这种精神能够清晰地在清华人的身上得到解读。

在清华,科学务实精神突出地体现为学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表现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实”的坚定信念。

“大跃进”时期,全国城乡一度淹没在唯意志论的空洞口号之中,但清华保持了相对的冷静,注意把广大师生的热情引向了“攀登科学高峰”的目标上。水利系师生在张光斗教授的带领下,投入到华北最大的密云水库的工程设计当中,学生们“真刀真枪”地搞毕业设计。也是在那个充满激情的时期,清华启动了电子模拟计算机、原子能反应堆、电视发射接收系统、硅单晶材料和硅晶体管等一批尖端科研项目,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使学校科研在总体上有了一个真正的大发展。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仅造就了清华卓越的理工科,也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上的清华学派不尚空谈,讲求实证,主张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当年,清华文学院历史系非常重视考古,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用地下的文物验证历史理论。清华至今藏有大量那时留下的甲骨文;金岳霖先生是首先把西方的符号逻辑系统介绍到中国来的人,这项体现中西融汇、文理渗透的卓越工作,正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完成的。清华今天的文科建设正在努力发扬这个传统。

我们不但要“名副其实”,更要“神形兼备”,还要“与时俱新”

清华精神的再一个特点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这也是清华治学育人的基石。在新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清华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强调实践教育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把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

只有勇于创新,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果。

清华核能技术研究群体是学校勇于创新的典范。1963年,一支平均年龄仅23.5岁的清华师生队伍,立志“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他们在北京郊县的偏僻山区艰苦创业,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自主建设的核反应堆。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激励下,那个搭帐篷、住山神庙的师生队伍,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核能为主、多学科综合、国内外知名的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四十多年来,核研院瞄准国际先进核能技术发展前沿,成功地研发了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堆和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技术,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使我国在世界新一代核反应堆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弘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就要凝聚创新的集体,锻造卓越的团队。清华的一个优良传统就在于发挥群体的优势,集中力量干大事,敢于组织多学科大兵团作战。原子能反应堆研制、密云水库设计、小卫星的研制等科研活动都体现出这种团队意识与大局观念。从学科带头人、年轻的技术骨干,到实验室、车间、后勤的工人师傅都在各自的本职工作中写下了精彩的一笔。多学科交叉、多部门配合、群策群力、协同作战,这种团队精神,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清华人弥足珍贵的办学财富。

强调团队精神就要求各项工作相互配合,各方面人员密切配合。蒋南翔校长当年在清华倡导“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本质是“红”“专”结合,政治与业务渗透。业务工作优秀的人懂得政治思想工作,而政治思想工作优秀的人又懂得业务。政治辅导员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是要学习成绩好、业务能力强的人来担任。在清华,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始终与团队的整体不可分。实践表明,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清华校友,许多人成长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优秀骨干,成长为学术大师、兴业之才和治国之士。

清华从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因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健体强身,更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那时,一位学自然科学的人来到清华改行搞体育,并把一生奉献给了体育教育事业,他就是清华著名的体育教师马约翰先生。他在体育教育中强调:“球队得分比个人得到掌声更重要。”

一个卓越的团队必是一个创新的团队。近年来,清华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检测系统,这套系统将加速器、核探测器、核电子学、辐射防护、核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与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精密机械等相关技术集成于一体,实现了多方面的自主创新,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这项技术的研发中,还培养了一支主要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有较强组织能力的研发及管理的团队,这项成果不仅是自主创新的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典型、开拓国际市场的典型、政策协同支持的典型,更是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典型。

各位朋友!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规律,不但要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还必须高度重视建设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大学精神。优良的大学精神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永恒的,但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内容。高楼大厦是大学之“形”,一流名师是大学之“实”,而优良的大学精神乃是大学之“神”。我们不但要“名副其实”,更要“神形兼备”,还要“与时俱新”。在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优良的大学精神!

陈希(1953- ),福建莆田人。1975年入清华大学学习,1982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2006年6月17日在解放日报第五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原载2006年6月23日《解放日报》,题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这里选编的是演讲的部分内容,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