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清华校史研究室的工作

 

我在清华工作这些年间,曾在学校多个单位工作过,每一段工作经历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觉得,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命运,每个人的命运也都会因为各自的努力而不同。我能上清华及在清华多个岗位工作都是“偶然”的,但我认为不管在那里都应该尽力而为,争取把工作做好这是必然的。由这些年来我的工作经历,包括到校史研究室工作也是如此,在工作中会有苦也有乐、有艰难也有幸福。但是幸运之神好像比较眷顾我,我感到收获更多的还是快乐与幸福。 

2003年我调到清华校史研究室工作,之后一直与清华校史为伴,这也是我一段无日或忘的岁月;其间我曾与许多年长的和年轻的老师为伍,相互关爱和帮助,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感。我记忆犹新的是,刚到校史研究室时约谈每一个人的感觉,其中尤以三位老主任徐心坦、陈秉中和叶宏开老师的谈话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叶宏开老师亲自将布置一新的办公室移交给我,让我坐享其成,内心很是感激。还有让我感动的是,徐心坦老师将其保存的1981年出版的第一版《清华大学校史稿》一书赠送给我,并题词“祝校史工作进一步开展”。

我刚来校史研究室时感觉,校史工作在学校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有所了解。校史工作的地位比较尴尬,重要但未必受到重视。既是“可有可无”,不是学校重点和热点工作,有没有校史工作无所谓;又是“时有时无”,校史工作到校庆时被想起,平时想不起。当时我就觉得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前人已做了那么多工作有基础,要改变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为推动清华校史工作的发展,我们校史研究室全体老师齐心协力,一起做了许多工作,有不少事我还记得。其中,有几件事我印象深刻:

1)做好校史工作最主要的是:一要领导重视,清华校领导比较重视,如李传信、贺美英、方惠坚等。时任校党委书记陈希也很重视,记得我将到校史研究室工作前,他专门找我谈话,其中一句话印象深刻:在关键时刻总需要有人扛着炸药包冲上去,清华总是有这么些人。二要依靠大家,也需要“内挖潜,外借力”,因为我们人少,主要靠“借鸡下蛋”。如:得到宣传部的支持,联手在《新清华》开辟“清华史苑”专栏,既锻炼了我们的队伍,又扩大了影响。我很高兴有那么多人积极参加,特别怀念这些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2)做好工作人是第一要素:要有能战斗的队伍,一是争取增加编制人员,二是扩大编外人员。如:设“特邀研究员”、建“紫苑学会”,吸收关心校史的师生,尤其是招收了博士后,但是可惜没来得及联合招收研究生。我很感谢招收博士后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因为那时我在精仪系、公管学院和校史研究室同时招收有博士后,这在清华可能不多。校史的博士后姚雅欣、茆诗珍、李亚明都是很优秀的女性学者,好多年没有联系了,不知她们现在可安好?

3)要把工作做好需建大楼:因为大楼是根据地、立足之处,也是重要的标志。我很有幸参加了筹建清华的两座大楼:公共管理学院院馆(伍舜德楼)、校史馆,其中曾经参与提议建楼并争取到学校的支持,参与了大楼的奠基和规划设计及建设。(这两座大楼的建设,都得到了贺美英老师的极大帮助,这是应当铭记的。)两座大楼的建设,可惜我都是只参加了前期的工作,等到大楼建成我已离开了。说心里话,我对此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以前我享受了前人栽的树,此时也应为后人植树,我能够种上树就很满足了。

4)让我感到难以忘怀的事:由于从事校史工作,我很有幸结识了许多清华人,其中一些老校友,他们的经历与事迹、见识与思想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和帮助。从他们身上,我仿佛见到了活的清华历史,感受到清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温度。尤其有幸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清华的历届校党委书记我都见过。只是蒋南翔是在大会上见到,一次是入学新生开学典礼上,一次是“文革”中批判大会上;以及刘达是在工字厅里碰见过,但是他逝世后我在校长办公室为学校起草了他的讣告。之后的历任书记林克、李传信、方惠坚、贺美英、陈希、胡和平、陈旭等人中,除了林克是到上海专程去他家拜访,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交谈外,其余的人都曾经交往及交谈甚多;其中与李传信、方惠坚、贺美英相处时间长更密切些,得到他们的教诲和帮助也更多,至今我铭记于心。(此外,还有“文革”中清华革委会谢静宜,我多次采访过她。)

5)让我感到高兴及遗憾的事:在清华校史工作期间,我们继续进行了清华大学史料选编、清华百年大事记、清华文革大事记等,还进行了清华百年史及专题史的研究与编写。这些工作都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许多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得到学校985文科重点项目及清华教育基金会的大力资助。很高兴许多工作都有进展并取得成果,如:苗日新老师的清华园历史考证、叶宏开老师的清华体育史、郑小筠老师的清华艺术史等,其他如清华科技史等也有了开端。

但是其中编写“清华百年史”没有如愿完成,这是我感到最为遗憾与愧疚的一件事。为了书写清华百年校史,江崇廓、孙殷望、马栩泉三位老师十多年呕心沥血奋笔疾书,其执着、勤奋、认真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感到十分愧对他们。我曾经给他们写过嵌名联,现再记录于此,以示我的感恩和对两位已过世老师的哀思。

悼念 江崇廓老师 世 (今忽闻好友老江于11月28日病逝,甚为悲痛。2018年12月1日)

东去,高人品,亦师亦友,缘于清华情谊厚;

达心胸,求真求实,志在汗青奋笔书。

悼念 孙殷望老师 逝世  (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2014614日)

福荫子,情义厚,情思敏,为中华育才历五十寒暑,

勤待人桃李满天下;

文笔好,文风正,为清华讴歌写百年春秋,

重德高言行守良知。

感谢马栩泉老师赠送《思忆拾零》,读后有感   20123月)

当先,思忆拾零,字字句句映年华,栩如生;

创造春天,勤勤恳恳爱清华,涓涓似

总之,有意义的岁月就有挥之不去的记忆,总是让人难以忘却。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这些年来清华校史工作在不断发展,影响在不断扩大。我还记得,以前在校史研究室开会时我说过:现在校史工作任务很多,我给你们工作担子压的也很重,大家很辛苦,不知道将来你们会不会埋怨我?现在我想诚恳地说,非常感谢你们大家,谢谢你们曾经的陪伴与帮助、宽容与支持,十分怀念我们在一起辛苦工作度过的日日月月。 

我在校史研究室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历史需要记载,历史需要研究,历史的经验需要记住,历史的传统更需要继承与发扬。校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展示了历史的厚重与学校的风采、人生的曲折和未来的向往。我们不能忘记历史,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华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需要我们传承,清华的精神更需要我们发扬。而且清华的发展历史在中国高校中是有代表性的,所以研究清华校史是极有意义的。我们在校史研究室工作,就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为此,我曾经写过两文《清华校史研究之思考与刍议》(2009年)《清华校史研究之再思考》(2011年),是我的认识和体会,仅供你们参考。

现在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校史工作会让参与者感受到人生的充实,体会到“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之境界。校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但要做好校史研究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校史工作者需要能够做到“三高”:高学博才、高瞻远瞩、高风亮节。校史工作是非常清平的工作,如若是为了求名求利,那么请千万勿入此门。校史工作是一个很有意义、又很有趣味的工作,只有深入其中,方知其苦涩与甘甜。因而我总是认为,校史工作者的努力应当得到尊重,因为他们记下伟大的历史,历史也会记住平凡的他们。 

我很庆幸自己有缘参与过清华校史研究的工作,从中我的认知和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帮助和提高,获益匪浅。我由不懂研究到略有所知,到喜欢历史;我知晓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认识到历史是人类社会的记载,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是人类最好的教科书。更为重要的是,我由不了解到了解清华,到热爱清华;我体会到清华人爱国、奋斗、奉献及勇于担当,明白了清华人追求与作为的可贵之处,是把个人意识和民族尊严连在一起,把个人意愿和时代责任连在一起,把个人奋斗和集体努力连在一起,把个人追求和国家命运连在一起。

尤其是在工作中,我感到一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一定要依靠大家才能把工作做好。我还感到需要“自强不息”,做好工作须不断努力,要“有志”和“有为”,有“责任”和“信任”;需要“厚德载物”,尊重人,虚心学习,与人为善,以诚待人,相信“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鲁迅说过:“诚信为人之本。”我深深体会到,做什么样的人是自己的选择,不要做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人,而要做自爱、爱人、被人爱的人。

我们是40后的一代人,是与共和国共甘苦同行的一代人。我一路走来曾有感:心头怀揣着梦想向前走,抬头有向往的远方,低头有坚定的脚步,回头会有一路难忘的故事。人生不易,只要脚踏实地向前行,就会人生无悔。在2019年我获得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对此我感到荣幸,更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成绩,受之有愧,只能看做是对我一直努力工作的勉励。

2020年是我清华毕业50年,2021年是清华建校11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以此感怀:自强厚德

筚路蓝缕,奋起求真,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行;

风雨沧桑,严谨务实,与同甘共苦的人一起生活。


今日八一建军节,我们虽非军人,

仍特此致以战友的敬礼!   

                               202181

注:文章为作者写给校史馆工作人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