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小传——潘琰

    潘琰,一九一五年农历“重九”,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的一个封建家庭。她的生母出身贫农,做了“侧室”,每天辛勤地从事家务劳动,还要忍受着封建礼教的种种屈辱,潘琰自小同情母亲的遭遇,主动协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使她自小便产生了对封建礼教的憎恨,养成反抗压迫的精神。

    童年时代,潘琰就有渴求知识的欲望,她请在校的兄弟姊妹教她读书写字,她自己也用心攻读。后来读了几年私塾,补习了小学课程,经过斗争,一九三四年,得到父亲同意,考入了徐州立达女中。

    在立达,潘琰刻苦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课外如饥似渴地阅读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得到了启发,开阔了视野。潘琰读到初中二年级,父亲不幸去世,家庭经济窘迫,她便以同等学力,考进享有公费待遇的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一九三七年,  “七七”事变后,日军疯狂进攻,敌机狂轰滥炸,潘琰积极参加救护工作,随后她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战青年干部训练班”。十二月,又参加第五战区第十一集团军的学生军,穿上军装,到安徽寿县训练。一九三八年春,学生军全部开到河南潢川受训半年。训练期间,由于潘琰成绩优良,对人诚恳,被选为区队长。这时,她开始阅读《大众哲学》、《唯物史观》等一些马列主义书籍,提高了对革命的认识,从而下决心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结业后,她和另外几个同学,报名支援台儿庄战役,刚到徐州,即随军突围,进入大别山区,宣传抗战,之后又到潢川归队。在潢川半年,男女同学万多人,被分配到湖北罗田县,宣传抗日和组织训练民众。存罗田期间,潘琰读了《共产党宣言》,并得到进步朋友的帮助,思想进步很大,这时她被吸收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

    一九三八年十月,潘琰随部队由罗田撤到武汉,他们到达时,正是武汉大撤退的最后一天,他们又立即转移,费尽力气,才找到一条木筏渡过汉水,忍饥挨饿,步行一个星期到达宜昌。这时,他们领不到给养,只好出卖衣物维持生活。在宜昌,已经是寒冬时节,他们仍然忍着饥寒,热情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可是一九三九年一月,国民党政府竟下令解散这支学生军。残酷的现实折磨着潘琰,考验着她,也教育着她。他想:为什么青年救国无门?几年来,她曾听到过不少有关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敌后英勇抗战的传述,她明白了要为理想丽备斗,必须找到共产党。

    队伍解散后,这时刚好湖北各中等学校联合招生,潘琰便考入疏散在建始县的湖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免交学膳费。一九三九年二月,她去建始入学,结束了一年半的军中,生活,重新得到了读书的机会。在建始女师,潘琰一面努力学习,一面参加校内的进步活动。尽管国民党颁发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学校当局也对进步学生进行迫害,潘琰无所畏惧,切望找到共产党。一九三九年夏天,她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在支部书记许云、杨惠芳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认真完成支部交给的各项工作。不久,她被选为支部宣传委员。

    一九四○年夏,国民党在鄂西搜捕共产党员,鄂西特委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紧急疏散党员,通知潘琰到恩施县参加党员训练班,向她传达组织纪律,教育她转移后要联系群众,坚持斗争;无论任何情况,都要保持党员气节,待形势稳定,凭暗号接党的关系。以后鄂西特委遭到严重破坏,无法接上关系,训练班也没有办成。一九四0年冬末,潘琰便由恩施到了重庆。

    潘琰到重庆后,改名潘虹,考入农本局办的“手工业纺织人员训练班”。录取后,分配到四川遂宁县参加纺织业务训练。训练班学员,多数是从沦陷区逃亡出来的青年,他们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潘琰主动和他们接触,宣传抗日救国,教唱抗战歌曲,鼓舞了他们的斗志,把训练班的青年团结起来,搞得热气腾腾。

    一九四一年三月,训练班结束,潘琰被分配到川北乐至县高寺乡工作,任务是发放棉花给农民纺纱,按质按量给予报酬。潘琰利用这个机会,结交了许多贫苦的农村妇女,成了她们的贴心人。她又组织了一些孩子,教他们学文化、唱歌曲、讲故事。一九四二年春,潘琰从高寺乡调到重庆市棉花街手纺办事处工作。她羡慕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学术声誉和民主空气,她半工半读,在白沙大学先修班就读,准备报考。

    一九四四年秋季,潘琰考进了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文史地专修科。她一面学习,一面投入如火如荼的爱国民主运动。虽然失去组织联系,但她严守组织纪律,从未暴露其政治身份;与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青”,保持密切联系,主动配合开展工作。积极支持进步的“冬青”壁报到师院出刊;并和一些进步同学借用附近的龙翔小学教室,开办平民夜校,带头当义务教员,深受周围群众的爱戴。她还利用暑假和同学们一起到路南县,配合当地的中学教师,给学生们讲时事、谈志向,鼓励女同学树立妇女解放思想,受到县中学生的欢迎。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了,潘琰非常兴奋,她接到母亲切望远方女儿回家团聚的信,恨不能插翅立即回母亲身边。他写信给母亲说:学校即将复员,她决定顺路回家一趟,再去北平完成学业。谁知不仅这愿望没有实现,而她竟永别了母亲,这真是千古遗恨!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昆明学生联合举行反内战时事演讲会,遭到国民党政府军队的武装干涉,全市大、中学生愤而罢课抗议,在昆明大中学生罢课联合委员会(简称“罢联”)的领导下,潘琰和一些同学组成一支宣传队,到昆华商业职业学校,给同学们讲述反内战、争民主的意义和罢课的理由,又联合中学同学到街头、工厂、居民住宅区进行宣传活动。

    十二月一日,  “罢联”通知各宣传队不要上街,潘琰他们的宣传队仍到商业学校帮助工作。待回到学院时,国民党省党部派遣的几十名暴徒,拿着棍棒、铁器、手榴弹,冲进师院行凶。潘琰和同学们急从后窗退入昆华工业学校。在昆工同学的支援下,两校同学合力驱逐暴徒,潘琰不顾额部受伤,忍痛带头冲在前面,把暴徒逐出校外,关上大门,不料暴徒从门外扔进两枚手榴弹,有几个同学被炸,倒在血泊中,潘琰腹部受伤,这时暴徒再次冲进校门,任意打杀学生,已经受伤的潘琰,复被国民党省党部助理干事龚正德用尖头铁棍猛刺其腹部,潘琰受伤倒在白蜡树旁,她还挣扎着说:“同学们,团结呀!”暴徒们撤走后,同学们把潘琰送到云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当天下午五时与世长辞。

    潘琰同志无愧于光荣的共产党员的称号,她的党籍问题,经云南师范大学调查核实,并与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联合上报,中共中央组织部于一九八二年二月九日批复:“确认潘琰同志是中共党员”。

(转自:《一二•一运动史》编写组编.《一二•一运动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本文转自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