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志愿讲解队的发展与思考

王向田 孟 然

清华大学校史馆志愿讲解队是清华大学校史馆下属的学生志愿讲解组织,其宗旨是立足于清华大学校史馆进行校史的学习、交流、讲解、宣传,致力于传播清华校史,弘扬清华精神。讲解队接受校史馆的管理与指导,校史馆设置了指导教师。讲解队同时依托于清华大学学生紫苑学会,以紫苑学会下属校史馆讲解队的组织方式进行学会的成员管理,以及开展学习、研究和宣传清华校史的活动。

一、成立

清华大学校史馆志愿讲解队的前身为“紫苑校史馆志愿服务队”,是由紫苑学会在2011年4月清华百年校庆期间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

“紫苑校史馆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即投入了校史馆的志愿服务工作。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返校校友约5万人,校史馆接待了约1.2万参观者。人流如潮时如何保证参观的安全、有序,是对校史馆接待能力的考验。由紫苑学会30多名会员组成的服务队,担负了校史馆的引导、讲解等志愿服务工作,有力地保证了高客流压力下的校史馆正常秩序,得到了校史馆老师和校友们的一致好评。2011级新生入学教育时,紫苑校史馆志愿服务队又一次担负志愿工作,圆满完成迎新任务。

2011年4-11月,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和前期试运行,讲解队选拔培训讲解员共18名,并先后为学校多个院系本科、研究生的班团活动及30余个参观团队提供讲解,具备了初步的接待能力。

清华步入新百年之际,面对社会各界对于参观清华大学校史馆、了解清华校史的渴求,有必要成立一支专门的讲解队伍。服务队经过进一步改革、发展,更名为“清华大学校史馆志愿讲解队”,成为一支专业的志愿讲解队伍。2011年12月10日,举行了清华大学校史馆志愿讲解队成立仪式,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原校党委书记方惠坚出席并致辞。

二、工作流程和制度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落实组织实施是保证讲解队队伍建设的条件支撑。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校史馆志愿讲解队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运作方式及管理制度。

1.招募、培训、考核等年度工作安排

招募:每年8-9月新生入学、紫苑学会招新时,发放宣传材料,集中招纳新成员,其它时段亦有零散报名,如2-3月社团招新时。

培训:每年10-11月,培训、学习。提供培训资料,初步熟悉校史馆和讲解内容,完成校史馆一个部分(大约5-10分钟)的实地讲解。参加校史馆和讲解队组织的培训,听取校史馆老师、讲解队老队员的讲解。

考核、上岗:每年11月底-12月初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是,独立进行模拟的团队参观讲解,校史馆指导教师和讲解队负责同学现场聆听,当场宣布考核结果,并对可改进处提出意见和建议。考核合格的同学成为正式讲解员,颁发讲解证和永久编号,由指导教师带领,熟悉讲解器具,并了解校史馆安全要求。

总结与表彰:每年12月,讲解队成立周年纪念会上进行年度工作总结及优秀讲解员表彰。

校庆服务:4月校庆期间,在校史馆进行秩序维护、疏导、校友服务等相关志愿工作。

本科新生入学教育: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随着本科新生入学教育形式的变化,由原来集中两天半按院系参观校史馆改为分散在整个秋季学期内按班级参观,同时开设新生导引课加强校史宣传,讲解队开始逐步承担部分新生入学教育的参观讲解工作。

志愿讲解:全年

2.讲解工作流程

目前形成了如下讲解工作流程:

领取讲解任务→大致了解讲解对象,结合讲解受众特点准备讲解內容→提前15分钟到岗,领取、调试好讲解器,佩戴讲解证→与来宾进行初步交流→开始正式讲解→讲解结束,归还讲解器,填写讲解日志,及时就相关情况向指导老师及讲解队报告。

3.讲解纪律

(1)讲解员接到讲解任务后,应当认真准备讲解内容,如遇特殊情况无法到场须提前告知讲解队负责人以便更改安排。

(2)讲解员在讲解预约时间前15分钟到校史馆,检查调试讲解设备,向校史馆讲解队相关负责人以及来宾领队等了解情况。

(3)讲解内容严格以史实为准,做到实事求是;不讲模棱两可的内容,不讲明显失实的传言,不讲缺乏考证的轶事。

(4)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不得有任何诋毁学校形象、有损学校声誉的言行。

(5)回答观众问题,要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不可添加猜测;遇到观众有过激言行时应灵活处理,不卑不亢。

(6)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情况,提醒观众爱护校史馆及展陈设施。

(7)讲解员要保证熟悉校史馆消防设施、逃生路线、安全出口等基本情况;在讲解中如遇紧急情况时应立刻中断讲解并沉着应对,保证自己和观众的安全,及时与校史馆管理人员联系。

(8)每次讲解完成后,应及时填写讲解日志,汇总相关情况。

4.团队激励

讲解员的工作计入校学生系统志愿服务时间,校史馆按场次向提供讲解服务的队员给予一定的讲解津贴,讲解队在学年末综合考虑队员的讲解质量、服务时间及承担讲解任务的规格等情况,评选年度优秀讲解员,颁发证书(2018年起增配有讲解编号的纪念徽章)。

三、成绩、问题及思考、探索

1.讲解员队伍壮大、讲解场次逐年增加,在校史馆参观、接待工作中承担工作量日益增高

自2011年校史馆志愿讲解队成立以来,学生讲解员队伍不断壮大,累计已达124名,承担的讲解场数基本逐年上升。特别是2015年后,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讲解任务。至2018年12月底,志愿讲解队已累计讲解1381场,接待1099个参观团体,接待人数达44928人。下表统计了2011-2018年清华大学志愿讲解队讲解场次及接待人数。


清华大学校史馆的基本展陈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史展览,全面、系统地以多种手段展示清华大学百年发展历史,2011-2018年参观人数近32万人次,已成为宣传学校百余年历史、弘扬清华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的重要窗口。在校史馆的参观接待中,校史馆志愿讲解队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讲解场数从2011年的34场发展到2018年的569场,场数基本逐年递增,占校史馆年讲解总数的百分比基本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11.9%到2018年的75.9%。下表是2011-2018年清华大学校史馆志愿讲解队讲解场数与清华大学校史馆总讲解数比对表(总讲解数不含2018年秋季学期新成立的校史馆研究生讲解队讲解数据)。

2.工作中的思考

(1)校史馆志愿讲解队工作的意义:校史展览是学校历史文化最集中的载体,讲解是学校历史文化传播的过程,学生志愿讲解队是学校历史文化传播者和校园文化建设者;培训学生志愿讲解队伍也是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志愿讲解者展现了当代学子的风采。

校史是大学文化产生的土壤和传承的载体。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充分肯定了学校业已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正是在这些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的大学文化的浸润下,走过百年的清华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校史教育在传承历史、指引当下和启示未来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校史馆志愿讲解队成立以来已面向4.5万观众进行了近1400场讲解,在宣传学校历史、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不言自明。

以校史展览为介质,志愿者在传播学校的历史与文化过程的中自身也受到了教育、锻炼,得到成长。清华大学章程明确提出了“实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旨,就是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教育目标。在宣讲的同时,讲解队的百名同学自身收获了丰富的校史知识、大学文化精神,包括深入了解学校历史及文化传统,受到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等等诸多优秀文化传统的浸润,还得到了实地锻炼,学习如何面对种种挑战,比如,克服腼腆,落落大方地面对不同层面的观众,将学校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与参观者沟通,处理遇到突发偶发事件;进一步提高讲解水平,进行英文讲解;如何处理繁重的课业与志愿工作的关系等等。在压力面前,学生挖掘了令人称赞的潜力,焕发了巨大的工作热情,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比如大一新生,入学几个月后即走上讲解岗位成为受到参观者好评的讲解员;在学习任务重、社会工作多的情况下,学生仍挤时间圆满完成多场讲解任务,据统计,截止2018年12月31日,校史馆志愿讲解队中讲解场次51场以上3人,41-50场7人,31-40场2人,21-30场9人,11-20场19人,1-10场72人,这些同学多为讲解队队长、紫苑学会会长以及学会的骨干。对于了解、研究、宣传学校历史的共同兴趣使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同学汇聚到一起,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仍坚持进行多场讲解,则源于他们对讲解工作的热情、对讲解工作的责任感及对紫苑学会、讲解队的高度荣誉感。

面对来自校内外的参观者,讲解队的同学们展示了清华学子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风采。他们受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洗礼,他们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娴熟有针对性的讲解,使校外参观者赞赏,使校友感到亲切。

(2)校史馆志愿讲解队工作面临的困难:如何保持队伍的规模、水平、凝聚力。

一般来说,学生课业负担重,各种社会工作、文体活动比较丰富,到了本科三年级,更是普遍面临进一步深造、就业等等问题。从成立几年的情况来看,讲解队是一支动态的队伍,如何招新、培训、保持一定规模的活跃队员,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在统计中,我们发现,通过培训考核而从未讲解的讲解员达17名,原因多种多样。有热情参加讲解队并通过考核,并不代表他们能够坚持并克服重重困难。客观的讲,学生的水平、能力、对讲解工作意义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别。

如何保持讲解力量,调动学生积极性,保证讲解质量,是每学年必会面临的老问题。

3.工作中的探索

(1)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讲解队的作用。

首先,布置讲解任务讲求技巧。为了使讲解队充分发挥作用,督促新队员成长,调动讲解队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会、讲解队成为温暖、和谐的集体,指导教师和学会骨干们不断探索工作办法,比如,在讲解任务的安排中形成了几个优先:考核通过的新讲解队员优先安排;同为有时间的情况下,本院系、学科的相关参观优先安排;同为有时间的情况下,来自家乡的相关参观优先安排等等。

其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这也是紫苑学会、学生志愿讲解队指导工作的大方向,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我们在工作中始终秉持的态度。

紫苑学会是学校百年校庆前夕一批志同道合的学生自发成立的宣传、研究学校历史文化的学生社团,其成员对学校历史、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构成中高年级、研究生较多。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工作的能力比较强,比如举办校史知识大赛,拉赞助解决经费问题,创办会刊扩大影响、促进研究,与老教授协会合作写作出版书籍等等。百年校庆是紫苑学会发展、志愿讲解队成立的契机,时过境迁,随着老会员、队员的毕业,招新更多的面向新生,成员逐渐以本科生为主。现在的学会、讲解队的具体工作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在校史馆的直接指导下,在校史馆领导、指导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下开展工作,是一支属于校史馆的“子弟兵”。

为了便于与学生沟通,建了学会、讲解队、学会核心等几个微信群,布置任务,展示风采,解答校史相关问题,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等等。

几年来,紫苑学会、学生志愿讲解队与校史馆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老队员退役后重返学校,有机会仍愿意“重操旧业”进行讲解,学生们有心事愿意和指导教师倾诉,学会、讲解队成为温暖的集体。

再次,在学会、讲解队开展多种活动,增加凝聚力,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每年紫苑学会都要举办全校范围的校史知识大赛。自2009年以来,校史知识大赛逐渐成为宣传学校历史、扩大紫苑学会力量的重要手段。

在校史馆领导的支持和积极鼓励下,学会不断扩展对外交流学习工作。以2018年为例:5月,参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主办、校史博物馆承办的“全国高校文博场馆志愿服务与社会教育论坛暨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与来自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三十余所高校校史馆、博物馆的近百名专家、老师和讲解员,针对当下高校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社会教育的的一些经验与困惑展开讨论并参加了优秀讲解案例的展示,这次交流让我们学习到其他高校博物馆的优秀经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为今后的校史馆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校史馆志愿者、紫苑学会现任会长孙铄同学与来自全国30余所顶尖高校的33名讲解员(23位志愿组选手,10位专业组选手)一起参加了优秀讲解案例的展示。他以《清华大学历史上的两次国庆庆祝游行》为题,通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小见大,展现了清华人的精神和良好学风,取得了本次活动志愿者组三等奖的好成绩。7月,又组织学生赴北方工业大学回访交流。8月,赴中山大学、新会梁启超故居参观交流。11月,赴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及校史馆参观交流。学生们还开展了清华学校时期留美专科女生事迹考略、梁启超与清华大学等校史小课题研究。

(2)尝试建立研究生讲解队。为促进研究生同学进一步了解校史,深入认识清华,2018年7月,校史馆联合校研究生团委志愿团,面向秋季入学的研究生新生,组织研究生校史讲解活动。这次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志愿者及研究生新生在校史学习和校史讲解中感悟清华精神,也进一步弘扬了公益文化,有利于营造校园良好志愿氛围。

活动从策划到落实细节到位,环环相扣:暑假前总体策划,前期准备,暑假期间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开学后进行志愿者试讲、考核。8月底9月初志愿者开始分期分批给研究生新生讲解,至10月,共进行中文校史讲解41场,覆盖38个院系研究生1237人。共进行英文校史讲解4场,覆盖国际学生89人。

活动结束后,校史馆和研团委沟通,尝试由志愿团组织成立研究生校史讲解队,负责配合校史馆日常参观讲解任务,组织协调研究生校史讲解活动,确保校史讲解活动的顺畅进行。2018年10月23日-12月31日(即研究生新生参观之后),已完成校史馆常规讲解72场(含主展、特展及校史志愿服务),接待了53个团体1425人。

2018年共招募研究生校史讲解志愿者37名,讲解117场。过去,校史馆志愿者讲解队以本科生为主。吸纳研究生加入,是一次加强学生校史讲解力量的尝试。目前研究生校史讲解队的组织、管理相对独立,如何与校史馆志愿者讲解队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何保持队伍的持续稳定壮大,需要进一步探索。

以上把清华大学校史馆志愿讲解队的工作做了简单梳理。让校史展览“活起来”,更大范围、更加深入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是校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校史馆志愿讲解队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校史馆的中心任务,如何在动态中保持工作水准,仍需不断努力。

(作者为清华大学校史馆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