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清华历史,继承清华精神——建筑学院研究生参观清华校史馆有感

2018级城乡规划硕士 张璐

    校史馆展厅很大,一层是早期历史,二层是近期的历史。讲解员讲述内容比较丰富,所以后来讲解时间有点久了。一层我记忆最深的主要是西南联大以及建国以后。可以看到清华在早期学堂从中学做起,后来培养出各种优秀的大学生,出国留学的学校都是哈佛、麻省等。同时教学的淘汰率很高,早期毕业率常常不足50%,说明重视教学质量。同时后来提出要重通识教育,而不能只懂专学,在当时应当是非常有远见的了。所以当时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同时129运动、五四运动中都有清华学子身影。梅贻琦、蒋南翔校长也是很有名,并且是任期最长的两位。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段印象很深。西南联大时期,展墙上的校训也是很有感觉。后来联大分开,看到同学们有不同的择校选择,来清华的同学还是很多的。同时学生埋头苦学那段,也印象很深。新中国之后,清华参与了很多国家项目,毛泽东为清华题写校名,非常有意思的一段内容,可惜找不到原件了。国旗、十大建筑等也有清华参与。一层展厅中间有竹简形式展出的著名人物,人数之多令人赞叹。之后到二层了,中间几面展墙介绍了清华的杰出校友,看到非常多党政军领导和社会各界先进人物代表,遍布各行各业,受到激励,觉得自己应当努力向优秀的清华校友看齐。清华首批加入“211”“985”工程,以及从多科性工业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过程也影响深刻。最近的就是90年代末,工艺美术学院加入清华,清华美院也成为八大美院之一。清华百年校庆,也是令人震撼,包括校友当时的胡锦涛主席等中央领导都有出席,清华受到的党和国家的关注也很多,这让学校也肩负着更多国家与社会责任。总之,了解了很多清华校史,收获很多。讲解员后来说是第一次讲解,讲的很好,希望以后讲解更放松更自然,很感谢校史馆提供的讲解服务。

2018级城乡规划硕士 林晓云

    讲解方面,首先,讲解员在一层讲解得较为详细,但到了二层讲解就稍为粗略,能够提供给参观者的信息较少。其次,讲解员非常亲切,但可能业务不太熟练,导致大家并不能一直紧随讲解员的思路进行参观,出现了较多掉队现象。

    展馆方面:展览的信息量很大很全面,是对我们入学教育讲座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清华百年历史,但展览方式以展板为主,如若加一些展品的陈列,应该更能提升参观者的感官体验。

2018级建筑学博士 刘可

    这次参观校史馆使我对清华的校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前作为清华大学校园讲解队的一员,对清华的历史和文化本来就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常游走在校园里为各式各样来参观的人讲解我们校园的建筑及其历史和有关的人事物。这次参观大大拓展了我对清华的认识,丰富了我的讲解材料,我会在之后把它运用到我的校园讲解中,使我的讲解更全面,更富于意义和人情味。同时,也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希望能丰富展览的形式,有一些富有趣味和艺术性的展示方式或互动环节,使大家能够更好地沉浸在历史的情境之中。

2018级建筑学博士 闫树睿

    9月4日,我们建筑学院的研究生新生们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史馆。

    作为初进校园的新生,了解校史应该算是我们的“必修课”了。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们在短时间内领略了清华的百年风尘,了解了这一百年名校所经历的历史沧桑,内心中又多了一份作为一名清华学子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体会到每个清华学子肩上所担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清华的命运是与整个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清华的校史也是整个国家历史的一个局部缩影。从1911年在国家内忧外患中创建的清华学堂,一批批留学生赴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为落后的中国带来一丝活力。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直到192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向综合性大学迈进,随着革命的高涨,和民族的觉醒,清华开始为国家培养自己的人才。1919年五四运动中,清华学生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为贫弱的中国呐喊。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很多清华师生投笔从戎,走向抗日最前线,学校南迁与其它学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为国家的建设保留星星之火。1949年新中国成立,清华师生又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为了适应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学校也组建了诸如建筑学等诸多新专业,成为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的一股重要力量。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又响应国家号召,调出了农、文、理、法等专业,保留工科,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工程师。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又逐步恢复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清华迈向世界的步伐也逐步加快,追求卓越,不断拓展,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通过清华的历史可以看出一代代清华人所展现出的清华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作为新一代的清华学子,我们当以前辈为榜样,继承这些优良品质,努力地拓宽和提高自己。

    清华精神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前辈们对后生的勉励和期望,也是莘莘学子站在国家立场上的价值取向。

    清华精神在“行胜于言”

    “行胜于言”出自梅贻琦校长之口,成为清华的校风。这种校风使清华培养了一大批脚踏实地、报国奉献的优秀人物。比如建筑学院的创始人梁思成先生,在抗战时期,仍然同营造学社其他成员一起坚持推进中国古代建筑资料的整理和实地调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些成就都是在一字字古籍的翻阅,一条条测绘线条的绘制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无论是民族危亡之时清华师生的救亡图存运动,还是新时代下努力钻研,潜心求解的科学精神,纵观历史,每一代清华人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脚踏实地,努力践行的基础之上的。

    清华精神在“又红又专”

    毛主席曾说:““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我们的同志,无论搞工业的,搞农业的,搞商业的,搞文教的,都要学一点技术和业务。……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 清华是中国高校的名片,清华人自然要为国家和民族的而利益而服务,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清华作为一所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视为己任的学校,又红又专,是一种政治信念,又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为时一个小时的参观中,我们对清华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清华精神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清华精神,也将在未来不断激励着我们,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