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志愿讲解队的组建

刘 学

2011年,学校百年校庆之后,机缘之下,在校史馆王向田老师指导下,依托清华大学学生紫苑学会,我受命组建校史馆志愿讲解队。自形成想法,初步筹划至完成人员培训上岗,将队伍交至首任队长手中,前后历时近半年有余。

能在清华步入新的百年发展之际,参与这一个传播清华历史、宣讲清华精神的学生组织的创建、成长,深感荣幸与自豪。值此校史工作60周年,记录讲解队组建过程中的一些人,一些事,以作回忆。

讲解队与新校史馆的开馆相伴而生,至正式成立前,经历了近半年的前期筹划、三个月的上岗实践及试运行,大致包含了初探、招新、培训、成立四个阶段。

一、初探

讲解队的前身“紫苑校史馆志愿服务队”,是由清华大学学生紫苑学会于百年校庆期间成立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由紫苑学会的会员组成,主要负责校庆期间校史馆参观人员引导、秩序维护工作。在此期间,面对大流量的参观人员,紫苑学会的老会长罗成、黄滕宇、我等几个对校史相对熟悉的同学,通过讲解的方式引导,保证了校史馆的正常秩序。同年,一字班新生入学教育时,服务队承担校史馆志愿工作,圆满完成迎新任务。

经历这些任务后,我们觉得,应该有专门的队伍去讲解展板之后的故事,让展板上的内容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宣传校史、传播校史的作用。同时,随着百年校庆之后校史馆的常态化开放,老师们也认为有讲解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由清华的学生来讲述清华的故事,会更加有意义。基于此,在完成新生入学教育服务的同时,经学会骨干商议,决定建立一支隶属于校史馆的专业讲解队伍。

对于这支队伍怎么建,大家心里都没底。当然,我们期望越快成立越好,但最关键的还是队伍的定位是什么,即建立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在服务校友的过程中,在和校史馆老师的沟通中,我渐渐觉得,组建一个学生组织容易,但考虑到校史工作的严肃性,组建一个能得到校史馆、参观人员认可、组建一个有长期生命力和活跃度的学生组织不容易。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基于兴趣,还是硬着头皮接了下来。

最初,对于讲解队怎么建立、怎么摸索、什么时候成立,都没有设定。我们最初只是设想,能在年底学会组织的校史大赛前,完成队伍的组建。虽然时间比较紧,初期,我还是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对队伍组建进行了思考,特别是讲解队怎么定位、讲解队的组织建构、人员招募及培训上岗、与紫苑学会的关系界定等。现在还记得,在校史研究室原先的办公室里,与王老师就一些思考进行讨论,大部分想法都得到了王老师的有力支持。

事后回想,应该感谢这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期,虽然占用了一些时间,但形成了成熟的想法,避免了三分热度。这段时间对未来建设的一些构想,如英文讲解组、讲解徽章、个性化讲解稿等等,也都逐一在这些年得到了实现,越发感觉这段付出很值得。

二、招新

讲解队决定筹建后,对于最初的规模,没有设定,还是本着小而精的思路,根据实际探索的情况确定。

清华的学生,能力自然不在话下,所以人员招募中,我主要关注两点:兴趣及时间投入。也在日后的培训中坚持了这两点,对部分不能投入的一此新生进行了劝退。现在想来,如果有更长的时间,这些人也肯定能成为优秀的讲解员,觉得有点儿对不起他们,留下了此许遗憾。

讲解队的招新,分为两个阶段实现。开始,从紫苑学会的会员及在校学生中招新,加我在内共4人,作为讲解队的首创队员,后来在我们3号队员王海亮的影响下,他的同学2人加入。其实,如果没有这5名同学的加入与支持,我都不太确信有没有信心把队伍带起来。(特别要感谢社科0字班的大力支持,我们6名队员中,就有3人。)

在这最初的6名队员中,只有我和黄滕宇(首任队长)有过非正式的讲解经验,人员的培训都是在摸索中进行,主要是摸索怎么有效地培训,让新队员掌握讲解技能,并能锻炼出当众讲话的勇气。同时,我也向校史馆老师争取了一些讲解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用到对队员的培训中。

在我们6名队员的成长过程中,讲解队确定了“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强化了互动,既有督促作用,还有利于针对性的提升,做好讲解方式的传承。当然,我们2号和4号同学最后成为神仙伴侣,成就了讲解队的另一段佳话,也算是这种方式的作用之一吧。

6名队员的迅速成长,培训方式的逐渐摸索成熟,我渐渐有了更多的底气,也对于在校史大赛前完成队伍组建有了更多的信心。开学之后的百团大战,紫苑的小伙伴,为讲解队“抢”到了十几名新鲜血液,成为讲解队成长以至后来发展中的生力军。

三、培训

一字班小伙伴的加入已是十月份,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根据前面摸索出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又额外增加了校史馆老师集中培训、随团跟听他人讲解、一次给散客讲解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新队员培训。当时,校史馆为讲解队专门制作了编号唯一的讲解证,风格由美院专门设计的。我们的编号,也是根据具备独立讲解能力的先后编排,对新生来讲,就是先到先得,对于新队员的时间投入,也是一种激励。

这一段时间,只要是校史馆开馆或者有其他预约团体参观,就能看到我们的队员在校史馆出现。每次我到校史馆去,在楼下的张老师就会告诉我,说我们的队员过来自己对着展板练习、背记讲解词。人文学院的郑文然同学,是新生里第一个能独立完成讲解的,她在一次独自练习中在校史馆偶遇杜克大学理学院的院长参观,主动用英语给老教授讲解了一番,赢得称赞;新闻学院的刁彩潇,张老师印象最深,说是多次看到她过来练习,讲解风趣,是第二个可以独立讲解的新生……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新队员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给参观的散客、给小的临时参观团队讲解,不断提升讲解技能和对参观团队的组织能力。

以这样的方式,到11月中旬的时候,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培训、实践,大部分同学都具备了独立讲解能力,讲解队正式队员发展到9名,整体第一批18名讲解员的名单也已经确定。

第一批队员的培训,标准的把握还是很严的。当时对听校史馆老师讲解次数有要求,而且除了通过考核外,必须有一次实际带团的经验,才能拿到讲解证。所以,印象中有两名队员,是成立仪式后,有了实际的带团经验,才拿到讲解证成为正式队员的。后来,讲解队的这种培训方式和严格的标准,被一届届沿袭了下来,倍感欣慰。

四、成立

根据校史大赛的安排,讲解队也正式确定在比赛当日举行成立仪式。在完成人员招募后,讲解队在培训新队员、完成队伍组建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准备成立仪式,主要是确定最终人员名单并制作成立纪念册。我毫无艺术细胞,构思完文字稿后,整体的美术设计,是由我们的11号队员李秋红负责设计。记得,那时,由于时间比较赶,我催得她也有点儿紧。小姑娘在课业任务很重的情况下,边学边用,追着进度按日完成(任务完成后,为弥补我的愧疚心理,送了一个小优盘以作补偿);后来整体又让滕宇调整修改一稿,才最终定稿交付印刷,赶在成立仪式前印刷完成。

12月10日,利用校史大赛前的半个小时,讲解队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成立仪式,由我们的首任队长黄滕宇向到会的老师、同学汇报了讲解队的工作及成绩。将一支人人都具备承担讲解任务的队伍交到优秀的学弟队长手中,当时的我,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才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在讲解队成立后,校史馆老师为讲解队订制了一个成立纪念蛋糕。看着茁壮成长的队员们,虽然还有一些遗憾,但能在特定的时期担起这样一个使命,感觉非常荣幸与自豪。尤其是在日后得知,曾经的队员们不断从优秀走向更优秀的时候。不敢妄言因为团队的力量而使我们的队员优秀,而是欣慰于我们这样一个团体能吸引优秀的清华学子,而且这些人在园子里用行动践行着清华的精神,这一批队员中,有人成长为双肩挑的辅导员,有技术大牛,有社工骨干,有人献身国防,有班长,有团支书等。我为我的队员自豪,我为我的工作感到荣幸。

最后,想以纪念册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成立中的酸甜,都化为力量,献给我们热爱的清华历史。

(作者2013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曾是清华大学紫苑学会会员,参与组建校史馆志愿讲解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