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更上层楼

陈克金

清华大学从1911年成立以来,至今已100多年。清华大学,在中国不是最早成立的大学。但是,她的办学成绩,在国内外得到公认。这里边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清华大学非常重视对校史研究,重视总结办学经验、弘扬优良传统,并用之以继续加强办学工作。清华之所以成为全国高校的一面旗帜,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未来如何发展,清华的办学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值得不断深入研究。我们庆祝清华校史研究工作60周年,就要回顾历史,进一步总结清华大学的办学经验,使清华大学的一流大学建设更加有生气,进展得更好。

清华大学的第一条经验,是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为国培植人才的办学宗旨。梅贻琦校长曾讲过一句话,叫“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清华广罗天下名师,云集清华。清华充分发挥这些名师的育人作用,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著名教育家叶企孙多年担任清华理学院院长,培养了很多优秀学子。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清华学子们,不少出于他的学院,在他门下从事过教学和学习。清华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为了反对段祺瑞政府的卖国政策,到天安门游行。他的同学被反动派开枪射杀,鲜血溅在他的身上。他回来向叶企孙老师哭诉,愤怒不可名状。叶老师谆谆告诫他:记住,我们学习就是为了让祖国更强大,我们才能独立,这是你们的责任。王淦昌深深地记住了这一点。不仅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非常刻苦,而且当国家需要他隐姓埋名、参加两弹研制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愿以身许国。后来他化名王京,在人间“蒸发”20多年,为我们国家的两弹研制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蒋南翔校长特别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教育学生这个中心。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都提出了一系列的保证这一中心工作的具体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他倡导设立了辅导员制度,提出了让学生上三个台阶的思想。他还号召大家向马约翰先生学习,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国家1952年实行了理工分校、院校调整。清华大学由文理兼有的综合性大学变成多科性工业大学,专门为国家培养高级的工程技术人员。正是在蒋南翔校长的主持下,为了国家的需要,清华大学增设了自动控制、力学、核能等多个尖端专业,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又红又专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密云水库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就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

改革开放以后,清华大学提出了为国家建设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李传信书记、高景德校长、王大中校长等一批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完成了文、理、经、法、医学等学科和专业的恢复建设。同时,根据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工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重组、重建和升级,使清华大学迅速恢复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并初步跻身了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校园建设成了世界一流的美丽学校。学校成为了全国高校建设的一面旗帜。清华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都在国内外引人注目,成绩斐然。清华大学在这一阶段特别着重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工作。在进一步巩固加强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口号。这些工作都在全国起了旗帜、标杆的作用。清华学子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清华培养的学生责任心强,岗位素质优良,业务精深,受到各用人单位、各级主管人员的真诚欢迎。

清华大学的第二条经验,是坚持高水平办学。首先,要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上世纪20年代,清华为了提高办学水平,成立大学部,创办了国学研究院。当时特意聘请了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和赵元任等导师。在三四十年代,又聘请了很多著名的大师。清华大学培养学生注重文体、品德,全面发展。现在,清华大学聚集了数以千计的、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专家,他们有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的是图灵奖获得者,有的是两院院士。今天的清华大学,可谓师资队伍不仅庞大,而且高精尖。他们在教学、科研、教书育人、学生工作各方面都非常优秀。

要坚持高水平办校,还必须有育人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为此,清华大学特别重视规划征地、基建修缮、管理服务工作,特别重视学校环境的绿化美化。上世纪60年代,清华在铁路以东征了地。清华就向中央提出,要把铁路从学校中移出。在中央、北京市、铁道部等支持下,清华的要求得以实现。为了使学校有一个好的环境,清华大学特别重视将山水园林路一起规划。保持古建的古色古香。像工字厅等古建修旧如旧。上世纪60年代初设计建设的主楼总面积近八万平米,堪比莫斯科大学主楼,在北京的西北郊堪称新的一景。改革开放以来,清华逐步形成了东西两区各有特色韵味、又整体合一的崭新格局。西区,小桥流水、绿草如茵、古风古貌;东区,银杏挺拔、梧桐婆娑、新世新风。清华大学成为传统办学优势与现代办学理念完美结合的新型大学。

为了办高水平大学,清华大学特别重视规划后勤工作。后勤工作不仅是吃喝拉撒睡的服务工作,它还包括对整体校园的规划、建设、管理,对学校的各项事业提供基础的、基本的物质支撑,并积极贯彻教育理念、服务育人。蒋南翔校长曾经提出“两个车轮”的理论。他说,学校有两支队伍,一个是教师队伍,另一个是职工队伍。这两个队伍,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不能分离的。各个时期的学校领导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多次重申,对后勤的重视要表现在舍得派好干部这一点。后勤提出的队伍建设、服务规划、指导思想、设施建设,学校都给予大力支持。改革开放后,面对学校在“文革”中被破坏的残破样子,在学校的关心指导下,后勤同志们进行了大量的恢复建设工作。不仅继承了优良传统,更创造了很多优质服务的新成绩。

清华大学的第三条经验,是办有文化的教育。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是做什么的,必须从文化上说清楚。有的说,大学就是传道授业、教知识的。这是不够的。著名社会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潘光旦曾说过,大学应该培养的学生是人,不是器。这个人,应该是有独立的思想,会独立思考,有个人特色,同时有全局观点。

解放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蒋南翔校长特别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我们也十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要爱护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清华有一个同学酷爱京剧,清华就同意她去学京剧,后来成为京剧的名家。华罗庚不是考上清华大学的,他是个初中生,后来因故辍学。但是他酷爱数学,在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的论文。清华数学教授熊庆来发现了他,学校同意他到清华做职员,特别批准他边工作边学习,可以自由出入图书馆。他有机会博览群书,可以在学校跟班听课,进行数学深造。学校还派他出国深造。最后,他成为世界上顶级的数学大师。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清华大学一贯提倡学生要在文学、艺术、体育、社会活动、歌咏等各方面积极参与。清华当时地处北京的西北郊,应该说生活是很寂寞的。但是在清华园里,人们生活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学校在上世纪20年代积极筹建了科学馆、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四大建筑。这些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离开的必要措施。他们包含了办现代化学校、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校在1925年设立大学部的同时开办了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院存在的时间只有四年,但办学起点高,拥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著名导师,学生也是经过严格选拔招考进来的,他们当中后来很多人都成为文史领域的著名学者。清华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仅想到,要给他们以高精尖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要让他们树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特别是要了解中国情况,爱中国,愿意为中国服务,有愿意为中国富强而努力的世界观。所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设立本身就不简单是学点文学知识的问题。后来,这个中西结合的教育思想成为清华重要的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至今,全国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国学院。这说明中国越开放,改革越深入,国学的基础教育越重要。青年人,在学有所长的同时打好国学基础,打好做人的正确人生观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有文化的教育,还体现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清华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清华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都要求有育人思想。比如,绿色大学的绿色意识。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思想意识。清华对古建特别重视保护,对与清华有关的人物、事件注意宣传。在校园内,还设计了一些人文景观景点。校园内树立了朱自清像、闻一多像、院士墙、西南联大纪念碑、王国维纪念碑、韦杰三断碑、校友纪念亭鼎等。张孝文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清华育吾,吾爱清华。”清华的校园文化使每个人置身其中,都受到感染教育。而每个人又都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丰富和发展学校的校园文化。现在,清华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化记忆。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三阶段两点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学生思想上三个台阶”“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等等,都深入人心,成为人们世界观中的精华和基础。

我在后勤工作时,曾在古月堂的院子里发现一个木牌儿,上面写着:“慈禧皇太后御笔,多受福祉,清大学士王懿荣”。此为何物?为何落在清华?王懿荣是何许人?为此,我到国子监、到国家档案馆等处进行了调研,写了一篇文章《我们与校园文化》。原来,王国维和王懿荣曾同为逊帝南书房行走、同研甲骨文。

校园文化不仅是每个人受教育的环境,更应该是每个人都主动参与的、提供优秀文化的革命实践。马克思说过,教育不仅是环境的产物,更应该是革命的实践。校园文化,既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大家都参与、都受教育的实践活动,互动发展的活动。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完全是不局限在一言一行中,不局限在课堂中的教育。而是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学知与修德结合起来,将教育与受教育在校园里和每个人身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寓教育于无形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个教育使得清华大学的学生不但有为国为民的报负,有成就事业的决心,更有一种报效祖国、成就伟业的崇景、预期和自信。

所以说,有文化的教育不单纯是有文科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互动互促的教育。有文化的教育是专业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是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是教育理念中的一种文化。

回顾清华大学校史研究的60年,他是伴随清华大学不断改革发展的60年。校史研究在存史、展史、专题研究和编史等各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今天我们回顾校史研究60年,能有很多心得体会、经验可以说、可以写、可以宣传。清华大学校史研究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值得肯定的。校史研究就是学校教育的研究,它促使我们今天对清华大学教育的认识更全面了、更深刻了、更辩证了。

展望未来,我们觉得校史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校史研究的经验证明,许多校史的精髓和亮点不仅存在于表面的材料上,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活动和记忆中,存在于大社会的考察中,存在于大尺度历史的检验中。有很多十分重要的清华大学的办学历史经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专题研究、多视角研究,需要与现实结合,发挥校史研究的更大作用。现在,有的老师、学生,甚至是学校有的领导干部,都对校史知之甚少,对校史工作不够重视和支持,这样怎么能发扬光大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校史研究和学习应该成为清华人的必修课,成为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需要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搞好校史的研究、宣传,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作者曾任清华大学副总务长、街道党委书记,2007年起任校史编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